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从部队回家探亲,当天色朦亮时,更衣开门准备晨练,只见一团刀光闪闪,辗、转、腾、挪,缠头抹腰,吐气清啸振振。片刻,一身黑衣的练武女孩淡定收式了。好奇下前去搭讪,粗知概况,她来自青岛崂山的上清宫,乃暂居院内待考“神学院”的道姑。

一来二去便熟了,她给我说起了青岛的大海,说起了崂山上清宫匡长修道长。

崂山探花郎和崂山道士外传(青未了崂山小道姑)(1)

青岛我是去过的,然崂山未曾造访,但有耳闻,趁休假空当,随她结伴乘火车前往。那时的我很腼腆,心念,身为军人的我,与年轻貌美道姑同行,路人观之,将成何体统。虽有杂念,又不便道出,却也在一路众目睽睽之下,招摇而去……

我初识青岛,应是七十年代中期的春里,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大海。率三辆解放牌卡车停在栈桥的岸上,远眺那墨色湛湛的无际海面,弯腰掬一捧海水,用舌唇感受,顿涌诗兴,便脱口吟道:“啊!大海……在吐出海水时,你是多么的咸啊!”

崂山探花郎和崂山道士外传(青未了崂山小道姑)(2)

诗虽没吟出个子午丑卯,但我已深深地感受到那海的博大浩瀚。

春初的青岛乍暖还寒,我率先脱去军装,跳入海里,去体味着大海里搏击人生的第一次瞬间……

崂山探花郎和崂山道士外传(青未了崂山小道姑)(3)

道姑箭步登山,我尾随趋之,山势雄险陡峭,潮气腥风沁入肺腑,苍松秀木缀遍满山,清泉溪流两侧相随,此山虽号称海拔一千多米,却也在不觉其累中到了上清宫。

崂山探花郎和崂山道士外传(青未了崂山小道姑)(4)

道姑向匡先生禀告了我的身份及家世,道长命弟子奉上崂山香茗款待之,定睛视匡道长乃仙风道骨之态。分宾入座后,他便将崂山的风土人情,以及崂山的道家历史与我娓娓道来……

传说中,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来此求仙,这些活动,给崂山涂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姑且不论那些个故事,它终究乃中国的道教名山,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二庵”之说。且有上千名道士,邱长春,张三丰都曾在此修道。然如今,也仅存下“上清宫”了。

崂山探花郎和崂山道士外传(青未了崂山小道姑)(5)

崂山香茗,余味生津,令人心神怡然,茶罢,匡先生引我拾阶而下,只见一处约三百多平方米的平地,八卦阴阳图案印在中央,游山踏青的人们驻足围观着,数十个道家弟子,在平台上演练着武当派刀、枪、剑、戟的功夫。

匡道长已逾古稀之年,但身板健硕,步履轻盈。他曰:“这些个微末之术乃外练筋骨皮而已,先辈老子之道德经虽短短五千字,而今有几人能真正参透啊!世界万物乃道法自然乎。”

尚年轻的我也曾拜读过“道德经”,由于感其深奥,未求其解,听了匡道长的一席感慨后,也只能颔首称是了。

崂山探花郎和崂山道士外传(青未了崂山小道姑)(6)

翌日,道姑陪我去了崂山白沙河上游的北九水,河水经山脚而折流,人行河畔小路,转折处须脱鞋涉水而过,亦九涉,每涉一次为一水,故称九水。

崂山探花郎和崂山道士外传(青未了崂山小道姑)(7)

俗话说:“山有多高,水有多深,”故北九水之行,确让我深悟此理。

在峡谷里缓折而行,涧水自上顺流而下,遇峰必折,折处必弯,弯处必漩,漩处必涌出一潭清水。

小道姑天真烂漫,在涉水时,竟牵着我的手,生怕我被那滔滔的急流卷走,忘我时,还会把凉凉的水泼到我的脸面。那情景,没有了军人,没有了出家的道姑,没有了男人,没有了女人,而只有那纯净的山、水,空灵剔透,只有那无杂的道法自然……

登上山顶处,靛缸湾瀑布飞流直下,如珍珠壁帘,晶莹夺目,轰响如雷。石壁上刻有叶公绰写的“潮音瀑”三个大字。观此心想,有文化太伟大了,我什么时候也能在名山大川的岩石上留下墨迹啊!

崂山探花郎和崂山道士外传(青未了崂山小道姑)(8)

返回的路上,她讲叙了身世,家居黑龙江某县小城,父母先后过世,兄妹二人相依为命,高中时因失恋后,看破红尘,离家出走,遁入道门至今……

往事如烟,时光哪堪岁月无情,但难忘崂山上清宫茶道的清香余津,北九水涧旁牵我的柔柔小手。数十年逝去,闻悉,匡道长已驾鹤西行了,而小道姑却不知所踪……

壹点号 鲁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