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南澳办事处在南澳文体中心三楼举行了南澳非遗馆开馆仪式,大鹏新区党工委委员、综合办主任王继良,南澳南澳党工委书记陈马林,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段晓伟等出席仪式并为非遗馆揭牌,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深圳大鹏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深圳大鹏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澳非遗馆正式开馆)

深圳大鹏非物质文化遗产

8月1日,南澳办事处在南澳文体中心三楼举行了南澳非遗馆开馆仪式,大鹏新区党工委委员、综合办主任王继良,南澳南澳党工委书记陈马林,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段晓伟等出席仪式并为非遗馆揭牌。

据了解,南澳非遗馆位于文体中心三楼,面积200平方米。馆藏有实物、图片、模型等多种形式的非遗文化展品,并通过声、光、电等技术,直观生动地呈现南澳客家和疍家人民风俗、礼俗场景。“南澳历史悠久,古树古村遍布半岛各个角落,非物质文化非常丰富,客家文化和疍家文化特色鲜明。”陈马林在致辞中表示。非遗馆的设立,是进一步加强传承保护的创新之举,这也是新区第一个街道非遗馆。非遗馆将每日对广大居民、游客免费开放,每季度也会举办“非遗活动日”,组织南澳非遗文化节目、项目展演展示。

据悉,一直以来,南澳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目前已成功申报五个“非遗”项目,其中两个省级疍民过年习俗(舞草龙)、渔民娶亲礼俗,两个市级南澳海胆粽制作技艺、东山渔歌以及一个区级项目东渔村天后祭。下一步将开展南澳赛龙舟、西贡麒麟、南澳元农等传统文化申报非遗保护项目工作。同时,聚焦加快建设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核心区,争当“两山”实践创新标杆的先锋,加大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掘,推动开发非遗美食、非遗研学、非遗演艺、非遗文创等多元业态,让非遗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彰显魅力与活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进一步彰显中华传统文化。

■相关链接

南澳“五非遗·一传统”项目简介

一、《疍民过年习俗》(舞草龙)

此项目于2007年成功申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保护单位是南渔社区工作站。南澳渔民舞草龙习俗是南澳渔民过年中最为热闹的一种民俗活动。这项活动起源于明代盛行于清朝,并且一直流传至今。“舞草龙”又称“舞火龙”,主要分为“扎龙”、“舞龙”和“送龙”三个部分。其最大特色是当天上山割草,当天扎龙、当天舞龙、当天化龙,所有程序都是在一天之内全部完成的,这是区别于任何一个地方舞龙的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

南澳“舞草龙”是南澳渔民在长期海上生活、劳作中逐渐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主要内容,以舞草龙拜祭为载体,蕴含历史、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是深圳渔民文化的精髓之一,它集中体现了渔民文化的思想、信仰,对研究南澳渔民的生产、生活历史情况,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南澳渔民娶亲礼俗》

此项目于2007年成功申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自古以来南澳渔民成亲有其独特礼仪。首先是订婚。渔民男青年到了结婚年龄经人介绍对象后,便向女方送订金,拿到女方生辰八字后放在船上的神台,烧三柱香三天内没有打烂过碗碟,订婚就算成功。接着是筹办婚礼。先向女家过大礼,一般有猪、鸡、水果、饼等十盘,“说四句”,唱“挂账歌”,小孩上新床抢果子等。迎亲是礼俗的高潮。接新娘上船后,新郎、新娘焚香点烛拜大海,跪拜父母,新娘唱离家歌,陪嫁船上的姐妹唱送嫁歌。最后在男家船上设宴两天。

现南澳渔民娶亲虽然改在陆上进行,但以往礼俗却沿用至今。南澳渔民娶亲婚俗是南澳渔民长期在海上生活形成的独特风俗,有一定历史研究价值。

三、《南澳海胆粽制作技艺》

南澳海胆粽制作技艺于2018年10月成功申报区级“非遗”保护名录,2021年4月又成功申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

南澳海胆粽的产生、形成和传承,其历史可追溯至两百年前。每年农历二月开始一直到端午前,是南澳海胆的盛产时节,当地家家户户用南澳传统人工古法,从鲜活的海胆内把黄灿灿的部分挖取出来,将它同腌制过的五花肉以及萝卜丝、花生碎、瑶柱、虾米等配料与糯米一起,用南澳当地的特有的植物“芒叶”包裹,由于芒叶细长形状的原因,南澳包裹出的粽子都是细长条形的。南澳海胆粽口感即有海胆的鲜美,又有粽子的软糯、芒叶的清香,可做主食也可做饭后的茶点,是疍家饮食文化的代表。因而具有明显的民间手工技艺特征、民俗文化特征及地域特征。并且具有很高的养生及药用价值、历史和文化价值。

四、《东山渔歌》

于2016年10月份成功申报区级“非遗”保护名录,2021年4月又成功申报为市级“非遗”保护名录。

东山渔歌主要流行于广东省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办事处东山社区。由于背山面海的地理环境,该村村民长期处于半农半渔的状态,其中一半是纯粹的渔民,以打鱼为生。渔民喜歌唱,渔歌的内容丰富多彩,几乎涵盖了渔民生活的全部,除了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传统歌词外,还有相当多的即兴演唱。做什么唱什么,看见什么唱什么,即兴演唱,张口即来,世世代代这么传下来。东山渔歌在演唱形式上有独唱、合唱、对唱、领唱与齐唱,有问答,有斗歌,丰富多样;曲调简洁明快,优美流畅,易于传唱,积淀着东山渔民对社会与大自然的认识实践和生命体验,反映勤劳勇敢的族群性格与质朴的自然观念,是汕尾渔歌、惠东渔歌在南澳沿海渔区的延伸发展与必要补充,填补了深圳地区渔歌的空白,对于族群文化与情感认同、礼乐教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五、《东渔村天后祭》

2016年10月成功申报区级非遗保护项目,保护单位是南澳办事处东渔社区工作站。东渔村的天后古庙始建于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清光绪十年(1884年)重修。现存建筑脊檩上题有“光绪拾年岁次甲申孟冬月众信吉旦重修”字样。自天后古庙建成后,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东渔村全体渔民都要来此举行隆重拜祭仪式。

请神、祭拜、海上巡游,连唱五天七场大戏……东渔村天后祭是集多种传统文化形式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民间文化活动,从清中期以来,历两百余年而不衰。仪式完整,组织严密,十分规范。地域特征和参与人群特征非常鲜明。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民俗学价值。

六、传统项目《南澳赛龙舟》

端午节海上赛龙舟,当地称为“扒龙舟”,是渔家人喜爱的一项传统运动。约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由郭火胜等人牵头在端午节期间组织了香港、南澳两地渔民,以平时捕鱼用的木舢板进行海上龙舟赛,并从此成为民间传统端午习俗。

1998年首届南澳海上龙舟邀请赛于南澳月亮湾举行,并于此后每年的端午节期间定期举办,到目前为止共举办了十九届,参赛队伍范围由深圳市本地逐步扩大到香港、澳门及珠三角地区,成为大鹏新区乃至深圳市的水上活动品牌项目,同时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渔民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动。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南澳海上赛龙舟已与渔民婚嫁风俗、节日庆典等一同构成南澳渔民的文化生活,见证了粤港地区海洋文化百余年的发展与变迁,是深圳海洋文化的重要承载者。

来源 |晶报APP来源:晶报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