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性瘫痪分型中最合适的手术(神经受损上肢瘫痪)(1)

手术示意图。 华山医院 供图

单侧手臂瘫痪患者有望恢复上肢功能。

在中枢性偏瘫患者中,虽然一侧大脑半球损伤难以修复,但另一侧大脑半球仍保持完好。研究发现,一侧大脑具有同时控制双侧上肢的潜能。

这一研究成果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团队提出。12月20日,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以原创论著形式发表华山医院手外科开展的“健侧颈神经根移位手术治疗脑卒中、脑瘫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研究成果。

这种方法通过手术,将健侧(健康的一侧)上肢颈神经移位至瘫痪侧的颈神经,避开损伤侧大脑半球,让偏瘫上肢与同侧健康大脑半球相连接,激发健康大脑半球的潜能,促使瘫痪上肢恢复功能。

提出观点

这一观点的提出缘于医院的创新实践。

12月20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透露,此研究是在手外科顾玉东院士国际首创“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臂丛损伤”基础上进行的全新拓展,将其创新性地应用于中枢性偏瘫患者治疗中。

1986年,顾玉东首创“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全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这名患者是一名来自黑龙江的年轻小伙子,在一次摩托车事故中,臂丛神经损伤达到了最严重的程度,由于在车祸中受到猛烈的外力冲击,与中枢神经彻底分离,一侧手瘫痪。

“臂丛神经”是一组神经,由颈5、颈6、颈7、颈8和胸1五大神经根组成,大脑发出的指令,正是通过臂丛到达灵活的双手。臂丛损伤后,患肢失去神经支配,既无感觉也不能活动,完全瘫痪,又称为“上肢瘫痪”。

当时,顾玉东院士大胆设想,利用患者当时未受伤的健侧颈7神经移位,来修复患侧受损的臂丛。勇闯“禁区”,如果这一手术一旦失手即会造成好手瘫痪。最终,患者手术后仅暂时麻木和肌力减退,3-6个月恢复正常,最终瘫痪的手可以独立运动。

针对患者术后恢复呈现出的明显动态过程,华山医院手外科徐文东、顾玉东院士率领课题组进行了十余年深入研究,发现大脑功能重塑参与了这一修复过程,进而提出脑科学领域的全新观点:一侧大脑具有同时控制双侧上肢的潜能。

临床应用

这一研究为中枢性偏瘫患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徐文东表示,中枢性偏瘫是指由于脑卒中、脑外伤等一侧大脑损伤,造成的对侧肢体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其中“痉挛性上肢偏瘫”是常见后遗症。

然而,在中枢性偏瘫患者中,虽然一侧大脑半球损伤难以修复,但另一侧大脑半球仍保持完好。在前期研究证实,一侧大脑具有同时控制双侧上肢的潜能后,徐文东、顾玉东课题组实现了临床转化,提出治疗中枢损伤后期瘫痪上肢功能恢复的新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手术,将健侧上肢颈神经移位至瘫痪侧的颈神经,避开损伤侧大脑半球,让偏瘫上肢与同侧健康大脑半球相连接,激发健康大脑半球的潜能,促使瘫痪上肢恢复功能。

2008年起,医院手外科团队在110余例4-65岁中枢损伤后期上肢瘫痪患者中进行临床应用,对这些患者来说,损伤到手术时间有3-20年,单纯康复治疗已经不明显。其中,首例脑瘫患儿在随访观察五年后,临床效果优异。

此次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论著,是由徐文东、顾玉东团队开展的II期临床试验结果。

徐文东教授介绍,该研究通过随机、双盲对照、前瞻性临床试验,比较创新手术疗法“健侧颈神经移位术”与传统康复治疗对36名中枢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发现接受创新手术治疗的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功能磁共振和经颅磁刺激检查,均证明手术后健康大脑半球除了支配原有上肢外,还建立了对偏瘫上肢的支配,用临床实践成功验证了外周神经通路改变影响中枢功能重塑的新理论。

徐文东表示,这一研究成果的发表不仅为上肢痉挛性偏瘫的患者带来了福音,拓展了手外科的学科领域,更为人类认识大脑、调控大脑提供了新视角,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