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期来临,强降雨近日持续影响南方多地,并引发次生灾害从极端天气到突发事故,城市的抗风险能力不断受到关注,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汛期应急必要性?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汛期应急必要性(汛期城市面临韧性)

汛期应急必要性

汛期来临,强降雨近日持续影响南方多地,并引发次生灾害。从极端天气到突发事故,城市的抗风险能力不断受到关注。

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此后,北京、广州、成都等地先后就韧性城市建设提出目标或做法。

在“七下八上”的主汛期,城市的“韧性”往往受到更多考验,气象预警、应急预案、抗灾抢险能力、应急处置能力等,均与城市运行紧密相连。专家提出,目前我国城市发展迅速,但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灾害发生后,相关部门可通过灾害发现基础设施的短板,抓住重建契机,使基础设施更具备抗灾能力,这一过程就是韧性重建。

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应急预案或不再“常规”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越来越多,针对增强城市韧性,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朱定真认为,应该把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向影响预报、风险预警转型,不要把“应急”变成“救急”。

受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出现的地区都不同于常态化规律,这就对原有的防御观念、防灾减灾基础设施造成了冲击。“在过去几十年的灾害规律下,我们制定了种种应急预案,但我们不知道这些预案对现在、未来是否适用。”朱定真说。

朱定真提出,在科学预测的前提下,如果能够及时采取针对性预案,气候的不利年景未必能造成不利的现实。

他表示,气象灾害对城市来讲,不仅是刮风、下雨的问题。当强降水、雷暴大风等汛期常见的气象灾害发生在城市中,首先会引起城市内涝等“传统灾害”,还会引发能源短缺、停网、损毁文物、物流供应链中断等多种次生和衍生灾害。在当下社会生活中再提到建设韧性城市,层次应该更为立体,要考虑各类事件的叠加影响。

应增强危险感知能力,避免“狼来了”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防洪减灾研究所原所长程晓陶认为,提高风险辨识是韧性城市建设的一个方面。他以去年郑州洪水为例,此次灾难发生后,包括北京在内的多个城市通过科技手段模拟了城市一旦遭遇百年不遇的暴雨,哪些区域有可能出现大范围积水,如何有效应对,以此提升风险的辨识能力。

同时,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大规模建设带来局地变化,也可能加重灾害风险,比如下凹式隧道、桥涵等成为新的高风险点。程晓陶说:“如去年郑州特大暴雨中,地铁5号线五龙口停车场附近,因道路建设弃土形成长约300米、高约1米至2米带状堆土,使排水受阻。”

此外,增强危险感知能力也很重要。“这是指当极端暴雨的前兆信息显现时,能否及时判明危险的类别、等级与紧迫性,以及威胁的范围与对象。”程晓陶说,对于民众来说,暴雨洪涝危险感知的主要来源是天气预报,但是在技术与管理方面尚需改进。

他举例说,日本于2010年在法律中明确预报预警的发布程序及其与应急响应的联动机制。例如,气象部门即使预报出第二天将有百年不遇特大暴雨,那也仅发布黄色预警,要求专业部门做好准备,要求市民及时关注滚动发布的气象预报;如果在暴雨来临前12个小时,预报结果没有改变,此时可以升级为橙色预警,这意味着专业部门要开始行动,市民要做相应准备;如果在预计的暴雨来临前一两个小时预报还未改变,则可以升级为红色预警,此时暴雨的等级与范围都更加明确,市民要开始行动,包括人员转移等。

“这样的预警与响应联动机制,可以让市民切实感知到红色预警发布时的灾害危险性与紧迫性。”程晓陶认为,连发红色预警,对于市民来说就像“狼来了”喊的次数太多一样。他建议,提升危险感知能力应该配备完善的规定,包括预报怎么发、预警谁来发、在什么范围内发、如何告知市民、市民何时配合撤离等。

气象预警定级可考虑社会影响,与应急响应绑定

对于预报预警发布与应急响应的联动问题,朱定真也提出了相关建议。

在今年两会上,朱定真提出,要重新定义重大气象灾害(台风、暴雨、强对流)预警级别及预警符号的内涵,气象预警要从主要反映天气的强度向反映经济社会综合风险影响强度的风险预警转变。同时,重大气象灾害(台风、暴雨、强对流)高级别预警信息发布时,响应措施应与预警信号固化绑定。

目前,我国的气象预警是从天气的自然属性来定级别的,是针对灾害自然属性的预警。朱定真认为,基于传统气象阈值的预警具有局限性,需要发展综合考虑承灾体暴露度和脆弱性因素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气象预警应该将社会属性加进来,考虑天气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影响,把防灾关口前移。

朱定真表示,当出现重大灾害天气时,防范流程可以优化。目前,气象预警没有强制性,预警发布后,需要相关部门层层发布消息,这要花费很多协调时间,在灾害前做准备的时间就少了。

他建议,重大灾害预警内涵、规则需要气象部门预先与政府部门、相关部委商定,权衡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影响后,将预警与后续相应措施自动绑定。同时,也必须平衡预警响应和对于正常生活生产影响的关系。“把预警发布带来的风险管控效果最大化,与预警发布可能对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最小化相平衡,如果这个平衡点能找到,我想未来的预警效益就会明显提高。”

提升抗灾抢险等能力,科学建构能源系统维持城市“命脉”

程晓陶表示,在韧性城市建设过程中,提升抗灾抢险、应急处置以及对灾害损失的承受能力都非常重要。

就抗灾抢险能力来说,应能够准确判断险情的类别、等级与紧迫性,同时针对不同等级、类型的灾害制定不同的有效的抗灾措施。“如能依托水利工程体系与自然地理条件,滞洪削峰、减势消能,把洪水的破坏力调控到可承受的限度之内,灾情也会减轻。”

程晓陶认为,我国城市发展迅速,但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灾害发生后,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灾害发现基础设施的短板和薄弱环节,抓住恢复重建的契机,使基础设施变得更加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更加具备抗灾的能力,这一过程就是韧性重建。

而在应急处置能力方面,社会的正常运转依赖于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讯等生命线系统,巨灾中各生命线的管理与运营部门均需行动起来,共同保障系统正常运转与快速修复。另一方面,也要增强全民自保互救的能力。

此外,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实认为,韧性城市的核心是安全,其中能源安全是维持城市正常运转的命脉。

他建议,在城市控制性规划阶段搭建分布式能源应用场景,在规划综合实施方案中制定分布式能源系统方案,提出运行阶段能量梯级利用策略。规划中要特别考虑分布式能源系统供能与城市建设时序的高度匹配。

在城市更新中,要鼓励有条件的建筑、园区在改造中设置分布式能源站,可以考虑协调周边可统筹的空间资源和可再生能源,例如周边公园绿地设置地源热泵,为毗邻建筑供热。同时,应关注分布能源的运行率,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补贴政策与市场机制并举,培育分布式能源的可持续经营能力。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王景曦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