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和信任是一切的基石(确认是比信任更重要更高级的一种技能)(1)

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监”当视字讲,在这里有回顾、总结的意思。“二代”,是指夏商两个朝代。“郁郁”,是昌盛,蔚为大观的意思。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周朝的典籍和章法制度,是从夏商两个朝代的礼法里回顾、总结、完善起来的,所以更加完备、昌盛,蔚为大观。因此,“吾从周”,我信从周礼。

古人的作品中,常见“文章”二字。但彼文章,非我们现在说的文章。古时候所说的“文章”,文是指著作典籍,章是指制度章法。

孔子认为,经过夏商两个朝代的沉淀,周代又对夏商两个朝代的文章礼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因而较为完备,所以完全可以“从而行之”。

孔子用“郁郁”两字形容,不仅是指章法制度的本质和条文两者兼备,又互相平衡,恰到好处。这其中还包含着孔子的赞叹。在孔子看来,周礼从形式到内容,从框架到条文,乃至内涵方面,都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所以他立志终生推行周礼。

其实不独孔子这样说,后来的很多学者都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就连近现代的很多学者也说,周礼是最完备的,是尽善尽美的宪法,如果国家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在周礼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完善,治理天下,必定是天下大治。

但很可惜,周朝后面的子孙并未能真正落实周礼,根没有扎牢,结果导致礼崩乐坏,制度章法大乱,人们的道德品行出现了偏差,乃至滑坡。所以,在后世,人们就不得不付出更多的代价,花更多的精力,去追根溯源,纠正偏差。

因此,“从周”,不仅是信任,愿意去继承和学习古圣先贤留下的文章典籍和制度章法的精华,更是一种确认,一种有效、更高级的纠偏方式。也只有当我们真正搞懂了礼的根源所在,确认了它们,从形式到内容,都能身体力行遵行之后,才能如孔子讲的,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本文为《古尔读经典》之《古尔读论语》系列第49篇,更多内容,请关注本头条号,查看文章列表。感谢你的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