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马桶①什么是“bie”,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湖南人讲长沙?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湖南人讲长沙(长沙人为什么喜欢骂别个)

湖南人讲长沙

文、图|马桶

①什么是“bie”

有人讲,“别”应为“鳖”,俗称“王八”。依据是《逸周书•王会篇》。《逸周书•王会篇》记载了3000多年前周朝一统天下后,周成王在雒邑大宴四方,各路诸侯和各国使臣前来送贺礼的盛况。文中写道:“权扶玉目。白州比闾,比闾者,其华若羽,伐其木以为车,终行不败。禽人菅,路人大竹,长沙鳖。”

这段话不具体翻译了,反正描写的是大家送的礼物有哪些,最后“长沙鳖”指楚王送的是来自长沙的王八。

这就说明,长沙的王八质量很好,不然做不了贡品。西晋五经博士孔晁注“王会篇”,说“长沙鳖”“特大而美,故贡也”。

那么,长沙人说的“XX别”是不是这个“鳖”呢?不是。因为,长沙话里面最常见的那句问候别人母亲的脏话,如果是这个“鳖”,那完全讲不通。其实很简单,“别”即“屄”,女性生殖器也。

再多说两句,“屄”字我不知道什么时候造出来的,反正《红楼梦》里面有。其实最早代表女性生殖器的汉字是“也”字。《说文解字》中说:“也,女阴也。象形。”看看篆文怎么写的,明白了吧(不过有另一种说法,说也字的篆文是眼镜蛇头部,跟“它”其实是一个字)。

古人说话喜欢带个“也”字尾,句句离不开女阴,句句都是痞话。当然这是玩笑,词义总会变的,就像今天我讲的“乡里bie”这个词。

②是对乡里人的歧视吗

是的。但长沙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歧视乡里人,并称之为“乡里屄”的呢(当然不止长沙人,还包括其他大城市的居民)?个人认为应该是文革之后。

古代也有城乡差距,也存在城市剥削农村的现象,但应该不至于会歧视,因为古代社会重农轻商。不少文人墨客还十分向往农村的田园牧歌式生活。如陶渊明,如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古代社会的价值观认为农人务农,即为本分,不存在歧视。墨家所谓“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韩非子也说:“仓廪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何况由于科举制度的存在,农村青年一样有社会上升通道。

反正古代的事情实在考证不出来,我们还是来谈当代吧。长沙城市规划和建筑专家、尊敬的刘三爹告诉我,文革以前只讲“乡里人”,没有“乡里屄”这一说。比如著名笑话《乡里人呷糖包子(ò)哒背》,这个大家看过相声,就不解释了。

还有《乡里人的豆腐莫放醋》,讲的是从前有无良饭店老板,欺侮乡里人,乡里人坐下来点菜,要一份烧豆腐,老板想趁机处理馊了的豆腐,就高喊:“乡里人一份豆腐,莫放醋啊!”乡里人以为是歧视,就说:“该放醋就放,何解乡里人的就不放?”老板接着来一句:“乡里人的豆腐多放点醋!”这样就把那份馊了的豆腐卖出去了。

“城乡对立的年代,互相都有嘲讽挖苦的故事”,刘三爹说。

据另一位老口子讲,长沙七十年代就有人喊乡里人作“乡里屄”了。但那时候乡里人来城市的很少,因为没钱。最多只有一些零星的周边乡里人到城里来,卖一些零碎东西,比如“叮叮嗑”、“泥巴叫猪子”(泥巴做的哨子,那时候细伢子很喜欢玩)之类的。

1980年代,进城的乡里人多了,更加速形成了歧视乡里人的社会风气。我记得我细时候,1980年代初,长沙大街上流行一首歌,叫《乡里妹子进城来》:

乡里妹子进城来,打着个赤脚冇穿鞋,

何不嫁到我城里去,上穿旗袍下穿鞋。

城里伢子你莫笑我,我打赤脚好处多,

上山挑得百斤担,下田拣得水田螺……

这首歌本来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很形象地描绘出了城乡差异,被长沙人用来耻笑乡里人。我们那时候细伢子不懂事,一看到街上有长得像乡里来的女人,就远远地唱一句“乡里妹子进城来,打着个赤脚冇穿鞋……”

③歧视乡里人的什么

还记得若干年前天涯论坛上的“易烨卿”事件吗?闹得沸沸扬扬,有兴趣的可以搜一下,很有意思。最初的导火索好像就是一个上海妞歧视地铁上的乡里人不爱卫生。

长沙人喜欢笑话乡里人,主要是两点,一不爱卫生,二没见过世面。再来讲个长沙城里人择(cè)乡里人的段子,说乡里人买油条,给完钱拿了就跑,同路的问:“你跑么子?”乡里人答:“我今天买的油条得路哒,买一根还粘哒一根!”

这就是择乡里人没见过世面。

再说,一个长沙满哥到广州去玩,站得高楼下面看新鲜,哎呀,那个楼就高啦,好高巴高,他仰起脑壳望,角度不够,看不到顶,再往后仰点……哦嚯,帽子都仰跌了!

这时,来了个广州人讲:“城里数楼要罚款,一块钱一层,你数到好多层了?”

“8层。”长沙人给了8块钱。

等那人走了,旁边的人都笑他,这长沙人却讲:“老子啜他的呢,我都数到28层哒呢!”

可见,那个年代,长沙人在广州人面前,也是“乡里屄”。

其实长沙人未必有么子文化,他们只是身在省城,看得多,听得多,有了优越感,就会对乡里人产生这种歧视。

长沙人择乡里人或外地人的俗语有很多,比如“长沙里手湘潭漂,湘乡嗯啊作牛叫”。这句话其他部分都好理解,就“湘潭漂”要解释下,“漂”是指湘潭人比较喜欢奉承别个,而且讲话做不得数,靠不住。

这句话本是描绘长沙、湘潭、湘乡三地人讲话不同的风格,本无歧视的意思,后来被长沙人用来笑话湘潭人和湘乡人。

“乡里玛咖,屁股邋遢,洗嘎屁股,还有粑粑”。“玛咖”是指衡阳人,衡阳人把“什么”讲成“玛咖”。

还有“江西老表,河里洗澡,碰哒脚鱼,咬哒鸟鸟”。我至今不明白,洗澡被咬鸟鸟这个事情跟江西老表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另一句“江西老表恶又恶,跑得长沙占拐角”,讲的是江西人到长沙人做生意,喜欢拿一条街拐角处的门面,因为这样的门面一般都人气比较旺。可能是长沙人觉得江西人讨嫌,跑得长沙来赚长沙人的钱,所以才有“河里洗澡”那个段子吧。

不止江西人,来长沙做生意的外地人太多了,包括米粉,最早都不是长沙人搞起来的,湘菜也是外来的,所以有人说“长沙是个坡,财落外人窝。”这句话讲的是长沙的地形风水,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整个就是一个斜坡,往湘江里倾倒的样子,所以留不住财。

可是,长沙人你自己不发狠,有么子资格去骂外地人咧?

④“乡里bie”词义变了

我一个朋友,爱装逼,明明不懂英文,硬是喜欢把“法克”作为口头禅。一天,酒局上,另一沙码子(原是代指“姓周”的黑话,后泛指长沙本地人)挑衅道:“你箇别懂几个英文字母啰,还一天到晚法克法克。”

这家伙很自信地一笑,把酒杯对桌上一顿,说:“27个英文字母老子可以倒哒背出来。”话音刚落,在座的几位兄弟一齐指着他骂道:“你箇只乡里别!”

为什么我把“乡里屄”写成了“乡里别”呢?因为这个词早已不是骂人的意思了,只是一种调侃,用脏字已经不太合适,所以我用了“别”这个方言俗字代替。话说回来,其实“别”也不合适,因为正宗长沙话里,“别”是读“pie”的,但无奈没有更合适的字,就用它吧。

如今,长沙人对乡里人或湖南各地市州来的人,已经不太有那种很不友好的嘲讽和歧视了。因为城市的发展,城市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早已离不开从农村来的人口。且不说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就说我们每天吃的菜,经常去的粉店或夜宵摊子,小区门口的小卖部,甚至楼上楼下来带细伢子的爹爹娭毑,很有可能都是从农村来的。

他们已经成为这个城市不可分割的一份子。

细时候喜欢笑乡里妹子,现在觉得,乡里妹子没什么不好啊,我还想讨个乡里妹子做堂客咧!

其实说实在的,现在长沙人没什么资格嘲笑乡里人了,尤其是周边乡里的那些农村人口,因为拆迁一夜暴富,让大部分长沙本地人羡慕嫉妒恨。

所以有不少在郊区农村有房子的长沙人,还削尖了脑袋去把城市户口转为农村户口,为了拆迁时多搞点钱。

长沙其实是一个很包容的城市。那是因为长沙人嘴巴子虽刻薄,内心还是蛮友善的。

“乡里别”这个词,现在主要有两个语境。一是用来对某些人表示自己的鄙夷,比如不文明没素质不懂事的人,这些人可能是农村来的,也有可能不是。

二是玩得好的朋友之间打情骂俏,就像上面那个“27个英文字母”的故事一样。“乡里别”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都是指对方没见识,七不懂八不懂。

所以,作为来长沙打拼的外乡人或是新长沙人,若是听到有长沙人说“乡里别”,请不要太玻璃心,这个词现在真不是字面上那个意思了,只要不是在讲你,你就一笑而过吧!

作者介绍:马桶,“故事长沙”创始人、主编,原《晨报周刊》首席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