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澎湃新闻报道,说几年前,为迎接“韩文节”,韩国宪法法院宣布,将其徽章上使用了30年的繁体汉字“憲”法的“宪”,改为韩文“宪法”二字。
韩国宪法法院徽章上不再使用汉字“憲”
这次“废”汉字换韩文,并非一时兴起。早前,汉字出现在韩国最高司法机关的标志上,就引发了大量讨论,毕竟是在1446年10月,朝鲜王朝第四代君主世宗大王颁布了《训民正音》,标志着韩文的诞生,算是结束了韩国没有自己文字、借用中国汉字进行标记的历史,尤其是二战后,同样的情况还有朝鲜,以及越南。
韩国宪法法院徽章上不再使用汉字“憲”
而与中国和韩国算是相邻也是深受汉文化的辐射的日本,追溯的话,最早记录应该是在公元三世纪,咱们这边汉末三国,日本岛内生产力低下,原始落后,各个地盘征伐不休,虽邪马台国卑弥呼被推为女王,但仅仅为生存果腹发愁的日人文就没精力发明文字,说起来,女王对中国算是蛮亲善,曾派使出使曹魏洛阳。皇帝乃是魏文帝曹操的儿子曹丕,赐女王魏亲魏倭王之金印和铜镜100枚。在《三国志》有所记述,这也是中日交流最早的记录。
邪马台国卑弥呼女王
而我国的这段记载,也让日本人知道有关日语的文字记录最早是在这个时期,《日本书记》就记载,“上古之世,未有文字,贵贱老少,口口相传”。也正式这次交流,中国的汉字开始零星传入日本,但真正开始推行则是在公元四世纪末到五世纪初,那时是应神天皇名义上统治时期,朝鲜半岛已经汉化很深,但对日本友好的百济派遣阿直歧到日本教习天皇的皇子学习汉文。不久,又派出百济国儒教家王仁(可能是个汉人),带去《论语》十卷和 《千字文》一卷,这算是日本全境正式的全方位的接触汉字。
甲午海战
由于唐初高宗的时候,公元663年8月,日本举国与唐军在百济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日军170多艘战船尽数被毁,上万士兵被斩杀,烧死,或沉于白江口水,耻辱的惨败,导致政权垮台更迭,天智天皇即位。唐朝的强大,迫使天智天皇审时度势立马恢复与强盛的大唐帝国的国交,从此之后,上百年间,遣唐使一波接一波前赴后继到世界的中心长安学习中华文化,汉字最终统一全日本。值得一提的是,武则天时候,正是她老人家亲自挑选,点头同意,“倭国”才正式更名为“日本”,直到今日。
朝鲜王朝第四代君主世宗大王
汉字虽然开始普及,但汉字并不是脱胎于日本人自己的语言,很多字太难写,所以,出现了一种简便的翻译阅读方法,这边是“汉文训读”法,按照日语语序来阅读汉文的文献。日语发音借用相应的汉字来表示的方法也由此诞生。
如“疾风知尽草”的“草”,要被写成汉字“久佐”两个。也就是说,汉字也就没有了原来的意义,只是单纯被作为一种符号标明日语语音。
白江口之战
有的人就整理了规范,做了不少教科书,如著名的文献中《万叶集》,成了使用中文的红宝书,《万叶集》名义太大,这些表示日语读音的汉字也就被称为“万叶假名”。
“假名”是相对“真名”而言,如“草”就是真名,而“久佐”就是假名。在这个基础上,日本仿照汉文的草字体,创制了草书字母——“平假名”。利用汉字的偏旁结合日本语的发音,被用于拼写外来语的“片假名”也被创造出来了,标志着日本本土文字的正式出现。
平假名与片假名
而当时的日本人,用汉字是有教养、有学问的表现,为贵族所大力推广。有趣的是,越看日本的资料,就越会发现,越早的日语,直接用汉字比例就越高。
即使到了今日,虽说汉字占比比以前少太多,日本四处还是可见汉字。
《万叶集》
不是说日本不想像韩国朝鲜越南一样,干脆直接废掉汉字算了,甲午战争后,日本数次想废除汉字,降低汉字比例,但都失败了。长达1700多年的浸润,日本的古籍几乎全是汉文,日本还根据汉字发明出了特有的和制汉字,还对复杂的汉字进行简化。
统计一下吓一跳,日本从汉语中借用的词汇在日语中占了高达60%以上。目前日本通用汉字约为2400余字,很多朋友不晓得是,比起我国《康熙字典》中通用汉字数只少了1000多字。这样的背景下,血肉相连,日文中想剔除汉字或相关的文字几乎不可能。
战后,在美国对日本的改造中,限制汉字的使用也被当成了“去军国主义化”的一部分,直接采用西方拉丁文拼写一套新文字。
可是搞了半天,到了1948年8月,在日本做了一项汉字识字率调查,抽查了17000人,不认识汉字的只占2%。这样的情况没人想得到,最后干脆也就放弃改造了。
如此几回,终于终于,所有人都觉得,一味地废止汉字,日本文化将会从本源上缺失,便在1981年,确定了汉字日本的地位,官宣:“日本长期使用的汉字假名混合文体,是对我国的社会文化最有效、最适合的表记文字,今后也有必要不断充实。”就这样,日本成为了“汉字文化圈”中唯一保留汉字的国家。
喜马拉雅《大力史》文字版,为防剽窃搬到今日头条,欢迎留言点赞!
转音频、洗稿,剽窃者请自重,发现后起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