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音乐--经典、永恒、温馨、浪漫。当古典音乐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您可以体悟到空气中流动的就是高山、就是流水、就是丝竹、就是冬雪,就是千古缠绵不绝的生命呼唤。那份说不清、道不尽的感觉,正就是中国古典音乐特有之美。
——题记
中国古典音乐历经时代沧桑,依然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了我们的灵魂,在那亘古不变的太阳下,跨越时间、空间,其悠扬的回音正如钻石一样――依然经典、永恒、温馨、浪漫。这里有有古筝、笛子、二胡、琵琶、大鼓等民族乐器演奏的中国古典名曲。当音乐自您的音箱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您可以清楚地瞧到,在空气中流动的、就是山、就是水、就是叶落、就是冬雪、就是千古的生命里,那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那就是您从未经历过的中国古典音乐之美。中国音乐起于何时?这个问题颇难确定,据古籍所载,伏羲女娲时,已有“琴”,“瑟”、“箫”的发明。这时的“琴”即就是现在所讲的“古琴”之前身。围绕古琴所作的诗所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有诗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有故事为“伯牙善鼓琴,钟子岂善听,子岂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可见琴声乃心声,古琴在国乐中占有极高的地位。“筝”之渊源于“瑟”,与“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其在春秋国之际流行于秦,故史称“秦筝”。“筝”之音色华丽优美,明亮抒情,歌唱性强,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今天我们将“琴”、“筝”并置,呈现在您的眼前,愿您能在悠悠琴声中,领略到华夏民族博大精神的文化渊源及厚重的艺术底蕴。
在中国音乐史上,不乏有创作、演奏音乐舞曲及专门从事音乐舞蹈的成功者,例如,有“十大古音乐家”之称的春秋时代晋国音乐家师旷、伯牙,西汉李延年,三国时期曹魏音乐家嵇康,北周时期苏袛婆,隋朝时期万宝常,唐玄宗李隆基,唐代精通宫廷琵琶艺人雷海青、宫廷乐师李龟年,南宋音乐家姜夔,明代古琴家朱权、朱载堉等等。这里分享音乐大师李隆基音乐作品《霓裳羽衣曲》赏析。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712年—756年在位)。李隆基是唐睿宗的第三个儿子,生于武则天垂拱元年,自幼便接受了严格的贵族音乐教育,李隆基天资聪明,具有多方面的音乐才能,善于作曲,而且才思敏捷,随意即成,而且还十分热衷于音乐演奏善于吹笛,在唐代诸多的乐器之中,李隆基偏爱羯鼓而且演奏技术也十分的高超,他还制定了《色俱腾》、《乞婆娑》、《曜日光》等九十二首羯鼓曲名,创作了多首羯鼓独奏曲。同时还是杰出的指挥家。作为一代帝王 对音乐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音乐发展方向,唐朝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水平与当时的统治者有莫大的关系,唐玄宗的个人历史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皇帝为一国之君,日理万机,全面执掌朝廷和国家大事。唐玄宗是大唐盛世的有为皇帝,他在音乐领域也能大有建树,被历史誉为“音乐家皇帝”,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绝无仅有、独树一帜。在他主导下的唐代音乐,同样呈现了盛世局面,进入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时期。
唐太宗对音乐创作、演奏、教育、推行等方面非常重视,在继承古代音乐、创造性地吸收外来音乐养分的同时,全面发展了唐代音乐舞曲,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当朝音乐建设的领导者和开拓者,被誉为“戏神”、“梨园神”“梨园始祖”,他的音乐才华与成就,对唐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创作改编了诸多音乐作品,丰富了唐代的音乐舞曲宝库
唐玄宗是一位作曲大师,业界称他“制作曲词,随音即成,不立章度,取适短长,皆应散声,皆中点拍”。他创作的百余首音乐作品,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根植于征战与生活实感之中。
即位前,他发动“唐隆之变”,自潞州还京师(洛阳),举兵夜半攻入宫中,诛杀了韦皇后,打败了武氏集团,夺得了政权,为此他创作了《夜半乐》和《还京乐》二曲,纪念自己主持取得的宫廷政变的胜利。
他看到中宗帝泛舟隆庆池的情景,又创作《龙池乐》,舞者十有二人,冠芙蓉冠,蹑履,备用雅乐而舞蹈之。
即位后,创作改编了很多歌颂文治武功和太平盛世的音乐作品。如在唐高宗、武则天宫廷宴享乐曲《圣寿乐》的基础上,作了改编,以新的样式,集合《上元乐》和《圣寿乐》的优点,谱写了新的《光寿乐》。
唐玄宗的《小破阵乐》,源出唐太宗李世民的宫廷乐舞《秦王破阵乐》,但其形式有所变化,效仿唐太宗的做法,用《小破阵乐》来庆贺自己打败叛军(诛韦、武氏集团),建立政权,大功告成,共赏太平的盛景。
即使他在与杨贵妃欣赏春景时,也为春色美景所感叹,由感而发,创作了一曲《春光好》羯鼓乐,并将此曲定为教坊常练的曲名,命乐手击羯鼓,吹玉笛,一次次排练动作,使该曲风行一时,反复轮换演出于宫中。
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6月,节度使安禄山攻打唐都长安,唐玄宗西逃巴蜀西南,初入斜谷,于栈道雨中,闻雨淋銮铃音与山相应,为悼念贵妃,采其声,寄恨雨,创作了一道新的羯鼓曲子《雨淋铃》,又名《雨霖铃》。
唐玄宗能吸收和容纳外来音乐的养分,他根据河节度使杨敬述从印度传入的 《婆罗门曲》润色改编了《霓裳羽衣舞曲》,成为自己的得意之作,常在宫廷演奏欣赏。唐代诗人白居易写有《霓裳羽衣舞歌》,就是描绘玄宗《霓裳羽衣舞曲》演出过程的生动诗篇。此曲也是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舞界一直排演至今。
他是演奏乐曲的多面手,能用多种乐器亲自演奏音乐舞曲。
历史上,很多皇帝喜欢诗词歌赋,热爱音乐,雅兴十足,但像唐玄宗那样,吹拉弹唱,亲自上阵演奏的却少之又少。他也是一位演奏家,上洞晓音律,通晓乐理,对音乐达到痴迷程度,精通琵琶、横笛,能够演奏琵琶、二胡、笛子、羯鼓等多种乐器,都可以奏出非常美妙的声调,其技艺高超,令人难以置信。
他在相关场合都会放下架子,当一名演员,面对观众当场演奏。如《唐史演义》第四十九回载,一日,玄宗在便殿宴集诸王,各奏音乐,在宁王李琎吹奏凌波曲(玄宗之作)后,他就接过宁王的紫玉笛,当着诸王和杨贵妃的面,吹奏了自己的谱写的《凌波曲》,赢得满堂喝彩。
又如,他带杨贵妃外出赏名花,请乐工李龟年召学士李白写诗三首(玄宗冠名‘清平乐’),令龟年歌此三诗(配上乐曲),自己吹笛,贵妃弹琵琶,两一吹一弹,饶有余音。又让龟年配上丝竹调,自己“调玉笛谐曲(诙谐之曲),每换一曲,故作曼声(拉长声音,舒缓长声)拖长余韵,吹得轻轻盈入耳。
唐玄宗亲自制定了《色俱腾》、《乞婆娑》、《曜日光》等九十多首羯鼓曲名,创作了多首羯鼓独奏曲。他的羯鼓演奏技艺尤为高超,羯鼓是西北少数民族传入中原的击打乐器。他热衷羯鼓艺术,其居住的华清宫,盖有一座专门演奏羯鼓的楼台,常登山远眺,敲羯鼓,谱新曲,优哉优载。他刻苦练习羯鼓,打坏的羯鼓有四箱之多。每到击鼓时候,他手舞之,足蹈之,笑逐颜开,浑然忘我,“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就像换了个人似的,他人望之,不似人君,与朝上面目可憎的样子完全不同。即使举行家宴时,通常会亲自打羯鼓助酒兴。他对乐器的爱好如影随形,甚至上朝之际,虑忽遗忘,故怀玉笛,竟然心不在焉,会摸着龙袍中的玉笛孔,来寻乐思,不愧为是个乐迷。
他重视建立完善的音乐教育机构,培养了数量可观的音乐舞蹈人才
唐玄宗时代的音乐机构规模相当庞大,比较全面系统。有大乐署、鼓吹署、教坊、梨园四个部门,两署为太常寺下属的政府音乐行政管理机构,内有若干乐师执教,主要担任乐工(多指艺人)、乐伎的训练和考试,兼管对乐师的考试。教坊是宫廷内设立的教习的音乐机构,类似戏曲学校,其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梨园专供器乐演奏组织和御用的歌舞组织,是唱戏演出的场所。当时,主要有三处梨园:长安华清宫梨园,是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宫内教习梨园弟子(又称皇帝弟子)演练歌舞的地方,还负有李隆基音乐新作的试奏任务。长安太常寺别梨园,是专门教习幼童的梨园,有千余人,设有15岁以下少年儿童音乐班子,其中,有小部音声三十余人,专门学习与训练唐玄宗创作的音乐作品。洛阳太常寺梨园新院,有一千五百余人,侧重为教坊培养演奏各类民间音乐的后备演出人才。
当年,在音乐机构受训、表演、服务以及观看者不计其数,盛况空前。史书记载,唐玄宗曾选乐部伎子弟三百人,选调宫女百余人学习音乐歌舞。豢养了音乐人(乐工)总号万人之众。各教坊积累的民族音乐舞蹈及百戏作品达三百多部,这些成熟的作品,经常出演在宫廷内外。
唐玄宗执着于音乐人才的培养,在听政之暇,常常亲自坐镇现场,充当乐师。旧唐书载:“玄宗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音响齐发,有一声误,玄宗必觉而正之。”也就是在合奏时,有人稍微出一点点错,那怕只有一声差错的地方,他都能立即察觉,马上指出纠正。
在玄宗的主持下,教坊和梨园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造就了一大批表演人才,为盛唐时期的音乐舞蹈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唐代处于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高峰,音乐佳作层出不穷,音乐艺人精英荟萃,出现了诸如《霓裳羽衣曲》、《阳关三叠》等著名音乐作品,也出现了许和子、李龟年、康昆仑、段善本、陈康士等杰出音乐家。即使在民间,音乐也极为普及,“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伴随着音乐狂潮,变文等民间说唱音乐也广泛流行,韩愈《华山女》诗云:
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廷。
广张罪恶恣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
唐代音乐如此繁荣,唐玄宗李隆基功不可没。从某种程度中讲,李隆基是唐代音乐的缔造者和设计师,他对音乐的爱好给唐代音乐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和广阔的空间,他设立的宫廷音乐机构培养了大批的音乐人才,创作、表演了众多音乐作品,推动了音乐的普及和发展,这些都直接促成唐代音乐的繁荣,所以无论他的政绩如何,但他对音乐所作的贡献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皇帝都不能比拟的。
唐玄宗曾经是一个励精图治、有着远犬抱负的英主。同时也是一个多才多艺、爱好广泛的玩主。但晚年的唐玄宗耽于逸乐、沉溺声色、宠信奸佞,最终致使唐王朝走上了不可逆转的衰亡。
唐朝时期音乐家,政治家李隆基《霓裳羽衣曲》赏析
李隆基《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中国唐代宫廷乐舞。相传为唐玄宗登洛阳三乡驿,望女几山所作(其实是根据《婆罗门曲》改编)。
此曲约成于公元718~720年间,关于它的来历,则有三种说法,但只有第一种说法见诸史书记载,备此一说仅供参考:具《杨太真外传》载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几山(传说中的仙山),触发灵感而作。《杨太真外传》载:霓裳羽衣曲者,是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几山所作也。故刘禹锡有诗云:“伏睹玄宗皇帝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开元天子万事足,惟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驿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三乡驿者,唐连昌宫(洛阳宜阳县的离宫)所在也。
第二种说法则是根据《唐会要》记载:天宝十三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一些印度传入的乐曲,此曲就是根据《婆罗门曲》改编。
第三种则折中于前两种说法,认为此曲前部分(散序)是玄宗望见女几山后悠然神往,回宫后根据幻想而作;后部分(歌和破)则是他吸收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的音调而成。
《霓裳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著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全曲共三十六段,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份,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全曲36段,表现了中国道教的神仙故事。
《霓裳羽衣曲》在唐宫廷中倍受青睐,在盛唐时期的音乐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玄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歌唱,用女艺人30人,每次10人。有关此曲的表演情景,白居易、元稹在诗中均有精彩描写。
全曲共36段,全曲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散序为前奏曲,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
中序又名拍序或歌头,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按乐曲节拍边歌边舞;
曲破又名舞遍,是全曲高潮,以舞蹈为主,繁音急节,乐音铿锵,速度从散板到慢板再逐渐加快到急拍,结束时转慢,舞而不歌。
白居易称赞此舞的精美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霓裳羽衣曲》表明唐代大曲已有了庞大而多变的曲体,其艺术表现力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乐队通过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可看出《霓裳羽衣曲》伴奏采用了磬(唐代指铜钵)、筝、箫、笛、箜篌、筚篥、笙等金石丝竹,乐声“跳珠撼玉”般令人陶醉。
这是唐代宫廷著名的舞蹈,传说是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由他宠爱的贵妃杨玉环作舞表演。原舞已失传,表演是根据文字记载和诗歌描写意想再创作的。音乐采用古老的《长安鼓乐》作素材,舞蹈吸收了陕西和敦煌壁画的某些舞姿造型,采取唐大曲结构形式。
《霓裳羽衣曲》是唐朝时期的代表之作,也是唐朝时期的乐曲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作品,伴随着《霓裳羽衣曲》而创作的霓裳羽衣舞更是伴随着《霓裳羽衣曲》成为音乐舞蹈史上的一颗明珠。唐朝繁盛稳定的社会条件为唐朝音乐舞蹈的创作提供了土壤,为音乐舞蹈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再加上唐朝时期的文化大交流使得唐朝音乐在中原本土音乐的基础上吸收发展了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大胆的创作使得唐朝时期的《霓裳羽衣曲》有着极高的艺术欣赏水平。
音乐因此,而成为时间之最佳象征。中国古典哲学、特别就是古典音乐哲学即乐道正就是因此,而对时间有着深刻的体认。对此中国古典哲学、特别就是古典音乐哲学即乐道早有深刻体认之点,近代西方哲学、科学,也已开始高度关注。
中国古典音乐,她那神秘的韵味还可以让我们回忆起那古老的传说,让我们感受到一丝超然的思想境界,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震撼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