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一词来源于哥特人,哥特人是东日耳曼人部落的分支部族,也是最先抢掠罗马城的蛮族。因此最开始“哥特”被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用来讽刺那些野蛮且没有艺术感的东西,最具代表的自然是曾经盛行欧洲的哥特式建筑,而之后的“哥特”总算被客观看待,并形成了一种专门的艺术风格。

十八世纪后期,英国开始流行一些以旧宅废墟为背景,氛围阴森诡谲,剧情充满悬念以及人物性格古怪的小说,作者往往借这些孤寂颓废的恐怖故事来传达解放个性的自由思想,这便是哥特小说的起源,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简·爱》和《呼啸山庄》等作品,同样也是哥特小说代表作,甚至大家公认的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亦能划入哥特小说的阵营。而哥特小说的壮大自然也为日后各种哥特电影的拍摄提供了无数素材。

哥特式电影的鼎盛时期(哥特电影永生不死的光影梦幻)(1)

(根据哥特小说《呼啸山庄》改编的同名电影剧照)

经过长期的发展,哥特艺术已经结合了建筑、绘画、文学、电影、服装等各种艺术形式,电影作为一门承载多样性的艺术,自然将哥特艺术的各种形式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哥特电影成为众多电影中最独特的风景之一。

1921年,一位瑞典人拍了一部关于巫术的纪录片《女巫》(又名《历代的巫术》),据说本片原是一部为了抨击教会、破除鬼神迷信的科教片(也因此在当时的欧洲成为禁片),然而片中对死亡、女巫、恐惧的描述,以及粗糙且具有时代感的拍摄手法,使本片被公认为影史上的第一部哥特电影。而在同时代的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兴起,这种用夸张形式体现内心深处孤独、恐怖和狂乱的电影学派,最终诞生了吸血鬼电影的鼻祖——《诺斯费拉图》。荒凉的城堡,曲折狭长的街道,光影迷幻的布景,再加上一个类似《德古拉》的骇人故事,这部电影真正地把哥特风电影推向了一个高度,同时也引发了之后的吸血鬼哥特电影风潮 。

这些传统的哥特电影,一般延续了哥特文学的的特色,即靠黑暗的情节揭示丑陋的现实。 《诺斯费拉图》大火以后,美国好莱坞自然不会错过这个题材,自1931年的《吸血狂魔》开始,每个年代都有属于自己回忆的吸血鬼哥特电影。90年代的《惊情四百年》和《夜访吸血鬼》更是再度大获成功。

哥特式电影的鼎盛时期(哥特电影永生不死的光影梦幻)(2)

(电影《诺斯费拉图》场景)

但哥特电影绝不仅仅是吸血鬼和古堡的天下,1959年的法国电影《没有面孔的眼睛》终于没有了吸血鬼和巫术这些灵异元素,靠剧情取胜,讲述了一个没有脸的美丽女孩的悲情故事,这是一部高贵、孤独且神圣的哥特电影,足够离奇也足够浪漫。

到了20世纪90年代,蒂姆·伯顿的一系列经典作品让哥特电影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其实早在80年代,蒂姆·伯顿便已导演了具有哥特建筑元素的科幻片《蝙蝠侠》以及可以划入哥特电影的《阴间大法师》等作品,而真正让哥特电影再次火爆的,是他和约翰尼·德普合作的《剪刀手爱德华》,伯顿总体利用哥特式风格,但没有局限于传统哥特故事的基调,向观众传达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凄美童话故事。之后,蒂姆·伯顿又制作出了《圣诞惊魂夜》《僵尸新娘》《断头谷》和《理发师陶德》等经典的哥特电影。

哥特式电影的鼎盛时期(哥特电影永生不死的光影梦幻)(3)

(电影《剪刀手爱德华》)

自90年代起各种风格多变的哥特电影作品接连问世,例如带有爱伦·坡色彩的漫改电影《乌鸦》,这部由李小龙之子李国豪出演的电影将哥特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甚至演员本身的不幸命运让这部电影更添了阴暗氛围。意大利哥特电影《魔诫坟场》曾被誉为几十年来最好的恐怖片之一,披着恐怖片的外衣,结合了黑色喜剧和文艺片的特质,探讨现实和虚无等哲学问题,结局十分震撼。

哥特式电影的鼎盛时期(哥特电影永生不死的光影梦幻)(4)

(电影《魔诫坟场》)

除了蒂姆·伯顿,21世纪以来也出现了不少优秀的哥特电影,如2009年改编自尼尔·盖曼小说的定格动画《鬼妈妈》,以及知名儿童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都是画面美感设计绝佳的哥特作品。

哥特式电影的鼎盛时期(哥特电影永生不死的光影梦幻)(5)

(电影《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

上世纪初的很多哥特电影多以阴森的氛围讲述压抑恐怖的故事,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如今哥特电影的定义更加广泛,哥特的环境和人物外形依然自成风格,但讲述的故事不再是只有恐怖和疯狂,而是可以融入更多创作者自己想表达的元素,化丑为美。虽然哥特电影的风潮已经过去,但它独特鲜明的风格永远不会褪色。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作者

哥特式电影的鼎盛时期(哥特电影永生不死的光影梦幻)(6)

— END —

本篇内容由新媒介青年文化创作

授权转载及合作请留言

投稿邮箱:mycswx@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