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昆明市东川区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大会,在全区建立健全“123333”服务体系,即制定一个总纲、出台两大保障、做实三个平台、实施三度测评、制定三项制度、强推三项改革,全方位打造“办事不求人”“审批不见面”“最多跑一次”的政务服务体系,以立行立改的决心及实际成效践行初心使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和谐政企关系,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快速发展,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昆明市优化营商环境办法草案?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昆明市优化营商环境办法草案(全力优化营商环境)

昆明市优化营商环境办法草案

11月1日,昆明市东川区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大会,在全区建立健全“123333”服务体系,即制定一个总纲、出台两大保障、做实三个平台、实施三度测评、制定三项制度、强推三项改革,全方位打造“办事不求人”“审批不见面”“最多跑一次”的政务服务体系,以立行立改的决心及实际成效践行初心使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和谐政企关系,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快速发展。

制定一个总纲

《东川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十二条措施》是东川区优化营商环境的纲领性文件,从十二个方向规划出和谐政企关系的深改蓝图,即:建立亲清政商服务员制度,深化行业许可“一证化”改革,做实行政审批、投资服务和政务服务“三个平台”,建立“容缺受理”机制,推行“不见面审批”,强力推动“3550”改革,设立“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区,深入开展“三度”测评,强化要素保障服务,提供法治保障,坚持以作风攻坚促进营商环境优化,旗帜鲜明地为担当负责者撑腰鼓劲。其中,在全省首推“企业吹哨、干部报到”、建立三级代办服务体系、开展“三度”测评等一系列“硬核”政策,切实找准并疏通了企业办事的堵点、痛点,将极大地优化全区的营商环境。

政策亮点解读:

建立亲清政商服务员制度——成立“马上办”办公室,坚持“企业吹哨,干部报到”,建立县处级、科级、股级干部三级联系服务企业全覆盖的工作机制,形成三级联动、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良好工作格局,做到“无事不扰、有事必到、随喊随到”,为企业协调解决各类事务、开展信息沟通交流、政策解答和项目落地推进等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

强化要素保障服务——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要素保障服务领导小组,围绕“马上办、办就办好”的要求,切实帮助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要素制约问题,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质。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梳理要素需求、时限及要素分配预算,及时召开要素保障会议,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实困难。区金融办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融资难题,争取更多中小微企业获取贷款风险补偿金支持。

出台两大保障

《东川区政法机关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30条》和《东川区破坏营商环境惩戒暂行办法》为优化营商环境的两大保障文件,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司法保障和便捷服务,同时明确划清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禁止触碰的红线,旨在构筑政企沟通桥梁,建立和谐政企关系,服务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努力营造法制化、便利化、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政策亮点解读:

提供法治保障——充分发挥政法机关司法保障和服务职能作用,提供便捷审批办证保障、宽严相济法律保障、高效审执监督保障、安全生产经营保障、优质公共法律保障五大保障服务。便捷审批办证保障服务中,为企业集体用工开设办理居民身份证、居住证的“绿色通道”,对符合设立集体户条件的企业,实行上门集中受理,对暂不具备设立集体户条件的,企业职工也可将户口落入企业所在地社区集体户,有效杜绝“落户难”问题。宽严相济法律保障服务中,对符合破产受理条件但具有运营价值的企业,实行“一企一策”,积极开展破产和解、重整,帮助濒临破产企业恢复生机、重返市场,实现企业再生改造。高效审执监督保障服务中,加强对经济犯罪侦查权等公权力的监督,严防将民事纠纷当作刑事案件来办理。安全生产经营保障服务中,在矛盾纠纷多易发领域、重点行业建立“一站式”纠纷解决平台,同时建立警民警企联防联控机制,根据企业需要,选派公安民警担任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联络员”,抓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优质公共法律保障服务中,建立政法机关领导干部“一对一”挂钩联系企业法律帮扶制度,收集企业司法需求,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法律问题。

坚持以作风攻坚促进营商环境优化——建立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责任追溯制度,全过程跟踪招商项目进度,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督,严肃查处“红顶中介”“吃拿卡要”等破坏营商环境的行为。建立公职人员“污点”记录惩戒机制,对在服务企业过程中“不作为”“乱作为”并造成恶劣影响的,经纪委监委查实后,除依法依纪严肃处理外,第一时间调离所在岗位,组织人事部门五年内不得提拔重用或晋升职级。同时,旗帜鲜明地为担当负责者撑腰鼓劲,对党员干部因在服务企业过程中出于公心造成的无心之失,如未造成严重影响与后果,要充分发挥容错纠错机制,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为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保驾护航。

做实三个平台

做实行政审批、投资服务和政务服务三个平台,出台《昆明市东川区代办服务办法》《昆明市东川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办法》等文件,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政策亮点解读:

做实“三个平台”——成立区行政审批局,将全区除区公安局和区自然资源局外的5个部门行使的7项行政许可事项划转至区行政审批局,建立统一、高效、快捷、便民的行政审批新体制,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健全投资服务体系,在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分别成立投资服务中心、代办服务站及代办服务点,充实投资服务体系代办员队伍,为企业和项目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代办服务。健全政务服务体系,在区政务服务管理局设立东川区政务服务中心,乡镇(街道)设立为民服务中心,村(社区)设立为民服务站,负责为投资者办理涉及行政审批的申报及相关工作。

实施三度测评

出台《东川区营商环境服务态度、工作力度、办事满意度测评实施方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不断强化服务理念,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每个季度开展一次网络测评和面对面测评,提高评价工作透明度和公正性,广泛接受社会监督,找准问题症结,总结有益经验,破除制约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

政策亮点解读:

深入开展“三度”测评——坚持以服务企业需求为导向,建立科学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聚焦企业开办、办理施工许可、融资信贷、税费缴纳、政府采购、社会服务、劳动力市场监督等方面,在全区范围内深入开展营商环境服务态度、工作力度、办事满意度测评工作,通过评价倒逼全区各级各部门不断强化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品质,加快构建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

制定三项制度

出台《昆明市东川区服务企业办法》《东川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管理办法》《昆明市东川区行政审批容缺受理暂行办法》,提供资金服务、减负服务、审批服务、人才服务、要素服务,明确了部门审批管理、行政收费与监管、效能监察方面的具体措施,为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和服务效能提供容缺受理办法,加快项目审批进度、切实推进项目落地。

政策亮点解读:

建立“容缺受理”机制——对具备基本条件、主要申报材料齐全且符合“合法、安全、环保”要求,但次要条件或手续有欠缺的行政审批事项,由审批服务窗口一次性告知需补正的材料、时限和超期处理办法,申请人作出相应承诺后,按照正常审批服务流程办理。在承诺时限内,服务对象补齐补正所有欠缺材料后,予以正常办结。

强推三项改革

出台《昆明市东川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及行业许可“一证化”改革试点方案》《昆明市东川区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工作方案(企业开办3个工作日)》《昆明市东川区不动产登记“5个工作日”工作实施方案》《昆明市东川区优化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50”目标工作实施细则(试行)》《昆明市东川区推进“不见面审批”改革实施方案》《昆明市东川区政务服务24小时“不打烊”工作方案》,以“互联网 政务服务”为支撑,加强审批部门间的协作交流,提高行政审批效率,逐步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力推行业许可“一证化”“3550”“不见面审批”三项改革,着力构建“流程最优、时限最短、成本最低、服务最好”的行政审批机制,助推幸福美丽新铜都建设。

政策亮点解读:

深化行业许可“一证化”改革——从群众和企业办事角度界定“一件事情”,整合从事一个行业经营所需办理的多个许可事项,以餐饮行业、娱乐行业、印刷经营行业等17个老百姓关心的跨科室审批的热点行业为切入点,实行“一单申请”“一窗受理”“一次勘查”“一科办结”“一证覆盖”“一档归并”的模式,做到行业许可“一证一行业,一章全覆盖”,实现“一件事情”全流程“最多跑一次”。

强力推行“3550”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减少审批事项和环节,缩短审批时间、提升审批效率。“3”个工作日内完成新办企业的营业执照、刻制公章、开立银行账户、申领税务发票等办理事项。“5”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动产登记。“50”个工作日内完成工业建设项目立项及用地规划许可审批手续。提前介入联合预审,坚持“提前介入、平行推进、及时转化”的原则,做到“一窗收件、分发各家、集成服务、部门联审、一站办结”。

推行“不见面审批”——以“互联网 政务服务”为支撑,加强审批部门间的协作交流,通过网络互通、数据互享、平台互联,实现“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完善“网上办、联合评、集中审、容缺批、快递送、一号答、不见面”审批服务模式,推动“最多跑一次”和“不见面审批”成为常态化。企业向行政审批部门提交的请示事项,超过7个工作日无批复或无答复的,区政务服务管理局视为审批通过,告知下一单位手续正在办理中,并按程序进行后续审批。

设立“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区——在区政务服务大厅及8个乡镇(街道)建立自助服务区,提供7×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区,依托智能化自助政务服务一体机,为群众提供包括证明类打印、自助申报、公共服务等服务,助推办事群众和政务服务工作人员“双向减负”,最大限度方便办事群众,提升办事效率。

云南网记者 茶志福 通讯员 杨丹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