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一、为什么至诚能尽其性?
诚,我们前面也说过,就是我们要心中所思所想与我们的行为一致,行诚于心,知行合一。也就是专一、没有杂念、没有分别、没有妄想的境界。
我们也说过诚的修炼方法就是择善而固执之,所谓择善,就是要选用一个自己真正认知的观念,自己认为最值得坚守的人生观;所谓固执之,就是坚持践行,不能把善留在口头上,留在想法中,而是要在生活中,社会上,努力践行,坚持而固守。
只有这样的坚持的,才能完全发挥个人的天赋,个人的秉性,个人的性格特点,这就是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的意思。
二、为什么能尽人之性?
择善而固执之,能完全发挥我们个人的天赋,个人的秉性,那怎么通过我们的个性天赋,又能尽人之性?
当我们通过行动和实践,认知了自己天赋秉性后,我们就有了一面镜子,其他人的行为和秉性,就能通过我们镜子衡量得失,就能认知到所有的天性和禀赋,以及行为的得失。
人与人有差别,但是,这种差别只是多少上的差别,只是尺度上的差别,不会超越人性、情绪、欲望、智慧和行动能力。
所有人的天性与禀赋,都有相似性,我们无法把握,只是因为缺少了衡量标准,通过自我天赋个性的认知,我们就能认知所有人的天性与禀赋,这就是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三、为什么能尽物之性?
如果我们能够认知和理解所有人的天性与禀赋,那么我们就能认知到万事万物的天性与禀赋,这是什么原理呢?其实很简单。
我们都说谁谁是铁石心肠,意思是心肠硬得像铁和石头一样。形容心肠很硬,不为感情所动。这是我们常用的比喻,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就能通过此人的个性特点,能够知道铁与石的一个特性:硬。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道德经》就是通过认知自我,而认知天地万物大道。
四、为什么赞天地之化育?
赞天地之化育,就是能够通过认知天地万物特性而能参透背后的逻辑,这就是天地的变化和创造能力。
《道德经》原本叫《德道经》,先有德篇,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万物的关系,天地的关系,讨论人的得失,认知人性,而后才有对道的认知,才有道篇。
我们现在说人定胜天,也许有可能我们人能胜天,可是我们自己都没了解清楚,就忙着替天行道,这就是不是赞天地之化育,而是替天地之化育。
五、什么是与天地参?
能够认知到天地的变化和创造能力后,我们一定要有些贡献,这就是三才者,天地人。天地万物能够有变化、有创造能力,如果我们人也加入这种创造中,自然就有更多的变化和更大的创造能力。
人与天地参,有两个前提,第一,是人的境界,需要到达圣贤阶段,有能力与天地参,不能胡乱变化和创造;第二,是承认天地变化和创造的主导地位,不能以人主导天地变化,这就是不是参了,就是取而代之了。
这就是我们传统特有的修炼方式,向内求,修心之道。
向内求,求什么?求的就是认知自我,认知人性,从而实现超越人性,成为圣贤。
向内求,怎么求?路径就是:至诚,尽其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看懂天地之化育,最后是可以与天地参。
这就是一个真正平凡而诚恳的人,成就圣人境界的路径。这也是每个人最核心的修炼路径,适用于任何行业,任何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