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自然风景,不惟湖光,兼具山色,故特美。苏轼诗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西湖山色,山在湖中,如孤山;湖在山中,西湖周遭三面环山,所谓北山、西山与南山,方位上均以西湖为坐标。湖水镜鉴蓝天,山色掩映翠黛;孤山之景似湖中螺髻,南北山之景近岸,西山之景纵深。群山错落有致,美不胜收。

从湖上观湖光山色,最有名的是南宋十景之一“双峰插云”。此双峰者,在康熙题匾改名前多称两峰,即湖西诸山南北的两高峰,北高峰与南高峰。

最早诗歌吟诵两高峰的是北宋诗人潘阆,其《忆余杭十首*其七》云:

“长忆高峰,峰上塔高尘世外,昔年独上最高层。月出见觚棱。

举头咫尺疑天汉,星斗分明在身畔。别来无翼可飞腾,何日得重登。”

潘阆此诗中的高峰当指北高峰,因其《北高峰塔》诗云:

“北高峰上塔,竟上最高层。尝谓人难到,何当我独登。

天香闻不断,海月见微棱。懒下红尘路,重来恐未能。”

北宋诗人杨公济与郭祥正唱和的《西湖钱塘百题》诗集中,已有两高峰诗。

杨蟠《西湖钱塘百题*南高峰》:

“日气层层秀,连山万丈孤。崔嵬天上影,一半入江湖。”

郭祥正《和杨公济钱塘西湖百题*南高峰》:

“岌岌穿南斗,层层瞰下方。揭为湖海镇,半夜挂朝阳。”

杨蟠《西湖钱塘百题*北高峰》:

“杳杳孤峰上,寒阴带远城。不知山下雨,奎斗自分明。”

郭祥正《和杨公济钱塘西湖百题*北高峰》:

“翠出诸峰上,湖边正北看。夜深云雾散,独挂斗杓寒。”

据南宋董嗣杲《西湖百咏》诗引载,当时南高峰与北高峰峰顶上都有佛塔。北高峰塔初建于唐天宝中,为七层塔。南高峰塔,建于后晋天福中“浮屠突兀拂霄躔。”所以在湖边,很容易辨认周遭山峦中的这两高峰。塔是人文建筑,为自然景色添美,湖中的三潭边有塔,两高峰亦是如此。

南宋•方回《左顾保叔塔、右顾雷峰塔,并南、北高峰塔为四》诗:

“四山角立四浮屠,绝似双林竞宝珠。万古一丸拿不去,夜深朗月浸澄湖。”将西湖比作“万古一丸”的宝珠,而北山、西山、与南山的四塔却似是这宝珠的竞争者。

宋时西湖边四塔,今止有雷峰与保俶仍在,北高峰上虽有电视发射铁塔,但可惜的是而南高峰塔在历史的进程中已废毁,或是缺憾吧。

七律游西湖有感(赏诗阅文游西湖)(1)

(南宋叶肖岩:两峰插云图。峰上佛塔耸立)

北高峰、南高峰各自的景色与文化底蕴都蔚为大观。而“双峰插云”之景,则是两峰整体组合的景观。古人吟咏双峰插云的诗文中,多有一个关键字:“对”。从湖上眺望,南北高峰迥然高出于它们之间的西山群山,自成一对。

如南宋•王洧《湖山十景*两峰插云》诗:

“浮图对立晓崔嵬,积翠浮空霁霭迷。试向凤凰山上望,南高天近北烟低。”

王洧此诗,着眼于两高峰上的浮屠(塔),用“对立”一词,王洧是从凤凰山上看两峰,对比了南北高峰,所谓天近烟低,那就是云雾缭绕之景了。南宋诗人杨万里《雪后晓过八盘岭诣东宮谢受左司告》诗:

“玉京世界大千中,银屋楼台一万重。好上宝莲山上望,南高峰照北高峰。”诗人经八盘岭到宝莲山,宝莲山属凤凰山,看来确是观两高峰之景的佳处。

宋末元初•尹廷高《西湖十咏*两峰揷云》诗:

“嶙峋对峙势争雄,古塔疎林杳霭中。写尽西湖烟雨障,双尖如笔阁晴空。”

此诗用“对峙”一词,指南北高峰相对峙立,争雄即是互相对比,并把两山峰的塔尖比作巨笔之尖,写(消)尽西湖烟雨后,双双搁在雨霁后的晴空中。从“古塔疏林杳霭中”的杳字解,应是远远地眺望,地点多半应在湖上。

南宋张矩《应天长*两峰插云》上阙词句:

“暮屏翠冷,秋树赭疏,双峰对起南北。好与霁天相接,浮图现西极。岧嶢处,云共碧。”

张矩词句中用“对起”词,这是一个雨后晴朗的秋天,日暮之时,云已散去,“双峰对起南北”,峰顶上显露出了高塔。张矩此诗下阙有“闲凭涌金楼”一语,应是于涌金门城墙上的涌金楼处远望两高峰。明末文人陈仁锡《西湖月观记》云:“尝出涌金门北,为柳州、问水二亭,即宋丰乐楼址,柳汀花坞,历栏槛前,两高峰夹,菱歌渔唱,一时会合。”问水亭在涌金公园,今仍在;在此远观,见两高峰对称屹立,中夹西湖,湖光山色共一景。观两峰不仅可看山中云霭,还可见落日,所谓“南高看云生,北高见日没”也,从长桥公园到圣塘闸一带的湖岸,看日落之景,太阳从两高峰间徐徐落下,彩霞满西天,古人有诗云:“不知能事王摩诘,貌得西湖落照无。”

南宋•陈允平《婆罗门引*两峰插云》上阙词句云:

“髻鬟对耸,万松扶玉上青冥。西风共倚,烟南水北,石荒苔老,三十六梯平。

爱翠尖如削,天外亭亭。”

清•吴藻*《莺啼序》中描写双峰插云的词句:

“双峰对影,半塔擎空,插云似露掌。

想像到、晓梳螺髻,钿朵香疏,黛叶青描,阿侬能仿。”

陈允平以“髻鬟对耸”词形容两峰;吴藻以“双峰对影”词形容两峰,然后想象“晓梳螺髻……”,以女性高耸的发髻来比喻,可谓是不约而同。

清•厉鹗《淸江引(双调)*两峰插云》词

“南北两高靑对耸。气湿云飞动。

牛头缥渺齐,马耳冥蒙共。僧归雨来龙瀃涌。”

厉鹗以色彩(青色)的“对耸”来形容两峰,也是别出心裁。

写两峰对耸或对影,大致也是在湖上观南北高峰之景。

明代画家李流芳认为苏堤第三桥是远望两峰的最佳地点,其《西湖卧游图题跋*两峰罢雾图》云:“三桥龙王堂望湖西诸山,颇尽其胜。烟林雾嶂,映带层叠,澹描浓抹,顷刻变态……” 苏堤第三桥之名就是望山桥。

清乾隆帝《题西湖十景叠旧作韵*其五*双峰揷云》诗云:

“南峰若仰北峰垂,呼吸相通练色披。入影澄波浑一合,湖心亭上会心时。”

确实,古人或认为眺望两峰插云景色,湖上的湖心亭为最佳处。所以弘历诗咏双峰插云时,特意提到在湖心亭上。清陆次云《湖壖杂记*湖心亭》云:“绕亭之外皆水,环水之外皆山,所谓太虚一点者,实踞全湖之胜”。所谓全湖之胜,应是指赏湖山之景的胜地。

七律游西湖有感(赏诗阅文游西湖)(2)

(西湖湖光山色:西山群山云雾缭绕,其中有两高峰)

孤山处士林逋有佳作《相思令(长相思)》词: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有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此词中的两岸青山指的是钱塘江两岸。大概是翻新林逋此词,南宋的康与之也写了一首《长相思*游西湖》词,是以西湖两高峰起兴,词云:

“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烟霭中。春来愁杀侬。

郎意浓,妾意浓。油壁车轻郎马骢,相逢九里松。”

这一首词也被后人认作佳篇,春日里两高峰的山色与西湖一片湖光在烟霭迷蒙中,反而映衬了思妇迷茫的春愁。消解春愁的似乎是回忆,回忆两情正浓时,相逢在九里松。我猜想,后人把今两峰插云的景碑地址选择在九里松一带的洪春桥,会不会与这诗中的“相逢在九里松”有关呢?

南宋末袁正真《长相思》词,又是别有一番滋味。

“南高峰,北高峰,南北高峰云淡浓。湖山图画中。

采芙蓉,赏芙蓉,小小红船西复东。相思无路通。”

此词用两高峰代表西湖美丽的山色,用采赏芙蓉(十里荷花)代表西湖美丽的湖光与快乐时光。最后一句的“相思无路通”突然画风一转,便使人倍感无比的凄惨与无奈。原来,词作者袁正真是南宋宫女,宋亡后,投降元人的谢太后与三千宫人被元军从杭州押往至北方草原元上都,宫中琴师兼词人的汪元真三次上书求为道士返回江南,终被允准。汪元真辞别南行之时,旧宫人赋诗送别,此词作于此事此时。相思无路通,相思是不止是对故人的、还有对故地、故国的相思,悲乎无路可通!

明•文湛《西湖杂咏》:

“宋家宫阙已萧萧,满目残阳照野蒿。独有两峰青不了,至今南北插云髙。”

湖山依旧,宫阙却已萧萧,两高峰无言地存在让人感到历史变迁的沉重感,那是一声深深的叹息。

元末明初•杨维桢《西湖》诗也表达了同样的历史变迁之感:

“西湖风景开图画,墨客骚人入咏嗟。扇底鱼龙吹日影,镜中莺燕老年华。

苏堤物换前朝柳,葛岭人耕故相家。今古消沉一杯水,两峰长照夕阳斜。”

杨维桢,曾寓居杭州南屏山,被誉为元末明初时一代诗宗,曾倡导文人写作《西湖竹枝词》,为当时诗坛带来一股清风,《西湖竹枝词》亦可视作西湖诗词中的一座奇峰。而西湖两高峰的特点,使得诗人们佳作迭出。

有描摹西湖胜景及两峰的。

元•文信《西湖竹枝词》,在湖中看两峰:

“湖西日脚欲没山,湖东新月牙梳弯。南北两峰船里看,却比阿侬双髻鬟。”

元•掌机沙《西湖竹枝词》:

“南北峰头春色多,湖山堂下来棹歌。美人荡桨过湖去,小雨细寒生绿波。”

明末清初•施闰章《西湖竹枝词》:

“外湖游遍里湖游,南北峰高水面浮。弱柳新栽成絮少,不教飞去惹人愁。”

元*郑贺《和西湖竹枝词》:

“北高峰头侬望夫,望见西子下姑苏。脂塘水腥吴作沼,莫将西子比西湖。”这是我读到的唯一一首认为入了吴宫的西施不配与西湖相比的诗。

更多的是以两峰起兴或比喻,描摹男女爱情的。

元•朱彬《和西湖竹枝词》:

“南北峰高作镜台,十里湖光如镜开。行人有心都照见,劝郎肝胆莫相猜。”

元•贾策《和西湖竹枝词》:

“郎身轻似江上篷,昨日南风今北风。妾身重似七宝塔,南高峰对北高峰。”

元*冯士颐《和西湖竹枝词》

“与郎情重为郎容,南北相看只两峰。请看双投桥下水,新开两朵玉芙蓉。”

元*康瑞《和西湖竹枝词》:

“南髙峰头云未开,北高峰头雨频催。为云为雨几时了,醉里相期梦里来。”

元末明初张翼《西湖竹枝词》

“南髙北髙峰顶齐,钱塘江水隔湖西。不得潮头到湖口,郎船今夜泊西溪。”

明•袁华《西湖竹枝词》:

“昨夜忆郎开绮窗,平湖月白水如江。妾似两峰日相望,纵有飞来不作双。”

……

后来的明清著名诗人也有写西湖竹枝词之类题材诗歌的,如袁枚《西湖小竹枝词》

“远远韬光磬,声声净慈钟。鸳鸯听不得,飞上北高峰。”

清•张惠言《江城子*填张春溪西湖竹枝词》

碧云无渡碧天沉,是湖心,是侬心。心底湖头,路断到如今。

郎到断侨须有路,侬住处,柳如金。

南高峰上望郎登,郎愁深,妾愁深。郎若愁时,好向北峰寻。

相对峰头俱化石,双影在,照清浔。”

明•吴兆《西湖子夜歌》:

“南峰望北峰,如欢又如侬。何当云雾合,两峰作一重。”

明末清初•屈大均《西湖曲》:

“君似南高妾北高,两峰相望梦魂劳。兰桡欲渡风吹转,身在莲中立不牢。”

类似的关于双峰的《西湖竹枝词》还有很多,多是你侬我侬。也有独特的,赞英雄浩气如高峰仰止,如明代诗人黄星周的《西湖竹枝词》,读后使人热血贲张:

“山川不改仗英雄,浩气能排岱麓松。岳少保同于少保,南高峰对北高峰。”

七律游西湖有感(赏诗阅文游西湖)(3)

(南北高峰示意图:此图中西湖正如“万古一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