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节课粽子节特别策划,由三节课实习生阮诗琪 吴越共同完成。三节课运营喵付晓萌对此文亦有贡献。
祝您端午假期开心。
一个粽子引发的挖坟
话说,又是一年粽子节。
今天上午,我在家吹着空调吃着粽子——为了公平起见,一个甜的一个咸的——一不留神就想起了各种粽子起源的故事。
作为一名好奇心爆棚,又闲得蛋疼的运营狗,我突然不知道哪根筋不对,觉得我有必要好好了解下粽子的起源——没准看完了还能出篇牛逼借势文啥的呢。
于是我开始百度各种关于粽子的起源,这当中,最常见的故事大约是这样——
战国末年,政局动荡,楚王昏庸,忠臣悲愤,屈子投江,百姓感念。当时江中有食人的蛟龙,百姓为保护屈原的遗体不被伤害,把香喷喷的糯米包成带有尖角的形状投入江中,用粽子代替屈原祭祀蛟龙。
乍看感动异常,但仔细想起来,似乎有哪里不太对劲……
卧槽,战国末期的楚国,接近被灭国之际,一个兵荒马乱的年头,连楚国高层都都开始纷纷逃难,百姓更是食不果腹,这种时候,你让老百姓们把好端端的食物扔到水里?以及,水里面有蛟龙??闹呢???你当我在看奇幻小说呢????
于是我继续百度。
我发现,学术界比较认可的关于粽子的另两种起源的另两种比较靠谱但鲜为人知的说法的起源是这样的——
1. 50万年前发明用火熟食时,为了适口,用树叶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剥叶而食,这虽不叫粽子,却已有粽子的雏形。经过40万年的春秋更迭,进入石烹时代,先 人们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垫兽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烧烫的石子使水沸腾,煨煮用植物叶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这就更像现在的粽子;
2. 春秋时期,人们有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或用竹筒装米密封,经蒸熟烤熟后加以食用的习惯,分别称为“角黍”和“筒粽”。
然而,如果依据以上两种说法,粽子的出现都应该远远早于屈原的年代!
也即是说,科学一点看,粽子的起源应当与屈原并无关系,而更像是在人为驱使下硬生生被扯上了关系。
身为一名见惯了太多套路的半职业运营狗,这让我居然有点点兴奋了起来——
毫无疑问,这里有套路!
而我,必须深挖之!
于是,我决定回归到事情的核心——关于屈原之死的前因后果。
屈原真的自杀了吗?
要了解屈原之死,必先了解其人生平种种。于是,我花了2.5小时百度了关于屈原的种种,甚至……我把《楚辞》和《离骚》也差不多都翻了一遍,终于发现了一些些蛛丝马迹。
最终,我倾向的结论是——
屈原之死,很可能本身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营销事件。
让我一一道来。
第一个小细节来自于屈原流传甚广的名篇《渔父》。在此摘录《渔父》全文如下——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引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屈原《渔父》
其实,上面这一大段话的核心大意,翻译成人话就是:
屈原:啊,这个世界小学生太多,就我一个理客中。渔父:那就顺着小学生的意思来说呗,没准还能混个意见领袖当一当。屈原:不,我要保持我高贵而自由的灵魂,让我同流合污,不如去死。渔父:那实在不行咱就做个隐士呗,何必自苦?你若再叽叽歪歪,我唯有送你二字:呵呵。
文章是屈原自己写的,但第一主角无疑是渔父。全文充满了自嘲的意味,且按照语文阅读理解的套路,作者无疑是站在更加认同渔父的立场上来写下此文的。
换句话讲,屈原其实是在《渔父》一文中,恶狠狠的嘲讽了自己“因厌世而想死”的想法。
能自己写下这样作品,把态度和立场已经传达得如此坦荡的屈原,真的会去自杀?!
我深表怀疑。
于是我继续深挖。
在又翻阅了1小时各种资料后,我发现,关于屈原之死,似乎唯一被认为“确凿”的证据,是他那篇更加流传千古,被认为是其绝命词的《怀沙》。
《怀沙》全文,作为千古名篇,我也在此部分引用如下——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
眴兮杳杳,孔静幽默。
郁结纡轸兮,离愍而长鞠。
……
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
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
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
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
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
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
重华不可遻兮,孰知余之从容!
……
曾唫恒悲兮,永慨叹兮。
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谓兮。
怀质抱青,独无匹兮。
伯乐既没,骥焉程兮。
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
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
曾伤爰哀,永叹喟兮。
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知死不可让,原勿爱兮。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这当中,被人认为言之凿凿可证明屈原自杀的是最后两句——
知死不可让,原勿爱兮。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即:世间混浊无人了解我,和别人没什么可说。死就死吧,不可回避,我不想爱惜身体。光明磊落的先贤呵,你们是我的楷式!)
然而,遍览《怀沙》全文,总会觉得有些怪怪的——其他内容包括《渔父》中的屈原,更像是个慷慨、隐忍、更喜欢隐喻而不喜欢直接表达太多小情绪的屈原,而《怀沙》中的屈原,则通篇都充满了各种细微小情绪的表达……
当我再继续查下去,更有趣的事情就出现了——我发现,并不止一个人有跟我类似的感受。甚至是,早在20世纪30年代,胡适先生就曾质疑过《怀沙》作者是否为屈原的真实性,称其中很多话语言辞并不符合屈原的表达习惯,很可能是被他人所炮制出来的一篇伪作。
所以,我们不妨假想一下——如果《怀沙》真的不是出自屈原本人的绝笔词,而是被他人所炮制的伪作,这意味着什么?
毫无疑问,屈原之死很有可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有预谋的事件!
粽子之谜和屈原之死背后的惊天预谋
让我们在此一起总结下我们此前深挖得出的结论。假如——
粽子的诞生本身与屈原并没有哪怕一毛钱关系;
屈原之死也很可能是一场被精心策划出来的事件;
辣么,这样两件事凑在一起,意味着什么?
妈蛋,这特么的很可能就是一场围绕着要把“粽子”搞红的运营事件啊!
假如是真,这样一场运营的目的何在?
且再听我道来。
首先,粽子的主要构成为粽叶和米,其中,米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经济产物和GDP主要来源。由《春秋》、《战国》等各种史料可知:在楚国,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水稻,家庭收入也多来自于此。所以,水稻和米,几乎是楚国的经济基石。
其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当时楚国的境况。
据史料记载,顷襄王21年(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拿下楚国都城郢都,顷襄王和执政贵族一起开始逃难,可以说,整个楚国此时已经破败不堪。西汉时期的贾谊形容屈原时代楚国的时局是酱紫的:
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斡弃周鼎,宝康瓢兮。
(人话版:猫头鹰在天上飞翔,鸾凤却深藏起来;小人得志尊显,圣贤却不得其用;正直廉洁的人受到诬蔑,强横残暴的人却得到称誉;宝剑被贬为钝口,铅刀却被说成锋利;国之重宝周鼎被抛弃,空瓦罐被当成宝物。)
所以,当时的楚国战事纷起、政治已乱、高层出走、人心惶惶,经济方面水稻大量滞销,民不聊生。讲人话就是——药丸。
于是,大厦将倾之下,如果某个方法能够鼓动百姓们愿意大量去购买稻米,甚至令稻米外销他国,一可拉动消费稳定民生民心;二可坚实楚之国力,长期看更有可能借经济面的增长重新把政治稳固下来。
换句话说,如果这波运营能把粽子大批量卖出去,已经快要完的楚国说不定就有救了。
即使这场运营要用生命为代价,你可否愿意一搏?
一场以“粽子”为中心的逆天运营
按照这个思路想下去,这真真是一场宏大而精细的教科书级运营事件。
从该事件本身来看,它包含了一个易于记忆的时间节点(端午),一个知名时代大V(屈原),一个爆炸性话题(某大V怀揣满腔情怀投江自杀),一篇穿透力跨越了数千年的牛逼文案(《怀沙》),用一些不经意流出的信息(楚国的米是最好吃的米,屈原生前一直吃此米,甚至念念不忘,以至于大家都要用粽子来纪念他)和一种仪式性意向行为(蛟龙和粽子的浪漫瑰丽的传说,完美击穿大众认知)来不断强化事件本身的力度和震撼度。
同时,在具体操作上,他们完成了如下几件值得称道的事——
考虑到在这个没有汽车没有飞机甚至没有车同轨书同文的时代,事件传播本身需要一定时间,策划者甚至在端午前三个月就做好计划派人手前往各国蹲点,准备好散布屈原端午节跳江,且百姓为了祭奠他往江里投米或粽子的故事,并将《怀沙》的手抄版提前流出,期间不断释放信号:屈子生前最爱吃的就是楚国的米,至流放地依旧念念不忘。凭借如上动作,在“屈原投江”事件发生前后,汨罗江流域之外,对此话题的关注也在蹲点人手的传播下也已开始形成热点。
端午节当天,屈子投江。汨罗江畔,地推人员开始组织屈原祭奠仪式,组织百姓集体向江中投粽。此间,借由《怀沙》文案的海量传播,事件被正式引爆。
此后数年,年年端午汨罗江祭,事件持续发酵,直到成为一种全民参与式行为。
这场运营活动的影响,持续至今。它带来了两个持续数千年的影响——
自有“端午”起至今,“米”已完全成为中国南方的主食;
“端午”成为如今日“双十一”一样的全民节日流传至今,每年端午,屈原的传说都会在七国大地上再次流传,虽然传说各有细微的不同,但是吃粽子是其中不变的细节。
如此精细的手段,如此深远宏大的运营成果,怎能不让人拍案叫绝?
幕后操盘者,究竟何许人?
如此牛逼的运营事件,其策划者,定非凡人。然而,究竟幕后操盘手是谁?
在继续参考了诸多史实细节后,我有了一个更加大胆,也更加惊人的推测。
请先喝口水平静一下心绪,让我来讲给你听。
这场运营事件的主人公,无疑是屈原。
而屈原的世界中,存在着两个楚国。一个是宫闱斗争,高层夺权的楚国——这个楚国里,屈原年纪轻轻就任职高位,准备一展政治抱负,但无奈君主柔弱多疑,反复轻信秦国说客的谎言,失信于齐,以致身死客乡——这个楚国令屈原忧虑而又无计可施。这个楚国中的屈原,失意于政坛,几度心灰意冷,萌生归隐之意。
但此外,屈原的楚国还有另外一副面孔,她是香草和美人,江畔的薄雾和水中的异兽,芷草可以披在肩上,秋兰可以结成索佩挂身旁。这个楚国是属于土地和人民的,也是屈原最深沉的爱和浪漫想象的源泉。屈原生前被流放过两次,一次6年,一次长达18年。他游走楚国各地,深解民情。要说当时楚国最懂民生的是谁,那恐怕只有屈原了。
这个楚国中的屈原,心系万民,以天下苍生之悲喜为己任,从未有一丝放弃和退让。
以当时楚国的境况现实,政治乱局之下,若无任何外力注入,无人作为,很可能百姓颠沛流离,人间将现惨景。
屈原本人,身为时代大V,想必不愿对此袖手旁观。
与此同时,他却又不想再次卷入混乱纷扰的政坛,“归隐”已是他心中滋生已久的想法,包括《渔父》中传递出来的此类信息,也已再明显不过。
于是,我产生一个巨大的惊天猜想:屈原可能根本没有死,是他本人操盘了这个系列活动!
也即是说,屈原是并没有武断地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用自己才华与智慧做了一个大局,既让自己与当时的乱世政局剥离,又可通过自己的智慧与操盘尽力保国民至少不会被饿死,用另一种方式爱着自己的国家。
屈原自己,就像其在《渔父》中所提及的一样。
莞尔而笑 鼓枻而去
并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
从此远离尘俗,荡舟而去。
事件后续及周边
公元前278年,屈原“投江”,楚国高层出走逃难,各种史据证明楚国从此已开始变得破败不堪。
但即便如此,楚国真正被灭却是在55年后的公元前223年,秦国老将王翦及蒙武率60万大军攻破当时的楚都寿春,楚方告亡。
这55年的时间,从何而来?
或许,这正是屈原依靠一个惊天地泣鬼神般的运营操盘换取回来的一段宝贵时间窗口!
即便无法改变最后楚国被灭的结果,但,他也已成功将粽子这个米产品推向了国际一线食物,楚国米自此后开始走向其余六国,甚至延续至今,这已是不争事实。
如若是真…
运营喵们,还不快来拜一拜你们的祖师爷——屈原大神!!!
如果你愿意,不妨打赏3块3,让三节课来代表全天下的运营喵一起孝敬祖师爷个大粽子吧。。。
注:以上猜测,纯属脑洞,如有雷同,实属巧合。祝您端午开心。
可能是最性感,最认真,也最有温度的互联网人学习社区
提供产品 运营的系统学习课程!
长按关注即可加入产品&运营学习计划
投稿邮箱: xiaoling@sanjieke.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