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古代的瓷器,想必每个人都能说上几件。但说到钧瓷,每个玩瓷器的人都会想起一句话:“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我可以从这句话中,看出世人对钧瓷的重视。但世人为什么如此重视钧窑呢?
北宋 钧窑玫瑰紫釉菱口花盆 网络图片
出身青瓷,却因窑变闻名于世
北宋年间闻名一时的钧窑,最初其实和名窑并无瓜葛。它原本只是河南禹州地区生产的一种青瓷,我们通常认识的青瓷一般都是越窑、龙泉窑、汝窑这样的瓷器,相比于他们,同属于青瓷的钧窑真可谓是一朵奇葩:相比于其他青瓷的素雅,钧瓷的釉色异常绚丽,而且通常有流动状的釉痕。
唐 越窑青瓷茶盏托 网络图片
宋 钧窑鼓钉三足洗 故宫博物院藏
钧瓷的风格之所以如此与众不同,这与它的一个特性相关:窑变。所谓窑变,就是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温度变化产生的变化。钧窑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匠人们在制作钧瓷的过程中,不仅将铁元素作为呈色剂,还加入了不少的铜元素。当这种特殊的釉料涂在瓷器表面上,烧制出的瓷器就会呈现出窑变的特性。
宋 钧窑玫瑰紫釉长方花盆 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钧窑玫瑰紫碗 网络图片
除了窑变,钧窑的另一个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烧制工艺。一般的青瓷都是在生胚成型后施釉,并在窑内一次烧成,但钧窑是个例外,它的烧制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将生胚制造好,放在窑内烧制成型;第二步,为素胚施釉,放进窑内烧制。由于钧窑上的釉层比一般瓷器更厚,因此釉料会沿着素胚的裂缝流淌而下,形状有如蚯蚓,这就是所谓的“蚯蚓走泥纹”。
钧窑的蚯蚓走泥纹 网络图片
钧瓷之美,世人称颂
人们对钧窑瓷器的尊崇由来已久。唐玄宗认为钧窑是“赏其精巧、喻起峻险、示其独秀、惊起易变。”宋徽宗也将它视为绝妙精品,大臣们为了迎合宋徽宗的喜好,纷纷购买钧窑,一时间钧窑竟价比黄金。
宋 钧窑丁香紫釉出戟尊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向自负的乾隆皇帝见到这种瓷器,也被它的美丽而倾倒,还专门题写了《赏钧红》:“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他还命人仿制过钧窑瓷器。这些仿制品虽不及原版,但也值得欣赏。
清乾隆 窑变釉梅瓶 故宫博物院藏
名门贵妇,后世滥觞
关于钧窑的价值,宋朝有一首经典的民歌:“进入西南山,七里长街现,七十七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进斗金钱”。北宋的最后一位皇帝宋徽宗在位期间,钧窑的烧制已经达到顶峰。商人们可以通过贩卖精美的钧瓷赚取大量金钱,权贵们也乐意为此一掷千金。
北宋 钧窑天蓝釉盏托 故宫博物院藏
宋朝就已经十分名贵的钧瓷,历经千年的时光,存世数量已经十分稀少,再加上钧窑有雍容华贵之美,因此时常在拍卖场上拍出天价。2019年的佳士得香港春拍上,一只明朝初年的钧窑玫瑰紫釉水仙盆就以970万港元的价格成交,足见钧窑的市场价值极高,因此也被称为“名门贵妇”。
明初 钧窑玫瑰紫釉水仙盆 网络图片
明初 钧窑玫瑰紫釉水仙盆 网络图片
钧窑除了价格昂贵之外,还开启了后世彩瓷的滥觞。钧窑中所出现的窑变,在建盏中都有用到,为郎窑红、祭红釉、霁蓝、娇黄釉瓷器等颜色釉瓷器的烧制打下了基础,因此又被称为“彩瓷鼻祖”。而钧瓷所用到的二次烧制技法,也被应用到釉里红、青花瓷、粉彩等瓷器的烧制中。如果没有钧窑,或许我们就看不到如此多样的颜色釉瓷器。
清 郎窑红釉天球瓶 网络图片
当我们在博物馆看到一只精美的钧窑瓷器时,我们看到的不应该只是它本身的高价,更应该看到历经千年的古老瓷器背后的文化底蕴。烧制钧窑的工匠们虽然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化为一抔黄土,但他们的精神却永远留在这些瓷器上。
元 钧窑天蓝窑变釉碗 故宫博物院藏
很多人说中国没有工匠精神,只能从日本偷师,殊不知中国匠人的优秀品质早已凝集在这些古老的器物上,随时等待人们去挖掘,并创造出更优质的产品。如今,瓷都景德镇的匠人们在研究瓷器的同时,也在烧制更多的当代钧窑瓷器供人使用,相信中国的瓷器也会和工匠精神一起,代代相传,成为铭刻在中国人心中的民族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