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皇后怎样死的(尚食剧中朱瞻基的两任皇后与真实记载有何异同)(1)

姚子矜

我们知道,明宣宗朱瞻基是明仁宗朱高炽之子,明成祖朱棣之孙。

无论是在电视剧《大明风华》,还是在电视剧《尚食》当中,朱瞻基这个饰演者,还是很受观众喜爱的,当然历史人物朱瞻基也很有故事。

比如说,朱瞻基就是人们口中所说的促织天子,再比如说,朱棣之所以传位给朱高炽,不能说没有疼爱这个皇太孙这方面的因素。

今天和大家就《尚食》这部电视剧,以及相关史料的记载,来聊一聊朱瞻基的两任皇后。

一般说来,一位帝王可以有很多嫔妃、贵妃,很少有两任皇帝的,为什么朱瞻基会有两任皇后呢?

朱瞻基的第一任皇后姓胡,名善祥,山东济宁人。

在永乐十五年的时候,选为皇太孙妃。与此同时,孙氏被选为皇太孙嫔。

孙氏,是山东邹平人,很小的时候,就容貌出众。按《明史》记载是“幼有美色”。父亲孙忠是永城县主簿。

而当时的皇太子妃,后来的诚孝张皇后,也就是朱高炽的正妻,她的母亲彭城伯夫人也是永城人,经常出入皇宫大内,就谈到孙忠有一位贤女,就这样也进了宫。

当时的孙氏,还不大,十余岁,成祖朱棣就让张氏养育。

也就是说,孙氏进宫时间早,应当与张皇后有一定的感情或者利益上的牵扯。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朱瞻基奉诏成婚时,定胡氏为妃,孙氏为嫔。

按照《尚食》的设定,孙氏十来岁进宫,是以姚子矜的名字进了宫,不过呢,姚子矜是去了尚食局。在御膳房内从帮厨干起,理想是成为一代庖厨,但随着剧情的展开,和男主朱瞻基有了一系列的感情戏,后来被封为太孙嫔,这样的剧情显然与史料中记载的同时被册封为妃嫔不同。

此外,在剧中,胡善祥也仅仅是因为经常犯病,但妇容妇德总体来说,没有特别有亏的地方,只是与朱瞻基是仪礼式的夫妻,也没有深层次的交流和亲昵行为。

朱瞻基皇后怎样死的(尚食剧中朱瞻基的两任皇后与真实记载有何异同)(2)

胡善祥

而朱瞻基和姚子矜显然有着更多爱意和烦恼的成分,尽管是帝王之家,且在封建王朝内宫中,但剧中就是如此呈现出来的。

朱棣、朱高炽驾崩后,孙氏从太孙嫔升为太子嫔,后被册立为贵妃,同时拥有册宝,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事,以前贵妃以下有册无宝。

剧中的朱瞻基雷霆震怒,主动要求废除皇后名号,朝中大臣坚决反对,集体跪在殿外,尽管大雨滂沱,他们依然苦苦请求朱瞻基收回成命,慎重考虑。

不过最后的结局没有更张,依然是孙氏上位,成为了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胡氏成为了废后。

那么真实的历史记载,又是如何的呢?

结局大致相同。不过史料记载有诸多疑点。

《明史》记载说,孙氏自己也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也就是后来的明英宗。因为有了儿子,朱瞻基对孙氏也是圣眷日隆。

这时,胡善祥就上表请求逊位。孙氏还假惺惺说:“皇后病体痊愈之后,就会怀上孩子,我的孩子怎么能排在皇后孩子前面呢?”

宣德三年三月,胡后被废。搬到长安宫居住,赐予法号静慈仙师。

很多大臣对此抱不平,因为胡后并没有明显过错。当时的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纷纷向朱瞻基提意见,但没有采纳。

据载,民间听闻皇后无过被废,也很同情胡皇后。

当时的皇太后,常常怜悯胡后贤德,经常召入乾清宫,在内廷宴会上,让胡后坐在比孙氏更尊崇的位置,为此,孙氏还不高兴。

宣宗对此事很后悔说:“此朕少年事。”

而据《明实录》记载,具体的过程更为详细。

朱瞻基皇后怎样死的(尚食剧中朱瞻基的两任皇后与真实记载有何异同)(3)

朱瞻基和孙氏

胡后第一次向朱瞻基提出逊位,也是提到了生病,不能替皇帝分忧,管理后宫等。

朱瞻基听到皇后的话感到惊愕:“皇后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人生病总有好的时候,怎么能胡思乱想呢?不要再提这些话了。”

过了一段时间,皇后又提起这件事。

朱瞻基还是宽慰她,皇后安心养病,最近听医生说病情已经有了好转,不要乱想了。

后来朱瞻基的老娘,孝诚张太后过去看望胡后,胡后又对张太后提到这件事,不过这次提到朱瞻基三十岁了,还没有儿子,是自己的过错。

后来屡次上表请辞。

再后来,孙皇后有了孩子。胡皇后高兴地请求朱瞻基册立孙氏儿子为皇太子。文武大臣也再三上表请求册立,胡皇后还力赞。

按常理说,如果不是记载的史料有人篡改,胡皇后的这种行为怎么都不像是平常人所为。

历史上,皇后如果没有生育,是可以指认其他妃嫔的儿子作为自己的儿子的。此外,生病总不能生一辈子吧,总有痊愈的一天呀,你这样急呵呵地要求逊位,图啥呢。

最后朱瞻基把群臣和胡皇后的意思,再次告知张太后,张太后就说那就顺从舆情吧,这样孙氏之子被立为皇太子,母由子贵,孙氏也就被册立为皇后。

当然喽,孙氏也推脱过,一次是让自己的孩子立为皇太子,一次是让自己册立为皇后。

不过明显不同的是,《明史》中有记载很多大臣反对废后的声音,但《明实录》中没有记载反对的声音,群臣听闻胡后坚持请立朱祁镇为皇太子,以及逊位,都是顺杆子往上爬,纷纷上表支持。

《明实录》中为了自圆其说,有这么两句话“在宫中与胡氏相亲如同产姊妹”,“胡氏之疾贵妃视之尤厚,故胡氏之退让,孙后之不居。皆其诚心云。”

第一句话说的是,她们一个为太孙妃,一个为太孙嫔的时候,亲如姐妹。第二句话说的是胡皇后生病的时候,孙贵妃比较照顾胡后,经常去探望,所以胡皇后逊位,孙皇后还不愿意,从而说明这两位皇后都是真心实意的。

如果说这两人和睦是真实的话,那《明史》中记载,因为座位的事,孙氏不高兴就是假的了。

朱瞻基皇后怎样死的(尚食剧中朱瞻基的两任皇后与真实记载有何异同)(4)

《尚食》剧照

不可能两处记载都真,倒是有可能两处记载都有假。

《明史》用词有褒有贬,说孙氏的儿子是“阴取宫人之子为子”,说听闻胡后逊位,是妃辞曰:“后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后子耶?”

笔者认为,胡后长期有病,是一个病秧子,所以和朱瞻基没有什么交流,这是肯定的。而孙后“幼有美色”,以及自小进入宫中,对宫内情况更为熟悉且人缘方面更好,因而更容易获宠。

而当初之所以定胡后为太孙妃,定孙氏为太孙嫔,是朱棣的意思,按照《尚食》电视剧的说法,是因为胡后出生时有祥瑞出现。

按笔者的猜测,孙氏如果定为太孙妃,没有意外的话,自然会成为未来的皇后,而张氏在自己死后是皇后,孙氏可是彭城伯夫人推荐的人选,这样后宫至少几十年都会成为张氏的天下,朱棣会不会有这方面的忧虑呢?(没有史料支撑)

不管怎样,孙氏最后还是成功上位。

后来明英宗在土木堡大败被俘,孙太后还屡次寄给明英宗御寒衣物,明英宗被软禁在南宫,孙太后也多次前往探视,就连后来石亨策划“夺门之变”,也都是孙太后的同意下进行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孙氏应该说还是有相当的斗争经验的,政治智慧的。


明朝宫廷大宴群臣采用什么礼仪?

明太祖朱元璋开局一个碗背后的女人——马皇后

封建帝王年号中奇怪的巧合

王侯将相的煞星——北齐屠夫刘桃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