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有一个人对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的影响非常大,虽然他在原著中只出现了一回,而且还是在收猪八戒和沙僧两个徒弟之间,但却伴随了唐僧整个取经的过程,影响仅次于孙悟空,高于猪八戒、沙僧、白龙马。

唐僧取经时的真实经历 唐僧取经路上的精神导师是个高手(1)

很多的朋友可能已经猜到了,这个人就是乌巢禅师。在最初的86版《西游记》电视剧中,乌巢禅师是没有体现的,但是在后面的各个电视剧中有不同程度的展示,而乌巢禅师是真正的影响力,亦是在原著中才能够看得到的。如果是看西游记原著小说的话,你是不可能把乌巢禅师忘记的,因为孙悟空时不时的会用乌巢禅师的话来开导下唐僧,坚定唐僧取经的决心。

乌巢禅师的出现很平淡,是由猪八戒来引荐的,猪八戒告诉唐僧,乌巢禅师曾经想收他为徒弟,但是他拒绝了,乌巢禅师也没有劝说。虽然介绍乌巢禅师的部分内容非常少,但是却非常的奇怪。

乌巢禅师有四怪

第一个奇怪的地方就是他的住所非常的怪。一般世外高人,即使不想参与世俗事物,也都会有一个洞府或者庙宇之类的可供修行的地方,但乌巢禅师没有。他住在一个柴草搭建的窝上面,而且是在树上面,这更像是一个鸟我吧,或许最开始乌巢禅师的这个“乌巢”就是鸟巢的意思,纵观整个《西游记》,只有这个乌巢禅师是这么特立独行的,其他无论是神仙还是世外高人亦或者是妖精,都有自己的洞府或者修行的地方。

第二个怪的地方就是,虽然他不理世事,却认得唐僧,并且认为跟着唐僧西天取经是一个非常大的机缘。这些在原著中都有描述,乌巢禅师见了唐僧之后,第一句话就是“圣僧请起,失迎了,失迎了。”这已经不是一般的客气了,因为圣僧是一般僧人能够承担得起的,而且高人都不会这么事故的。他见到猪八戒之后就非常的惊讶,对猪八戒说,你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机缘?可见乌巢禅师虽然不愿意参与佛教的世俗事务,但是对于佛教内的相关事情却非常的关注,他能知过去未来,肯定知道唐僧是如来佛的二弟子金蝉子,所以才会惊讶,猪八戒有如此大的机缘。

唐僧取经时的真实经历 唐僧取经路上的精神导师是个高手(2)

第三怪是明明认识孙悟空却假装不认识。孙悟空问他为什么不认识自己,乌巢禅师的回答是见识少而已,但是却在后面给唐僧的建议中暴露出来,他其实是认识孙悟空的,因为他称呼孙悟空为石猴。如果真的不认识孙悟空的话,那么是不太可能看的出来,孙悟空是个石猴的。

第四怪是对于孙悟空的不敬毫不在乎。孙悟空因为乌巢禅师骂他是石猴,所以非常生气,曾经用金箍棒打乌巢禅师的乌巢,不过丝毫没有损伤。这点非常的精彩,原著中是这样写的:

行者心中大怒,举铁棒望上乱捣,只见莲花生万朵,祥雾护千层。行者纵有搅海翻江力,莫想挽着乌巢一缕藤。

可见如果乌巢禅师想对孙悟空有动作的话,孙悟空估计是接不了一个回合的,不过他却完全没有反应,任凭孙悟空打自己的巢穴,要说反击也就是个防御而已。

孙悟空虽然对乌巢禅师的表现很生气,但却记住了乌巢禅师传授给唐僧的《多心经》,而且经常用来开导唐僧,这才让唐僧度过了这段艰难的取经之路,可见尽管孙悟空对乌巢禅师很不爽,但是却在内心是非常认同并尊重乌巢禅师的,否则也不会时常挂在嘴边,《多心经》对于孙悟空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唐僧取经时的真实经历 唐僧取经路上的精神导师是个高手(3)

乌巢禅师历史上却有其人

厉害无比的乌巢禅师,在现实的历史上是有原型的,那就是鸟窠道林禅师。

鸟窠禅师,浙江杭州富阳人。俗姓潘,本号道林,法名圆修。出生于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说起来是比唐玄奘要晚一点的。

别看鸟窠禅师生在富阳,但是他9岁出家,14岁到河南嵩山会善寺学习佛经,21岁时到湖北荆州果愿寺受戒。后又到陕西长安西明寺跟从复礼法师学习《华严经》、《起信论》等。最后投到福建长乐人、著名佛教改革家百丈怀海法师的门下,“根教相符,遂明心要”,颇得法师的真传。长安学习完以后,鸟窠禅师开始到处云游,其中包含在杭州住了四十多年,鸟窠禅师这个称呼就是在杭州的时候留下的。

有一次他云游浙江杭州时,看到西湖背面的秦望山有一棵松树枝繁叶茂,盘屈如盖,于是就住在上面,因此有人叫他“鸟窠禅师”。又因松树上有一个鹊巢,有人又叫他“鹊巢和尚”。鸟窠禅师“物我都忘,羽族驯狎,由兹不下近四十秋。”每一个太守到任,只能从树下仰视。这跟乌巢禅师的做法是一样的,不理人间俗物,在树上待了四十多年,即使官员来了也不理。

鸟窠禅师还跟白居易有过交道,白居易曾经在杭州做太守,也曾经劝过鸟窠禅师,住上面太危险了。而鸟窠禅师的回答是白居易很危险,因为身在官场,危险无处不在,而且劝白居易要懂得放下。白居易对鸟窠禅师肃然起敬,两人成了好朋友,白居易还曾为鸟窠禅师做诗三首。

唐僧取经时的真实经历 唐僧取经路上的精神导师是个高手(4)

两首《赠鸟窠和尚》的诗,一曰:“形羸瘦骨久修行,一纳麻衣称道情。曾结草庵倚碧树,天涯知有鸟窠名。”一曰:“空门有路不知处,头白齿黄犹念经。何年饮著声闻酒,迄至如今醉未醒。”白居易另写一首题为《鸟窠与白居易》的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从这三首诗来看,白居易是非常认可鸟窠禅师的,而且在鸟窠禅师的帮助下,是顿悟过的,从诗中就可以看出来。

从现实意义上来说,鸟窠禅师比乌巢禅师的境界会更高,乌巢禅师虽然也是不关心世事,但是对于佛教内发生的事情还是一清二楚的;但是鸟窠禅师对于官场各种事物是好,丝毫不理会的,全身心的投入到佛法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