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是非常陌生,可在古代的时候却有着不凡的意义。古代的时候谥号往往都会跟其余两号(庙号、年号)关联一起的,开始的时候大部分皇帝用的谥号会比较多,之后使用的庙号较多(比如唐高祖),直到明清便是用年号更能入得人心。

古代最好的谥号(古代帝王最崇拜的)(1)

谥号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谥号就是用一到两个字或是更多的字,概括性地给予逝去的帝王做出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而谥号最开始出现在西周早期,由周公旦提出使用的,最初的谥号也只有美谥,基本上都是用在死去的君王上,但也不是每个君王都有所功绩的,也有暴君或者是没什么能力的,谥号也就出现分类使用了。前面也有说谥号多为帝皇使用,实则皇妃以及诸侯和大臣同样也有谥号。

古代最好的谥号(古代帝王最崇拜的)(2)

比如拥有独立谥号的清朝孝献皇后,正常来说皇后的谥号都是要依附皇帝的。她是顺治帝最为宠爱的妃子董鄂氏,也是清朝第一位皇贵妃,不过红颜薄命的它她因儿子的不幸夭折后便一病不起,最终在顺治十七年时去世了,这让顺治帝悲痛欲绝,甚至将董鄂氏追封为孝献皇后不附帝谥,不过她也是历史上最后一位拥有独立谥号的皇后了。另外魏征、司马光、刘统勋、刘秉忠、李东阳等等大臣谥号为“文”,还有高长恭、王猛、李晟、郭子仪、赵崇韬、岳飞、韩世忠、诸葛亮等等都是大功臣谥号为“忠武”,诸葛亮是第一位得此谥号,也是忠武大臣中知名度最高的一个。

古代最好的谥号(古代帝王最崇拜的)(3)

前面也有提到,谥号也是有分类和级别的,无疑君王的谥号是最高的,不过开始只有美谥以及平谥,比如:汉文帝(刘恒)、灵王(赵武)等等就是美谥号,而美谥既是表扬的意思也叫上谥。用愍,怀、少、质等就是平谥却含有同情的意思,一般都是没有什么功绩和能力,或是死得比较早的皇帝。之后就出现了恶谥也叫下谥,孝灵皇帝(刘宏)、周厉王(姬胡)、炀皇帝(杨广)等就是获得下谥的皇帝,说到杨广就有点悲剧了,在很多人心中觉得杨广就是一个暴君人设,其实杨广的功绩非常大的,比如平定陈国和创立科举制度等等都是他卓越的功绩,最后李渊谋反之后为了不让后人诟病,便将杨广一生的功绩掩盖,并将杨广塑造成一个暴君的形象作为他谋反的原因。还有就是私谥,私谥一般都是赐予比较有名望的士大夫或者学者等等。

古代最好的谥号(古代帝王最崇拜的)(4)

那么谥号早在西周早期就有了,怎么会在汉代再次被恢复?其实在秦始皇之前谥号一直都被广泛地推行使用的,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便将谥号废除了,之所以被秦始皇废除,是觉得谥号有着议论的嫌疑,不想自己死后被后人议论,而秦始皇是我国第一任皇帝,同时也是第一个没有谥号的君王,直到秦二世的时候都无人提及或是加谥。再则秦始皇一直都有万世而为君的自信,可万万没想到在秦二世便被覆灭,直至西汉成立之后谥号便再次现世。

古代最好的谥号(古代帝王最崇拜的)(5)

虽然谥号由一两个字或者多字来进行综合评价,但一开始的时候最常见的都是一到两个,直到谥号在汉代再次恢复使用之后,谥号的字数逐渐增加,形成了褒义词的堆砌。谥号的存在本是公正且客观的去给予逝人综合评价的,前面也说了之后谥号越来越长,感觉谥号就是为了满足人的虚荣而存在似的,真是一个朝代跟一个朝代比拼数字,历史记载最长谥号将近三十字,最后谥号全都是客观的上谥,完完全全失去了它正在存在的意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