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闻(书法家、篆刻家)

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量历代对联作品,不少是镌刻在古建筑物和风景名胜区,所以,对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环境艺术,在很大的范围内与建筑有着互补的关系。对联依附于建筑,同时也提升建筑物的文化品位。对联不仅涵纳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辞赋诗文,还将书法雕刻、建筑艺术和园林设计融为一体,形成一种为中国人所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华民族特殊审美感受的艺术珍品。如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的昆明大观楼那副一百八十字对联,给人一种上下千年、纵横万里的宏阔的审美感受,使一座本来普通的楼阁因此名闻遐迩。无锡东林书院一副极负盛名的言志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虽然几个世纪过去了,今天当人们重读它时,仍不免为之击节叹赏。岳阳楼、醉翁亭、黄鹤楼、滕王阁、鹳鹊楼……那一副副脍灸人口、绝响千载的名联佳制,莫不给我们以无限美好的遐想。但凡优秀的联语,每每使江山添姿,名胜增色。其内容或描绘故国山河,切景着墨,挥洒淋漓;或论古说今,传赞并举,数语关情;或蕴含生活哲理,言简意赅,发人深省;或囊括舆史,文采风流,补史书之或阙。历来佳制真如天造地设,“虽鬼斧神工,难穷其妙”。

对联的种类及规范(对联的形制)(1)

陆抑非 十三言龙门联 177×48cm×2 选自“纪念陆抑非先生诞辰105周年”

对联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文艺形式,它沿袭了文学上由古乐府发展到律诗的平仄押韵以及对仗骈偶的悠久传统。骈偶又叫骈俪或偶句,要求并列的两个句子字数相等、词类相似、句法结构相同、语气容量相当,具有一种对称的形式美。这种骈偶对仗的语言艺术表现手法其实古已有之,如《尚书》、《诗经》、《楚辞》都有对偶的形式。六朝以来的骈俪文和唐以来的格律诗,更于对联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随着近体诗把四声用于骈句,出现了“联”的概念,律诗每首都是有四联组成(即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联必“粘对”,中间颔、颈二联必须对仗。对联中的五言、七言对,完全适用律诗的平仄格律,而五、七言律诗中间二联,也相当于两副五、七言的对联。但我们不能简单认为对联就是从律诗中抽出的对仗,因为对联是以使用骈偶对仗手法为主进行专门创作的独立作品,与作为律诗一部分的中间对仗毕竟是有所不同的。

对联的种类及规范(对联的形制)(2)

李叔同 华妆辞高四言联 120cm×30.8cm×2 桐乡市博物馆藏

对联由上下相对的两句组成,上句叫上联,也称出句,下句叫下联,也称对句。上下联要求平仄相间,即上联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之亦然;上联的末一字要用仄声,下联的末一字要用平声,从而使语言音韵铿锵,富于音乐性和节奏感,而又含蕴丰富,耐人寻味。在写法上,要求上下联内容互相关联,虚实互见,阴阳匹俦。联中造词造语,尽可随类赋采,诗文词曲,韵散史论,格言警句乃至口语谚谣,无不可以入联。体式有律诗类、古诗类、文句类、诗文合用类、白话类、集诗类、集文类、集字类、嵌字类、藏字类、拆字类、分咏类,等等。至于篇幅规制,则比较自由,只要骈对平稳,长短不拘。其字数少者二、三言,四、五言,多者七、八言,九、十言,甚至可达数十百言。长联可以运筹帷幄,任人谋篇,短联也往往两字传奇,一偶惊人。

(选自《对联十讲》)

来源: 美术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