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独特山水风光的宣汉巴山大峡谷,聚居着7万余巴人后裔——土家族人,是巴文化发源地的核心区,在过去却是“生态最美生活最穷”,近年来,宣汉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紧围绕生态资源做文章,成功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依托文化旅游实现脱贫奔小康的新路子。 四川卫视“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蹲点日记”走进了这里。

五一期间,巴山大峡谷景区的游客络绎不绝,景区的观光车驾驶员刘小艳也忙碌了起来,她告诉记者,接送游客时,常常听到大家说“壮美、秀丽”这些词语,而就在几年前,面对同样的山和水,当地人对它的形容还是“贫穷”二字。作为嫁入宣汉县渡口土家族乡的外地媳妇,她回忆道,刚嫁过来时,对婆家的印象就是荒山和老屋,多年来她和丈夫一直在外地务工。

巴山大峡谷观光车驾驶员 刘小艳:以前出去打工是没有办法,要挣钱养家。

“守着绿水青山过苦日子”曾经是巴山大峡谷片区老乡们最无奈的现实困境,外出打工成了大多数人的选择。如何破除这“美丽的贫困”,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综合开发项目走出了新路子。2018年随着景区建成,老乡们端起旅游碗,吃上了致富饭。两年前,刘小艳夫妇俩回到渡口土家族乡,看着眼前的变化,刘小艳选择留在家中。

达州六个景区开门迎客(穷山区变富景区)(1)

巴山大峡谷观光车驾驶员 刘小艳:现在我们家乡景区开放了,我们可以在家里面找到工作了,而且还可以把家照顾到了。

除了就近就业,有富余时间照顾家庭,老乡们的“钱袋子”也变得富有起来。今年49岁的马笠洲是渡口土家族乡桃溪村村民,2017年乘着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项目的东风,他经营起了这家民宿,成了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如今,随着景区里的游客逐年增加,民宿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年收入达20万元。

宣汉县渡口土家族乡桃溪村村民 马笠洲:平时就是(和妻子)我们两个人打理,忙不过来的时候就是外面找人。像高峰期的话,每天要接待10来桌。

达州六个景区开门迎客(穷山区变富景区)(2)

达州台记者 杨银乔:你这里确实整得很齐备,样样都有真的是。这个是个老物件了吧?

达州六个景区开门迎客(穷山区变富景区)(3)

宣汉县渡口土家族乡桃溪村村民 马笠洲:对,这是我们家当时最值钱的一个电器,那个时候家里边特别穷,现在生活好了一直保留下来,能够勾起我们那个时候的回忆,一直舍不得扔掉。

老物件成了新生活的见证者,依靠景区的便利,在渡口土家族乡,先后有55家民宿投入经营,创收近千万元。不仅物质变得富足,当地居民的精神生活也变得丰富起来,成为景区的另一道风景。当地居民邓文琼被大家称为舞蹈达人,景区开发后,她邀约一群姐妹成立了社区舞蹈队,向游客展示钱棍、摆手舞等土家文化。

达州六个景区开门迎客(穷山区变富景区)(4)

宣汉渡口土家族乡常乐社区居民 邓文琼:晚上、早上就锻炼跳舞,都是平时喜欢跳舞的姐妹聚起来。平时(景区)有什么接待参加活动,我们都一起。

物质富足、生活丰富,穷山区变富景区,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这一变化,负责基层治理的胡德周有着深刻体会。

宣汉县渡口土家族乡常乐社区党支部书记 胡德周:交通就靠走,通讯就靠吼,看见对面山,走都要走大半天,那个时候相当恼火的。

5年时间里,宣汉县渡口土家族乡先后新建硬化道路71.4公里、改善住房592套。依靠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综合开发项目,直接带动巴山大峡谷片区102个贫困村、9.1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带动片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100元。

达州六个景区开门迎客(穷山区变富景区)(5)

宣汉县渡口土家族乡常乐社区党支部书记 胡德周:我们的理念就是要把我们景区打造成全国最美景区,让各方游客进入我们景区耍得开心、玩得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