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人对自己生存状态的一种愉悦、平和、满足的心理状态,属于精神的范畴故而幸福在自己的心里,不在他人的眼里,应该内求于己心,而不可外求于他人或世俗的评判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不同、性情不同、追求不同,对幸福的理解和认知自然也不同为此,陶渊辞官归隐田园、唐玄宗不爱江山爱美人、钱学森放弃美国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回到条件艰苦的祖国为国效力、稻盛和夫将巨额财产全部捐赠给员工后皈依佛门、献身革命的夏明翰在狱中写下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诗句,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幸福人生的4条忠告?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幸福人生的4条忠告(人生幸福之道)

幸福人生的4条忠告

幸福是人对自己生存状态的一种愉悦、平和、满足的心理状态,属于精神的范畴。故而幸福在自己的心里,不在他人的眼里,应该内求于己心,而不可外求于他人或世俗的评判。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不同、性情不同、追求不同,对幸福的理解和认知自然也不同。为此,陶渊辞官归隐田园、唐玄宗不爱江山爱美人、钱学森放弃美国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回到条件艰苦的祖国为国效力、稻盛和夫将巨额财产全部捐赠给员工后皈依佛门、献身革命的夏明翰在狱中写下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诗句。

幸福是人生永恒的追求。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什么是幸福的真谛?人何以才能幸福?这是几乎所有常人都思考过、圣贤哲人都想解开的人生密码。宗教作为人的精神信仰,是对人的终极关怀,自然以让人们远离痛苦、烦恼和迷茫,生活得更加快乐幸福为终极目标,所给出的答案无疑是最有份量的。中国的儒、释、道三家共同强调一个“静”。儒家日:“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主张经由静坐以“自省”,从而达到“致中和”的至善境界;佛教以“清净涅磐”作为众生最理想的归宿,教信徒通过打坐诵经入静来修成正果,脱离轮回之苦;道家主张“致虚极,守静笃。”教信徒通过打坐练功入静来修得“清静无为”。由此可见,幸福源于心灵的宁静,归于心灵的宁静。

人只有心灵宁静,才会明心见性,能够倾听到自己心灵的声音,找到内心深处最真的向往,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同时对自己的心性和自身的优劣势会有一个客观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从而确立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和目标,为此而去努力的过程是积极主动的,内心是安宁的,能够做到心无旁鹜、乐此不疲,加之适合自己,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更容易取得一定的成就,而且成功后的满足感和喜悦感是发自内心的。而盲从的、随俗的、违心的、不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行动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压抑、焦躁以至于身心疲惫、力不从心,容易半途而废,即使侥幸取得成绩,也往往如释重负,不论别人如何评价,内心深处也不会产生真正的满足感和喜悦感。因此,听从心灵的召唤,依本性而为,自始至终内心都是真真切切的幸福感,而非因心灵的召唤而为,悖本性而为,自始至终内心都不会产生应有的幸福感。

老子日:“静为躁君”。佛家说:“静能生慧,慧能生智。”曾国藩日:“心静则体察精,克治亦省力。” 诸葛亮日:“宁静以致远。”人只有心灵宁静,才会远离浮躁和纷杂的妄念,摆脱情绪的困扰,具有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精神,以及冷静、理性、缜密的思虑能力和客观分析总结能力,才会有更好的悟性,才能时常自省自新。如此,一则对自身的优势、劣势和身边的人和世界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二则其学识、技能和人生修为将不断得以提升;三则凡事见微知著,分析深入透彻,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四则看问题能超然于物外,眼光深远;五则为人处事考虑比较周全、谋划周密、方法得当。故而心灵宁静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必然走得更稳、更远,更容易达成目标,取得大成就,获得更多更大的满足感、喜悦感、成就感,从而收获更大的幸福感。古今中外凡有大学问、大成就者,莫不缘于其心灵的宁静。释迦牟尼菩提树下静坐49天参悟创立了佛教;王阳明在龙场静心反省顿悟,创立了心学;毛主席在爱晚亭闭关三个月找到了救国之路,创建了新中国;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尓登湖畔静住两年写出了《瓦尓登湖》。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曾经的梦想或愿望变为现实之后,很快会变为一种常态的拥有而归于平淡,并且人还会产生无聊、空虚感。因此心想事成之后的幸福感是短暂的;万事难以圆满,即使心想事成,也会有缺憾,也可能因心随境迁、出现了意外的情况等原因,发现其实这并非是自己想要的结果,故而心想事成也未必能得到应有的幸福感;人生无常,得而复失、乐极生悲也是常有之事,这时心想事成反倒成了痛苦之源;人的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人生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艰难挫折和一时的失误是在所难免的,终究难以达成心愿也是客观存在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得此失彼是情理之中的事;“人比人,气死人。”人总有不如意之处;人都会面临外在客观事物的影响、面对世俗观念和他人的评价。唯有心灵宁静,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安然面对人生的诸多成败得失、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泰然面对人生的重大变故,从容体味人生百味,淡然面对外在的喧嚣与浮华,不会在梦想实现后得意忘形或内心空虚、失意后自暴自弃或怨天尤人,更不会发生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屈原绝望悲愤投江自杀等这种极端的人生悲剧,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达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空中云卷云疏。”这种超然的幸福境界。

美国有一本畅销书叫《病由心生》,认为人有80%的病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只有20%是因细菌感染等外在因素造成的。中医圣典《黄帝内经》日:“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人的每一个心情都会直接影响身体状态,久而久之就会通过身体和器官表现出来,形成疾病。心灵宁静,内心始终保持平和,可以使人身心更加健康,更加长寿。那些鸿儒、大德高僧、得道之人大都比较长寿,心灵宁静是最重要的原因。健康长寿的人生无疑是幸福的。

心灵宁静,才能看到蓝天白云之美,满天繁星闪烁之美,感受到大山的厚重之美、泉水的灵动之美,听到风的韵律,闻到空气的味道,体会到雨的情怀,看到雪花的飘逸,闻到泥土的气息,感知花的香艳与美丽,发现蜜蜂的可爱与勤劳,感受到春天萌动的新绿所蕴含的生机,夏天烈日下绿树的勃发,秋天落叶的寂寥和果实的沉重,冬日青松的坚强,看到婴儿可爱的笑魇、注意到情侣甜蜜的眼神,感受老夫妻相互搀扶的幸福……,时时发现和感知到这些难以言喻的世界之美,无疑会让人时常处于愉悦幸福中。

心灵宁静,回归自我本来状态,与心灵同行,内心澄明辽阔、祥和清净、怡然自得,这种发自内心的、难以言喻的、美妙的愉悦感是不假于外物的持久幸福。故而古人云:“凡心静则神悦,神悦则百福生。”

心灵的宁静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修行。学习经典、与高人交流、生活中历练与感悟、时时自省、通过默然静坐、诵经打坐或练功打坐入静、修习书法、绘画、音乐等都是让心灵归于宁静的修行。最重要的是树立精神信仰。如此,让心灵的宁静成为人生的一种修为。有了这种修为,人生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因此幸福是修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