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之四大原则 道德经不固守偏执(1)

一、

《道德经》里面有一句话叫: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阴阳两气统一是和气,了解和气就是明,有益生命就是祥,心中使气叫强。事物过分强壮就会走向衰老,这都叫违反了道的法则,不遵守常道就会很快消亡。

正所谓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世间万物都是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而在这结果呈现之时,又包含着阴阳两面不同的作用,只有两者交互作用才能形成相对和谐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和曰常”。

所以我们看待事物的态度,最根本的要务就是“知和曰明”,了解和气才是人生明了的智慧,因为对于世俗之人来说,有一个最常见的浅薄态度,就是以主观意识衡量以及妄为主导事物的客观发展,总是以为自己以为的必然是客观的,但是却忽略了在自己的意识和念头存在的那一刻,本身就存在着偏见。

因为人有立足点,也都带有主观情感,这就是偏见存在的根源,当偏见存在的那一刻,引发的必然是一个偏颇的结果,所以我们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消除偏见,给事物的客观环境留有足够充足的空间,以使问题达到相对的平衡。

道德经之四大原则 道德经不固守偏执(2)

所以不管是对于一个人还是对于一个群体,亦或是对一个国家,他们糟糕的根本都是在于核心人物的独断专行。

比如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陈胜称王前后总共有六个月的时间,其中一段时间,他任命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负责监视其他的大臣。其他的将领在外收取土地回来的时候,凡是没有服从朱房胡武命令的,就直接抓起来治罪,以苛刻详察作为忠诚,只要是他们两个不喜欢的,都不用交付司法官吏去审理,就擅自直接处置,但是陈胜却极其信用和重用他们,因为这个原因,其他人都不再亲近和依附陈胜。

陈胜失败有许多客观因素,但这个因素却成了陈胜失败的主要因素。

不管是由于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所致,当一个人不能使身边充斥着与自己看似对立的意见时,他就会因为自己所执念的偏见意识而产生许多问题,因为这种现象造成的就是独断专行的错误。

对一个人来说也是如此,就好像我们刚才所说的一样,一个人由主观立场产生偏见之后,如果任由偏见驱使着自己向前行,那么只会在偏颇的路上越走越远,所以《道德经》之中说“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心中使气叫做强,这种使气的过程就是执念于自身偏见的过程,这个就叫做强,当自己处于“强”的姿态,一味偏执下去的时候,就会因“强”而走向衰老,这个叫做物极必反。

哪怕你所执念的能够暂时给你带来利益,这个执念走到最后,都会带来一个糟糕的结果,因为有所见者必有所蔽,有所执者必有所失,而结果必然是“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道德经之四大原则 道德经不固守偏执(3)

二、

解决这一个问题的根本,就是在于负阴而抱阳的智慧,在持守偏见的同时能接纳不同的意见。

老子说上善若水,其中所包含的智慧,除了我们世俗所理解的宽容胸怀之外,更有着一种接纳不同态度的智慧,只有你自己足够包容,才能在接纳的同时去获益,获取的是自己所未曾领略过的人生智慧,成就的自然也是个人所无法成就的人生高度。

《资治通鉴》里面有一句话叫做:“夫靡丽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纵之不已,则危亡立至。”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华丽的奇珍异宝,本是每个人都想得到的,假如放纵自己,不知适可而止,那么国家的危亡立刻就到了。

人都喜欢奇珍异宝,都喜欢名利双收,但是当一个人偏执于自己的所想而不能接纳正确的言论和思想,以便超越本性之陋习之上,那么这样的人终究会葬送在自己的思想囚笼之中,祸患自然也会随之产生。

有一天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朝中本来设置中书省、门下省,就是用来相互监督检查的,中书省起草诏令制敕如有差误,门下省应当予以纠驳指正。每个人的见解各有不同,如果往来辩论,务求准确恰当,放弃个人见解从善如流,又有什么不好的呢?近来有的人对自己的短处不能正确处理,于是产生仇怨隔阂,有的人为了避免私人之间的怨恨,明知道其所作所为错误却不加指正,顺从顾及某个人的情面,造成万民的灾祸,这是亡国的政治。隋炀帝在位时,内外官吏都相互顺从,在那个时候,都自认为有智慧,祸患殃及不到自身,等到天下大乱,家庭与国家俱亡,虽然这中间偶然有得以幸免的,也要被舆论所针砭,永远难以磨灭。你们每个人都应询公忘私,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一个好的制度一定是相互监督,互相建议的,这样才能消除偏见在群体中存在作用的比重和时间,以此避免偏见对事物产生负面的影响。

对于人生也是如此,一个人想要让自己更恰当正确的去处理一些问题和面对整个人生,那就是尽可能的消除自己的主观偏见,接纳一些你有时并不认可的观点,当然这个观点一定要以仁德良知为基础的不同态度,而不是对于人性底线的挑拨。

比如在处理一件问题的时候,自己与他人之间对一件事情都有不同的观点与意见,只要双方的意见都建立在良知仁义的基础上,那么不妨放下自己偏执的一方,多去思考其他人所持有的观点是否有益,正确的去接纳和思考,对于人生来说才是一种进步的根源和使人生平衡的智慧根本。

孔子曾致力于戒除人生四种陋习,叫做: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意思就是:不随意猜测,不固执己见,不孤陋寡闻,不突出自己。

这四种人性之陋习,是四个不同的心性弱点,其实把这四种弱点总结起来的时候,其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过度持守自身的偏见,导致产生了自以为是的人生态度。

而“不随意猜测,不固执己见,不孤陋寡闻,不突出自己”的目的,就是淡化自身的意识偏见,不固守于自己所以为的事物之中,以广博采纳不同意见和知识的态度修养自身,让自己能够以上善若水之姿态,融汇于天地之间,而不是在偏见的驱使下刻意突出自己。

道德经之四大原则 道德经不固守偏执(4)

我们并不提倡一个人随波逐流,轻易被别人的意见左右,但是我们应该具有审视自身念头和接纳他人意见的胸怀。

人生的智慧与成就不是在于你能在主观意识主导下造就多少事物,而是在你谋划事业的时候能够接纳多少不同的意见,因为个人的容易是狭隘的,存在偏见的,能够接纳和包容的才是能接近客观的。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