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粽子煮出来是绿的(这些关于粽子的谣言你还在信吗)(1)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提到端午节,

自然离不开吃粽子。

如今,

关于粽子的说法也是众说纷纭。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

几条关于吃粽子的谣言

快来看看你听说过几条?

↓↓↓

1.粽子吃不完放冰箱可以保存很久?

不管是买的还是自家包的,吃不完剩下的粽子可以放在冰箱密封冷藏保存,一般可以保存3~5天,在此期间内尽早吃完。其实关键还是要少包少买,因为即使没有血糖问题,粽子每天也不能吃太多,1~2个就足够了,吃多了可能会造成胃反酸或腹胀等不适感。

如果想要长期保存,那就必须要冷冻了,但也别存放太长时间,建议半年内吃完,时间久了风味也会变差。

2.糖尿病人可以吃粽子吗?

粽子主要成分是糯米,研究发现,糯米饭的血糖指数是87,而大米饭的血糖指数是83,可见,糯米的血糖反应远高于米饭,这意味着吃糯米比吃大米更易导致血糖升高。所以,对那些要求血糖平稳的糖尿病患者来说,粽子的确不是好的食物。体外消化实验也证明,与粳米相比,糯米中所含的支链淀粉比例更大,容易与淀粉酶作用,葡萄糖分子释放的速度更快。而且现在很多甜粽子里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红枣、豆沙等,吃时通常还要加糖,如果大量食用,对血糖控制更加不利。所以,糖尿病患者应慎吃。

但是,糖尿病患者并非绝对不能吃粽子,主要看食用量,尽量少吃,偶尔吃一点品尝一番,是没有问题的

(辟谣专家:阮光锋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 科学技术部主任)

3.粽子难消化?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还会加肉类、蛋黄、红枣、红豆等各种食物做馅料。

首先,糯米的消化速度其实非常快。糯米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通常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其中支链淀粉更容易被体内的消化酶消化。糯米以支链淀粉为主,且含量比大米还高。如果仅从成分上分析,糯米比大米的消化速度更胜一筹。国内外的血糖研究和体外模拟小肠消化的研究都证明,热的糯米食品消化速度很快,餐后血糖反应也非常高。

但是,冷却的糯米不一样。研究发现,糯米冷却后,支链淀粉就会很快地相互连接成致密的结构,黏性和韧性增大,进而影响人体内消化酶的作用、增加消化负担。所以,如果吃的是凉粽子,可能会觉得不太好消化。不过再次加热之后,糯米食品的硬度又会下降。因此,粽子最好趁热吃,如果放凉了,不妨重新加热再吃。

另外,粽子馅料种类多,肉粽就是颇受消费者喜欢的一种。肉粽除了糯米,还有不少的饱和脂肪。对于胃不好、消化吸收能力差的人,大量的荤油会给消化系统带来负担。研究发现,糯米加猪油煮饭后,和没有油的饭相比,糯米的消化速度会减慢,对于消化能力差的人,也会给胃肠带来略大的负担。所以,肉粽等咸肉粽也可能不易消化,胃肠道功能不太好的注意不要吃太多肉粽即可,否则胃里会感觉吃撑了,消化难受

还有,糯米的饱腹感会相对延迟一些,一般刚吃下去没觉得多饱,到餐后30分钟左右才达到饱感的高峰。饱感延迟往往会造成吃的时候不觉得多,过后却撑得有点难受,这也是增加了消化负担,让人以为“难消化”的原因。

(辟谣专家:阮光锋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 科学技术部主任)

端午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