墨子生活的年代,社会矛盾和冲突日益激烈,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倾轧,其次是各诸侯国间的战争,都成为最明显的现实问题,前者摧毁着宗法等级制的统治秩序,后者造成更大的社会震荡,在墨子看来,这些都是乱世的现象怎样解决严重的社会冲突呢?他提出了“兼爱”、“非攻”的理论墨子认为动乱起于人各自爱、自利,臣不忠是臣子自爱而不爱君,子不孝是子自爱而不爱父,盗贼也是爱自家而不爱别家所以抢掠偷窃,诸侯国互相攻击的原因也是相同的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就可以达到“兼相爱、交相利”,因为爱人者必得人之爱,利人者自己得利这是很幼稚的良好想象,复杂的社会并非如此单纯他天真的认为“兼爱”很容易实现,只要君主极力提倡劝勉,上以为政,士以为行,即可成功这些论点,带有把人的思想、意志、欲念等同起来的痕迹,自然也是附加在“一同天下之义”的前提,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墨子的主张兼爱非攻是什么意思?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墨子的主张兼爱非攻是什么意思(墨子思想中兼爱)

墨子的主张兼爱非攻是什么意思

墨子生活的年代,社会矛盾和冲突日益激烈,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倾轧,其次是各诸侯国间的战争,都成为最明显的现实问题,前者摧毁着宗法等级制的统治秩序,后者造成更大的社会震荡,在墨子看来,这些都是乱世的现象。怎样解决严重的社会冲突呢?他提出了“兼爱”、“非攻”的理论。墨子认为动乱起于人各自爱、自利,臣不忠是臣子自爱而不爱君,子不孝是子自爱而不爱父,盗贼也是爱自家而不爱别家所以抢掠偷窃,诸侯国互相攻击的原因也是相同的。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就可以达到“兼相爱、交相利”,因为爱人者必得人之爱,利人者自己得利。这是很幼稚的良好想象,复杂的社会并非如此单纯。他天真的认为“兼爱”很容易实现,只要君主极力提倡劝勉,上以为政,士以为行,即可成功。这些论点,带有把人的思想、意志、欲念等同起来的痕迹,自然也是附加在“一同天下之义”的前提。

墨子讲到“尚同”,维护的是严格的等级制度与自上而下的思想控制,显示出专制主义的思想倾向,强调下层服从于上层。而对“兼爱”的论述则反对以大压小、倚强凌弱,似有站在下层角度对“尚同”予以调节的意味。还特别论述了“兼”字的重要意义,“兼”能够产生所谓“天下之大利”,与“兼”对立的概念是“别”,“别”则产生“天下之大害”。从墨子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所谓“兼”就是为他人、为万民着想,顾及天下万民的利益,“别”就是从一己的利益出发。“兼”的原则对不同层次有不同要求,士人作“兼士”,应有利于他人,君主作“兼君”,应关注和解决万民的衣食疾苦。“兼爱”讲求人与人之间普遍的互爱,认为人人都从中得到“交相利”的好处,这在思想上有其值得肯定之处,而在实践上只能是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对其思想中平等观念的因素,也不应过于拔高,因为墨子规定的万民得到爱的标准不过是饥得食、寒得衣、病得养而已,士人显然不会满足这样的条件。所以“兼爱”仅是一般性原则,是为了消除社会冲突而构思的设想,一旦触及具体内容,无论施爱还是受爱,都是分出层次等级的。

将兼爱的思想推及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合乎逻辑的得出“非攻”的主张。墨子提出“非攻”,明确的反对当时大国对小国的吞并,“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指出这种战争造成小国人民生命财产的毁灭,也消耗大国的人力财力,虽抢夺一些物资,却往往得不偿失,是违天的行为。墨子认为“攻”和“诛”有根本的区别,反对和否定的是“攻”而不是“诛”。商汤灭夏,周王灭殷,是奉上天之意诛有罪之国,而“攻”乃是大国恃强侵伐无罪小国,大为不义。对于战国初期早已灭亡的小国,墨子是给予同情的,他点名指责齐、晋、楚、越以战争吞并多国,将攻伐视为有利,这好比“医之药万有余人,而四人愈也,则不可谓良医矣”。墨子策划说:大国若“以义名立天下”,应当扶植小国,帮助小国防御其他大国进攻,小国之君会高兴的顺从,这样可“人劳我逸”,实力增强,“天下之服可立而待也”。这些论述表明:墨子提出“非攻”作为消除战争的思想方案,但面对大国并立状况,找不到“一同天下之义”的路径,竟然替大国设计不用动武就能控制小国的方法,虽然颇费一番思索的功夫,却仍显出政治实践方面的幼稚。

总的来说,墨子“兼爱”、“非攻”的主张,实际只是要求保持社会安定、避免出现激烈冲突的理论设想,至于社会政治体制要不要改革,并立的政权要不要统一和如何统一,是他想都没想的问题,他心目中的社会政体仍然是西周那样有天子、有分封各诸侯国的模式。如果墨子的“兼爱”和“非攻”果真实行,社会状况或许可以安定,但历史的发展一定会被拖住后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