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东北“十大怪”吗?

相信每一“怪”都能惊掉你的下巴~

没错,这就是我大东北~~

一怪 窗户纸糊在外

东北四大怪现在在哪里(东北十大怪)(1)

东北的冬天异常寒冷,除了要自身抗冻意外,日常保暖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可是过去的东北也没有玻璃窗和塑料布,只有窗户纸。这种窗户纸又叫“麻纸”,是芦苇、蒲棒草、线麻等制成的,软而黄。然后再经过胶油、桐油、苏子油加盐水喷涂处理最后形成窗户纸。

很多人不理解为啥把窗户纸糊在外面,那不是很容易就被雪水打湿了么?这是因为将窗户纸贴在外一是防潮即防止室内潮气侵蚀窗户纸,二是防止大风吹破窗户纸。糊窗户纸非常讲究,要糊得平整、绷直而无褶皱,既美观又耐用。窗户纸糊得好坏,也是衡量一户人家日子过得好坏的标志。随着玻璃和塑料布大面积使用和流行,用窗户纸糊窗户的现象已不多见。

二怪 姑娘叼个大烟袋

东北四大怪现在在哪里(东北十大怪)(2)

东北地区的生活习俗受满族习俗影响极大,女人使用烟杆抽烟就是一例。旧时,东北地区妇女抽烟是一种普遍现象,包括年轻妇女在内,均有使用烟杆(烟袋锅)抽旱烟的习俗。旧时女孩子很少上学学文化,而是很小便跟随父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她们在孩提时代就已经在生产或生活中学着成人抽旱烟,一是在劳动中抽烟熏蚊虫,二是晚间劳动之余抽烟解乏度过漫漫长夜。但她们不是抽卷烟,而是抽自己家种植的旱烟,而且多使用烟袋杆(烟袋锅)抽烟,烟袋杆上多系有玉、玛瑙等烟袋坠儿,抽烟时将烟袋嘴叼在口中,因此有“姑娘叼个大烟袋”的说法。互相敬烟(用烟袋锅抽旱烟)也是东北人待客的传统习惯,客人来了,主人将装满旱烟的烟袋点燃后递给客人是极尊贵的礼节。如今东北地区妇女抽烟也是普遍现象,所不同的是抽的主要是卷烟即香烟,用烟袋抽旱烟的现象已不多见。

三怪 养活孩子吊起来

东北四大怪现在在哪里(东北十大怪)(3)

这仍然是受满族生活习俗的影响之一。旧时,东北地区人家的住房多为茅草房,没有灰棚,房檩、椽子裸露在外。妇女生孩子后,将婴儿平放在摇篮(育儿工具之一,也称悠车、晃车)内,身下垫有装入谷糠被称作“糠口袋”的柔软而防潮的垫子,再将摇篮用皮条或绳子挂在屋内的檩子或椽子上。孩子的母亲坐在热炕上,一边做针线活,一边摇动摇篮使孩子睡觉。东北地区人家还有“睡脑袋”和“睡体形”的习惯,婴儿入睡后,要不断为婴儿侧身,保证婴儿头部浑圆,以防头部睡偏睡扁。同时,还要将婴儿双臂放直,外边裹紧小棉被,再用绳子将婴儿身体尤其是双腿紧紧捆住,以防婴儿身体长偏、长不直或出现前鸡胸、后罗锅、罗圈腿等现象。以上育儿习俗已经不见,无论城乡均以新法科学育婴。

四怪 “嘎拉哈”人人爱

东北四大怪现在在哪里(东北十大怪)(4)

这也是受满族生活习俗的影响之一。“嘎拉哈”即狍子、羊、猪等小牲畜的膝盖骨,为东北地区满族、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和汉族少年儿童尤其是小女孩都十分喜爱的一种原始玩具。“嘎拉哈”是满族和蒙古族的共同称呼,其他民族各有不同称呼。旧时,儿童玩具极少,“抓(音chuǎ)嘎拉哈”曾为少年儿童的主要游戏之一。“嘎拉哈”一般用凤仙花汁将其染成红色或其他颜色,四面分别称为“支儿”“轮儿”(也称“驴儿”)“坑儿”“背儿”(也称“肚儿”),玩时用“子儿”(即装满粮食或碎石子的小布口袋)猜先决定先后次序。“嘎拉哈”的玩法很多,各地不尽相同。如今会玩“嘎拉哈”的人已不多见,“嘎拉哈”更成稀罕物,有的地区已将玩“嘎拉哈”列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五怪 冬包豆包讲鬼怪

东北四大怪现在在哪里(东北十大怪)(5)

粘豆包为东北地区传统食品之一,有很长的历史。包粘豆包时,首先将大黄米碾成粉和(huò)成粘米面,再将优质芸豆烀熟捣成糊状做馅,包成比乒乓球略大团状上屉蒸熟即可。粘豆包柔软又筋道,非常可口,又好吃又耐饿,无论冬夏都可食用,为东北地区传统主食之一。春节时,粘豆包同饺子一样,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这一“怪事”说的就是人们边包粘豆包边讲一些鬼怪故事、家长里短、闲说话、闲唠嗑。粘豆包吃不完也可冻起来,吃时解冻即可,如蘸白糖味道口感更佳。粘豆包如今仍在东北地区流行,只是不受时间、节日的限制,已经成为一种特色商品,既可自己包,也可购买,想吃就吃,想买就买。

六怪 不吃鲜菜吃酸菜

东北四大怪现在在哪里(东北十大怪)(6)

东北地区天气寒冷,结冰时间长,如何保存新鲜蔬菜越冬是东北地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食品匮乏时期,东北地区的人们冬季的蔬菜主要是土豆(马铃薯)、大萝卜和白菜,土豆、大萝卜可入窖储存,而白菜极易腐烂,不易越冬,久而久之,聪明的东北人便发明了用新鲜大白菜渍(jī)酸菜的办法,腌渍好的酸菜既酸脆可口,又可使大白菜保存越冬。渍酸菜主要用大小缸,将大白菜洗净层层摆放在缸内并逐一压实,浇满水后,再用大小适合大石块压住,放置屋内不热而又凉爽处,待其自然发酵,发酵适度即可食用。腌渍好的酸菜清脆爽口,口感极佳,食用时既可炒菜,又可炖菜,多与粉条(必须是土豆淀粉制成的粉条)、猪肉同时炖,“猪肉炖粉条酸菜”已成为一道东北名菜。在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生活条件大为提高的今天,酸菜仍然是东北地区人民群众家庭的主要蔬菜之一,无论什么季节都可食用。“猪肉炖粉条酸菜”也为高档餐厅、酒店的特色菜肴。

七怪 烟筒砌在山墙外

东北四大怪现在在哪里(东北十大怪)(7)

历史上,在生活条件没有提高之前,东北地区普通人家的住房条件十分简陋,主要为茅草房或土坯房。取暖方式主要是火炕及火墙子、火炉子。而火炕是主要取暖方式,往往将火炕砌成连二大炕、连三大炕(两间或三间房子砌成相连的大炕),然后将烟筒砌在房山,用于取暖的烟在大炕烟道盘旋后从烟筒直接排出,既通风好烧又排烟顺畅。这种取暖方式既可取暖,又可利用热炕烘干粮食、烟叶等食品和日用品。“烟筒砌在山墙外”除上述所指外,也指存放未脱粒的玉米棒的“苞米楼子”即粮食囤子,“苞米楼子”外形极似既粗又高的大烟筒。

怪 反穿皮袄毛朝外

东北四大怪现在在哪里(东北十大怪)(8)

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十分寒冷,最低温度可达零下四十度以下。在羽绒服等现代服饰没有投放市场之前,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前,东北地区人民群众越冬的服饰主要是大棉袄、大棉裤、棉靰鞡、毡疙瘩(gā da)、狗皮帽子,需长时间在外作业或从事其他室外活动,则必须穿皮大衣。皮大衣多为羊皮大衣,普通穷苦人多穿羊皮大衣,有钱人穿貂皮、狐皮等高档皮大衣,外罩高档绸缎。普通人穿羊皮大衣时,往往反穿即毛朝外皮朝里。

这样反穿皮大衣的好处,一是抗寒效果更好而且耐磨,二是防止雪花落入衣内,落在皮衣表面的雪花一抖即掉。现代化服装普及后,这种“反穿皮袄毛朝外”的现象极少见,在林区、矿区等偏僻地区寒冷季节还偶可看到。

九怪 四块瓦片头上戴

东北四大怪现在在哪里(东北十大怪)(9)

如上所述,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在现代服饰流行之前,普通人防寒的帽子主要是各种皮帽子,而以狗皮帽子为最多、最常见,偶有戴狐皮帽子者。另一种“东北之怪”即“四块瓦片头上戴”也是指的这种狗皮帽子。随着现代服饰的流行普及,狗皮帽子已被淘汰,但在林区、矿区寒冷季节还可偶然看到。

十怪 火盆热炕烤爷太

东北四大怪现在在哪里(东北十大怪)(10)

如上所述,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在生活条件没有改善之前,东北地区普通人家的取暖方式主要是火炕。寒冷季节,没有农活时节,人们冬闲越过漫漫严冬,无论老少,往往一家人围坐在热炕上,最冷季节再在热炕上放置一泥盆放入热灰或碳火,用抽旱烟、唠闲嗑的方式度过寒冷的冬天。

火盆内还可埋入生鸡蛋、土豆、地瓜、生苞米棒烤熟,为一种时令小吃。“爷太”是一种泛指,即指上了年龄的老年人,既包括老头也包括老太太。在人们生活条件普遍提高、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这种取暖方式虽然已不多见,但在偏僻贫穷的地区还可见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