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长假结束,突然觉得自己又活过来了!”

这是表弟复工后,在朋友圈发的一条社交动态,配图中,他正在出租屋给宠物狗喂食。

我很不理解他对过年的排斥,便在评论区回了一句:在家能比工作累?

片刻后,我就收到了他的一篇小短文,字里行间尽是无奈。

表弟说,作为家中独子,毕业后他就去了外地。

这几年,家里人总是想着让他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工作,表弟却一身“反骨”,坚决不从。

今年春节回家,他前脚刚踏进家门,后脚舅妈就领着媒人和一个姑娘进门了。

他明白舅妈的意图:无非是想用婚姻来牵绊他“远走高飞”的雄心。

表弟自然不从,在和姑娘交谈时也尽显冷漠,相亲自然就没了下文。

见他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舅妈气得不轻:

“你这小子,这么大了女朋友都没一个,给你就近安排的工作也不要,哪家孩子像你这样不孝顺?我和你爸年纪越来越大了,你说,你这样不着家,我和你爸以后怎么办?”

表弟不想和家人闹翻,只能在朋友圈发发牢骚。

被父母苛待的孩子还要孝顺吗 突然觉得自己又活过来了(1)

图片来源:unsplash

回家过年,本该一家人其乐融融,但一些父母的强势输出和“亲情绑架”,却让子女想要逃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想法,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活法。父母总是用自己的想法来限制孩子的人生,还美其名曰“这是尽孝”,这样做,只会将孩子越推越远。

父母养育孩子,如果只是为了让自己老有所依,而忽略孩子的需求,孝顺就会成为一种负担。

彼此尊重,心中有爱,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被父母苛待的孩子还要孝顺吗 突然觉得自己又活过来了(2)

亲情中的“捆绑式孝顺”,正在让子女“断亲”

看到知乎上有人问:“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不爱走亲戚了?”

网友的回答一针见血:“一年到头见不了几次的亲戚,见面了我还在想他是谁,对方就开始刨根问底了。”

于父辈而言,“连环式提问”彰显着作为长辈的“关心”,但对年轻人来说,这就是一种互相攀比的试探。

中国社科院对4016位年轻人做过调查,数据表明:

约80%的年轻人与父辈亲戚的联系频率为每年1~2次,剩下的20%基本不“走亲戚”。

有人说,这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自我了。

事实上,若不是亲情中的“捆绑式孝顺”太有压迫感,谁会没有缘由地“断亲”呢?

最近重温《我在他乡挺好的》这部剧,里面有这样一幕让人很有共鸣。

乔夕辰北漂多年,作为一个普通白领,没车没房,却突然被父母告知:乡下的大伯生病,要来北京做检查,得去她那儿暂住几天。

她还来不及拒绝,父母就带着大伯大娘到了北京,上门入住。

被父母苛待的孩子还要孝顺吗 突然觉得自己又活过来了(3)

图片来源: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

起初她还热情招待,却没想到在乔爸的“热心肠”下,对方开始得寸进尺:

大伯先是要她请客,去最有名的烤鸭店吃饭,后来因为离得太远没吃上,大伯还满脸不高兴;

接着,大娘又让她办卡找关系挂个专家号,这事儿不好办,乔爸却一口应下;

后来她提出安排四个长辈住酒店,大娘不乐意,想住家里,乔爸又硬着头皮抢先同意。

更让乔夕辰崩溃的是,大娘最后还扔掉了她的宠物猫。

被父母苛待的孩子还要孝顺吗 突然觉得自己又活过来了(4)

图片来源:电视剧《我在他乡挺好的》

她质问大娘为什么这么做,对方还指责乔爸说:

“你闺女长本事了,知道跟长辈吼了。”

乔爸看到女儿为大哥忙前忙后,却还没落好,这才意识到:

他因为这层血缘关系,只想着怎么让亲戚方便,却忽略了女儿的感受,伤了她的心。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

但子女孝顺的前提,也得是父母拎得清。

如果父母总是以爱之名,强迫孩子顺从,孩子只会苦不堪言,甚至感到反感。

任何关系都需要分寸,不是父母养育了孩子,子女就要对父母言听计从。

而“断亲”的行为时有发生,很多时候,也是父母的过度索求导致。

因此,比起让孩子孝顺所有人,父母先学会尊重孩子更重要。

被父母苛待的孩子还要孝顺吗 突然觉得自己又活过来了(5)

家庭关系问题的解药,是爱与尊重

导演李安曾提及自己的育儿观,他说:“孝顺是一种过时的观念,我教孩子爱和尊重。”

的确,“老有所依”虽然是个美好的愿景,但若成为父母的执念,就会变成孩子的枷锁。

就像《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一样,一心想把子女留在身边,最后却伤人伤己。

被父母苛待的孩子还要孝顺吗 突然觉得自己又活过来了(6)

图片来源:网络

她担心女儿被男人欺骗,因此强行给女儿裹小脚,断了女儿的姻缘;

看到儿子和儿媳婚姻甜蜜,便从中挑拨,逼得儿子的两房太太相继自杀。

儿子从此不敢再娶,女儿也因此打算孤独终老。

到了晚年,一家人在仇恨与绝望中互相折磨,曹七巧也落得个老无所依的结局。

我想,为人父母都希望子女幸福,但爱得太满,就会成为一种伤害。

只有懂得爱与尊重,家庭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早年,鲁迅先生在家中宴请宾客,客人正在夸奖他妻子许广平做的鱼圆不错,他的儿子却急着反驳道:“他们说谎,这个鱼圆是酸的!”

看到儿子有失礼貌,许广平立马拉下脸来,开始数落孩子。

一旁的鲁迅却笑着说:“先别急着说孩子,我来尝尝。嗯,确实不怎么新鲜!”

儿子看到父亲这么做,才顿悟了自己的冒失,于是真诚地向客人表达歉意。

有人说:“尊重孩子的想法,就是在塑造他们的未来。”

教孩子“孝顺”,不是让他们凡事都按父母的期待来,而是允许他们自我发展,做自己。

正如鲁迅先生那样,不对儿子进行道理的灌输,而是用尊重让孩子学会了自省。

这何尝不是对“孝顺”的另一种解读呢?

就像周国平说的:“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

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决定了亲子关系中的温度。

被父母苛待的孩子还要孝顺吗 突然觉得自己又活过来了(7)

最好的孝顺,是让孩子心中有父母

这几天在网上刷到两个视频,感受颇深。

第一个视频中的主人公,是一位患癌寻亲的男子。

他因为生病,意外从检查报告上得知自己是抱养的。

画面中,他含泪对着镜头全网寻母,只为了继续活下去。

可是,尽管网友们很善意,他的亲生父母却始终不曾露面。

被父母苛待的孩子还要孝顺吗 突然觉得自己又活过来了(8)

突然觉得,这样的场景令人心疼。

毕竟,生而不养的背后,伤害了一个孩子,斩断了一段亲情。

而同样的困境,不同的身份角色,在第二个视频的故事中却更显温情。

镜头下,一位脑瘫患者正在熟练操作着修鞋机。

天生的不幸让他没得选择,但这不影响他坚持为80岁父亲治病的孝意。

为了筹钱,他修鞋20年,拿出50万积蓄救治父亲,让人敬佩。

医生曾劝说他不要这么拼,他却眼神坚毅地说:

“不用,父亲不怪我无能就好。”

被父母苛待的孩子还要孝顺吗 突然觉得自己又活过来了(9)

没有人愿意遭受苦难,但心中若有挂念,总有人愿意去守护那份珍贵。

就像一位网友在评论区留言所说:“他虽然身体残缺,但心完整。”

的确,生活不尽如人意时,拥有一颗完整的心,才能孕育真正的爱。

又或许,正是父亲早年对他的不离不弃,才换来老人如今的晚年无憾。

这两个故事,让人懂得:

很多时候,孩子爱父母远胜过父母爱孩子。

父母如果不能在孩子最需要关怀的时候给予陪伴,就不要奢望孩子会在晚年对你尽孝。

亲子关系,本质上也是一种因果关系:父母牵挂孩子,孩子才能感恩父母。

与形式主义的“孝顺”相比,让孩子心中有父母,才是教会孩子真正的孝顺。

被父母苛待的孩子还要孝顺吗 突然觉得自己又活过来了(10)

图片来源:unsplash

被父母苛待的孩子还要孝顺吗 突然觉得自己又活过来了(11)

生养孩子,是为人父母的责任与义务,不是强求孩子的工具与筹码。

孝顺父母,是为人子女的福报与善行,不是凡事顺从的妥协与让步。

恰如一句话所说:“爱而有方,才能养出有孝顺之心的孩子。”

深以为然,父母懂得顺应孩子的个性,孩子才能用爱回报父母。

在家庭教育中,多点“尊重”,少点“苛责”,才是奠定幸福的基石。

愿每一对父母都能养出孝顺的孩子,愿每一个家庭都充满爱与尊重。

被父母苛待的孩子还要孝顺吗 突然觉得自己又活过来了(12)

被父母苛待的孩子还要孝顺吗 突然觉得自己又活过来了(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