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内乃声;方不虚生此耳。

——张潮《幽梦影》

我们的双耳每天都会捕捉到各种各样的声音,细雨敲窗、风吹树叶、海浪拍打、车马喧嚣,这些声音让我们的生活更加鲜活美好。那我们是怎样听到这些声音的呢?

声音传播的途径

其实声音的产生伴随了物体的振动。

人之所以能发出声音,就是因为声带的振动。

但是,声音是怎么进入我们耳朵里的呢?

声音的传播需要通过哪些途径呢?

不知心腹事(不虚生此耳)(1)

不知心腹事(不虚生此耳)(2)

不知心腹事(不虚生此耳)(3)

耳的结构

声音的传播途径:

外界声波→外耳道(传递声波)→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传递振动)→ 耳蜗(感受振动,产生兴奋)→听觉神经(传导兴奋)→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我们的耳朵由许多复杂的结构组成,他们协同工作将声音传到我们的大脑。

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并通过介质(空气、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感知的波动现象。

我们的声带振动发出声音,同时带动周围的空气振动,制造出了声波。声波的传导伴随着能量的传递,这种能量叫做声能。当声波传到保鲜膜上,进而让保鲜膜也跟着振动起来。于是我们看到保鲜膜上的盐粒也跳动起来。另外,声音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也越大。所以视频中,人发出的声音越大,盐粒跳动的幅度就越大。

同样,我们的耳朵里面也有这样的装置。

外界的声波通过空气的传播,经过外耳道抵达鼓膜,鼓膜就像保鲜膜一样非常的轻薄,从而振动起来,鼓膜振动会带动其后面的三根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人体最小的三根骨头)一起运动。最后一根听小骨——镫骨连接着耳蜗,听小骨振动产生的挤压会引起耳蜗内淋巴液的波动,产生电流从而传入大脑,被大脑感知并识别。

这样便形成了我们的听觉。

“想把科普做的专业又不失通俗,要让普通老百姓都能看明白,真的不容易。”她这样回答道:”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不断扎实自己的基本功,秉着一颗惠及大众的初心,就算我们科普的受众有限,我们也要不断坚持做下去,敢于坐冷板凳,不断的积累最终一定会促成质变的!”我被这个妹妹的正能量和对听力行业的热爱感动着,相互的鼓励便会成为我们前行过程中最持续的能量。

愿更多像我一样的人能够在最好的年华多一些坚定和勇敢,千万不要花太多精力和时间去犹豫和纠结什么选择是最好的,有想法就大胆地去尝试。抓住每一个机会并为之努力,热爱你所热爱,坚持你所坚持,其他的就交给时间,努力一定会有回报!

大家一起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