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阳江特有的地方美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猪肠碌”,然而,除了“猪肠碌”之外,离开阳江就找不到的美食还有好多,例如炒米饼、妈仔、濑锅餐。

不得不说,炒米饼、妈仔、濑锅餐这三种阳江特色美食中,不是写错了字就是改变了原来的做法,有些甚至既写错字又改变了原来的做法。

1.炒米饼。

阳江美食十大排行榜(既写错又做错的几种阳江美食)(1)

炒米饼是从原来阳江正宗美食“粉酥”演变而来的。

阳江地方美食粉酥成品和现在的炒米饼外表非常一致,但制作却不同。粉酥之所以叫做“粉酥”,是因为成品十分酥香,而要做出那股酥香味,成品的凝结度必须不高,也就是说,上图中的“福”字花纹在做好时是很清晰的,但如果你用纸包装一下,则福字和周边的花纹都会变得模糊,移动成品时要特别小心,否则很容易就碎成一堆粉。

正是由于这种易碎的品质,使到用炒米粉、鸡蛋、猪油(或者鹅油、鸡油)、糖胶、白糖、炒花生碎、肥猪肉片做成的粉酥具有酥香味。而在这其中,糖胶的用量是决定成品是否易碎的关键,如果糖胶下多了,则成品不易碎,而其酥香味也跟着打折扣。

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再需要自己动手打粉酥,商家则及时大量生产商品化粉酥,但商品化的粉酥必须面对包装和运输问题,于是便把成品的硬度做得可以承受运输的摧残,起码不易碎,并且自作聪明地把粉酥称作“炒米饼”。

可以说,自此之后,阳江正宗的粉酥随着改名而真正消失,你现在从市面上买到的只是没有了酥香味的炒米饼。

2.妈仔。

阳江美食十大排行榜(既写错又做错的几种阳江美食)(2)

首先应该指出的是,无论是“妈仔”还是“码仔”、“玛仔”又或者“杩仔”,都是错误的写法。之所以有这么多种写法,是因为经营者根本就不知道这个字的正确写法。而实际上,正确的写法是“馍仔”。

也许你会问:“阳江话不是叫做‘妈仔’吗?怎么写成‘模仔’呢?”

错了,这个字念“妈”音。

我们再说说“仔”字。阳江方言中,“仔”有表示细小、不入流的意思。例如:我们把小孩叫做“细仔”,把虾皮这类几乎看不到虾肉的小虾叫做“虾毛仔”,指的就是它不入虾类主流。

我们把有型有款的糕点叫做“馍”,而这种不入糕点主流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馍仔”。

现在知道了,“妈仔”是写错了字。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它的做法。馍仔的做法一点都不简单,正宗的馍仔是用粘米粉来做的,首先得把粘米粉焗熟,然后趁热搓好,切成粉皮状。

现在酒店里的所谓馍仔,不是用粉皮就是用湿面条,只有在一些街边早餐店里还有正宗的做法,不过,这些正宗的做法正在逐步被不正宗的做法所代替,再过几年也许就失传了。

可以说,妈仔是既写错又做错的阳江美食,真正的馍仔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

3.濑锅餐。

阳江美食十大排行榜(既写错又做错的几种阳江美食)(3)

这是错得做最可笑的名称。但凡你是阳江人,不管你多少岁,你听过阳江话把炊具叫做“锅”的吗?阳江人从古至今都把北方人嘴里的“锅”说成“镬”或者“罂”,用来炒菜的叫做“镬”,用来煲汤的叫做“罂”,什么时候叫过“锅”?现在都不叫“锅”,发明这种美食的那个年代就更不可能叫做“濑锅餐”了。

然后我们再来谈谈它的制作过程。我们阳江人有句话叫做“做馍无成濑镬撑”,意思是说:本来是想做馍的,例如叶贴、煎糍等,但没做成,就干脆把做馍的馅一股脑放镬里煮熟,然后把原本准备做馍的粉用水开成粉糊,再把粉糊从镬的边缘处濑下去,然后用镬铲将已经凝固成片状的粉糊铲上来,和着镬里的汤汁一起装在碗里吃。

这个过程有几点需要注意:

(1)做这道美食的食材并非固定的,你可以用任何做馍的馅料来做,但经过人们反复实践,觉得下列配伍比较好:瘦肉、水瓜(丝瓜)、白仔(文蛤)、干海味(瑶柱、虾米、鱿鱼丝等),将这些食材放镬里翻炒出香味,然后加水煮沸,趁着沸水把粉糊濑下。

(2)粉糊濑下后很快就被沸水煮熟,这时需要用镬铲把已经成块状的粉糊铲起,这个过程就是“撑”,所以,叫做“濑镬撑”而非“濑锅餐”。由于粉糊是从镬的边邻濑下去的,所以,也叫做“濑镬邻”。

(3)粉糊原则上用粘米粉。

目前不管是酒店还是大排档,都是用湿面条或者粉皮来做的,根本就无需“濑”的过程。可以说,“濑锅餐”是想当然的写法,既写错又做错,这一地方美食目前已经濒临失传。

我在这里想说一句:如果自己没文化,最好是请教有文化的人,乱造名词后果很严重,现在通街都是“濑锅餐”就是最好的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