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下册数学智慧广场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三年级下册124-12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间隔概念,知道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初步建构植树问题
的数学模型,并能根据数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自主实验、探究、交流,从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型过 程。能够应用本节所建构的植树问题的数模以及探寻到的规律,针对实际情形灵活地来解决
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
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阐述不同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正确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看一下,这张图片熟悉吗?(熟恶)这是什么图片?(植树的图片)你知道植 树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吗?(树与树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这段距离我们称为“间距”, 一个间距就是一个间隔。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板书
课题: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直奔主题,简单明了,谈话中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植树的场景,了解
间距和间隔的意义,为新知的学习埋下伏笔,这样导入还附有生活性,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
处处透着数学的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引导探究,发现“两端都栽"的规律
1、情境导入:课件出示同学们在学校门口路上植树的情景:学校门前有一条长50米的小
路计划在小路的一旁植树,每5米栽一棵。如果两端都栽,需要多少棵树苗?
2、分析数学信息,理解题意
小路的全长50米是路长:在小路的一旁植树是指只关注一侧,不管另一侧:每5米栽一
棵是指间距为5米;两端都栽是指小路的两端各栽一棵树。
3、 小组合作探究
(借助画线段图的方法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 成果汇报展示
(汇报展示线段图,并介绍间隔数和棵树)
让学生通过观察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得出:“棵树=间隔数 1”
5、利用课件再现植树过程,进一步加深理解:以手指表示树,指间空隙代表间隔,帮助 学生学会利用随身携带的工具理解间隔数与棵树的关系。进一步明确解决植树问题时需要先
明确间隔数。
6、展示探讨原题的解决方法,并检验结果,给学生以鼓励。
50÷5 1=11(棵) 此时50 5就表示间隔数。
三、探究“一端不载"和“两端都不栽”的规律
(1)师生共同分析归纳
当一端不栽时,只栽一端,间隔数不变,棵数比刚才减少一棵,也就是“间隔数=棵树”
两端不栽时,间隔数还是没有变,棵树比一端不栽时又减少一棵,所以此时“间隔数-1=
棵树”。
(2)结合课件直观感受,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有了两端都栽的规律之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得到一端不栽以及两端 都不栽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然后通过课件演示
验证学生的思考结论,使学生体验到思考的魅力。)
四、巩固新知,应用深化
1、 把一根木头锯成5段,每锯断一次需要6分钟,锯完这根木头一共需要多少分钟?
(先画出示意图,再列式解答。)
2、为了保护一棵古树,园林处要为它做一个30米长的圆形防护栏。如果每隔两米打
一个桩, 一共需要打多少个桩?
(设计意图:在解决习题中,强调遇到实际问题要灵活考虑一些相关的因素,这样才能 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有了练习时的及时提醒,加之题中实际的变化,让学生知道该如何
将这一数学模型灵活地运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了学生灵动解题的能力。)
五、 课堂总结
和同学们分享一下你的收获
六、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栽: 间隔数 1=棵树
一端不栽: 间 隔 数 = 棵 树
两端不栽: 间隔数-1 =棵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