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 ,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但是它却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乐器。唢呐是在公元3世纪由波斯 、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后来在中国发扬光大,成为中国民乐不可或缺的一种乐器。

乐器界的小唢呐(乐器中的流氓唢呐)(1)

西晋时期,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被传入中原地区则要追溯到金、元时期。在明代,唢呐开始被记载于书籍之中,而且被应用于军乐里。被称为南曲之冠的王磐就曾这样描述过唢呐:“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到了明后期,唢呐已经成为戏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可谓是发展到了极盛。到了清代则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这个时候已经到了低谷了。到了解放初期到1960年左右,唢呐又开始了蓬勃发展,并且诞生了很多佳作。

乐器界的小唢呐(乐器中的流氓唢呐)(2)

那么为什么称唢呐为乐器中的“流氓”呢?因为他的音色太特别百年朝凤,演奏形式又广,很多曲子唢呐都能吹出来,但唢呐的曲子别的乐器却无法模仿,可以说唢呐是一种从你出生吹到你头七的一种乐器。其中广泛流传的唢呐独奏曲有“百年朝凤”、“全家福”、“抬花轿”等等。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基本唢呐声一出,其他的乐器都黯然失色了。

乐器界的小唢呐(乐器中的流氓唢呐)(3)

但是到了如今,唢呐的传承视乎遇到了难题。作为农业文明和乡土文化的产物,唢呐历来服务的是农业社会的传统礼教。随着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进驶,西方文化涌入,不再有用、不再被需要的唢呐,免不了没落。现在农村里的吹歌班子都由一些上了年纪的老艺人撑着,年轻人根本没有从事这个行业的意识。因为唢呐的受众小少了,以至于学习唢呐的人也少了。除了时代发展的影响,唢呐的传承方式本身也有限制,埋下了失传的隐患。在民间,一代代艺人都是靠手把手的口传心授,将唢呐这一“口技绝活”传承到了今天。而唢呐技艺的传承还是得靠下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