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月夜赏析(夜读诗之二杜甫月夜)(1)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的诗月夜赏析(夜读诗之二杜甫月夜)(2)

作者自己在外地,看着天空中一轮明净的月光,着笔处,却是远在家中荣辱与共的爱妻。自己在看着月亮,遐想着自己的爱妻也一样的看着这同一轮明月。而这一轮明月,也似乎知晓他们这一对患难夫妻的情意,散发着的,折射着的,恐怕就是他们相互对视的眼光。

第一联所写的鄜州,是今天的陕西省富县,富县在陕西省的北部,延安市南部。首句就点明了自己不在家里,在那个交通全凭两条腿的年代,想要回一趟家是不容易的。怀恋爱妻的情愁在这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不知不觉的上升到乡愁与情思的高度了。

作者一个人在外地看月,按说应该写自己观赏月亮时的情景才对呀,为什么说是闺中呢?因为作者坚信自己在看月思念爱妻的同时,自己那患难与共的爱妻也一定是同样的在家里看着月亮思念着自己。

第二联是作者想像的一个场景。或者在自己的爱妻在看着月亮的时候,围在身旁的一帮子小家伙们会问他们的母亲,爸爸在什么地方呀,在做着什么呀之类的问题,妻子会怎么回答他们呢?小孩子的天真只会想到爸爸在外边好不好玩,会不会带一些什么稀奇古怪的玩意儿给他们,怎么可能会想到他们夫妻都苦于异地相思呢?

第三联,同样是作者想像的一个场景。我受苦受难的妻啊,这雾会不会将你的头发飘湿呀?我受苦受难的妻啊,这月光的寒芒会不会让你的手臂感觉到一丝丝的凉意呀?时已秋凉(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唐朝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秋),晚上总会因为温度的关系浮起一层雾。

第四联是感怀之作,在这么动荡的岁月里,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我能够与你一起站在我们自己家的帷帐前一起看月,不要让我们都这样承受着异地的思念之苦。我们共同在月光下,就应当不会像现在的异地思恋而流泪吧。最后的五个字有一点自我抒解情怀的成份,一声苦笑后,自己聊以安慰自己的意思。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将第三联的“云”字换成“润”字,将“玉”字换成“入”字更好,对爱妻的描写更加的传神与生动。情形是不是这样呢?

先且看“云鬟”,这是唐朝的女人发式,将满头的发丝盘绕成一团再用簪固定在头顶。香雾是指飘在空中若有若无的湿气,或者可以理解成这雾是香雾,因为夹着着淡淡的桂花香。呆在室外或是站在窗前的时间长了,自然会沾一点湿气而略略有一些湿湿的感觉。这说明爱妻是长久的注视着月亮怀念着她的丈夫。

再看“玉臂”,这是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手臂,在这里当然是指妻子的手臂。用玉字来点缀,来说明妻子的手臂是一个勤劳女人的手臂。如果用“入”字的话,那么这“清辉”就应该是指涂抹在手臂上的,化妆品一类的东西。

再结合上一句中,如果改用“润”字,那该如何呢?如果果然用这个“润”字的话,那么这“香雾”就不是因为秋凉而自然产生的那种湿气,而应该是一种以增加空间香气而燃烧的香料,类似于今天那香薰一类的东西。

提出这个问题的那个人或者真是不明白作者传达的意思,或者他更不明白老杜,同时也不懂文字最传神出彩的运用,起码不是一个文字理解的高手。或者他不明白为什么二个同音的字不能换一个调子,也正是这一点无意中显露出的,是他对中国文字理解的浅薄。而老杜却是一个世人公认的文字高手,所运用的词语都准确,几乎不可变动。他一生对华夏文明贡献良多,他的一生却是穷困潦倒的一生。

就百年论,我们相信老杜本人是绝不愿意这么落泊的,历经战乱,颠沛流离,他的一生也是为了挣脱饥饿与寒冷而拼搏了一辈子,甚至最终因为长久的历经贫穷,长久的历经饥饿以至身殁!

但就千年论,我们却不可缺少这个唐诗的集大成者,感激老杜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优秀的诗章。那一份上悯国难,下怜苍生的情怀,通过他自己堪称无可比拟的诗歌创作才华,将他眼前所见的悲惨世界抑郁顿挫的吟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