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后期河蟹损伤一直是影响产量和回捕率非常关键因素,为什么有些池塘高温期不死蟹,温度一降就开始大量死亡?有些池塘死亡非常大,甚至每天10-20个/亩,是什么原因,病毒、细菌、还是缺氧中毒?本文根据跑塘实践经验总结一下河蟹池塘后期死亡原因供大家参考。

一般河蟹后期死亡同5-7月份河蟹发生的“水瘪子”病有所不同,水瘪子病主要症状为:病蟹不会翻身、不吃料,有的病蟹不硬壳,打开头胸甲观察,肝胰腺白化、糜烂,取肝胰腺做病理检查能看到大量微孢子虫、腺管萎缩等症状。而养殖后期(8月下旬)河蟹出现的伤亡基本上没有上述症状,具体表现为病蟹有的肠道有食线、把病蟹头胸甲朝下放观察:病蟹不会翻身、“环爪”,步足不时有抖动症状,打开头胸甲肉眼观察肝胰腺无异常、鳃也没有病变;剪开步足肌肉出现萎缩。取病料送公司研究所做PCR检测,检测出螺原体的概率非常高。结合发病症状和螺原体检测结果判断养殖后期河蟹死亡现象多数是螺原体导致的慢性“抓脚病”(抖抖病)。螺原体病仍然是目前河蟹养殖后期的重要疾病,不要因为前期“水瘪子”病而忽视了螺原体病,今年很多地区养殖后期“水瘪子”病也明显减少。“抓脚病”发病规律具有以下特点:

河蟹养殖一般都会出现什么状况(养殖后期河蟹损伤原因及应对措施)(1)

一旦出现这种“抓脚病”,建议养殖朋友们不要盲目去治疗,因为该病具有发病时间长、死亡大、使用消毒剂、内服抗菌药效果不明显等特点,所以应该根据自己池塘河蟹发病情况及发病阶段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1、多增氧,增氧能够提高水体氧化还原电位,抑制厌氧型病原微生物繁殖。建议风泵增氧亩功率不能小于0.2kW,发病阶段夜间增氧时间不能少于10个小时;

2、重视改善底质,首先选择正确的改底药物非常关键,河蟹在发病阶段,切忌使用刺激性大的改底药物,否则加重河蟹损伤。应选择不耗氧、刺激性小的改底药物如“底居安”,慎用强氧化剂改底;其次发病期间要增加改底频次,建议3-5天改底一次,目的是降解池底残饵粪便等耗氧物质,同时改底能够降解底泥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

3、常解毒、稳水,发病的河蟹就怕应激、水体不稳定及水体中毒素作用。建议7-10天使用“碧水安”解除水体中有害物质如氨氮、硫化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同时能够稳定水质,避免病蟹由于天气变化、外源刺激等应激过大;

4、适当“消毒”,螺原体是一种特殊的细菌,一味消毒效果不明显,但是为了避免病蟹继发感染其它细菌病加重死亡,在河蟹发病期间使用刺激性较小的生态消毒剂“优肽”来控制池塘中有害菌减少病蟹伤亡。

以上是养殖后期河蟹“抓脚病”综合防治措施,其实蟹病难治愈,根本原因是没能抓住治疗最佳时机,一般病蟹治疗最佳时期是潜伏期,但这一时期河蟹没有任何异常,不能够引起重视,到引起重视时河蟹发病已经进入病程的发展期甚至高峰期。这个阶段在治疗上效果已经不明显,因此河蟹病害重在防而不在于治。关于防“抓脚病“给出以下建议:

1、抓好苗种质量,建议购买外地苗时重视育苗老板养殖水平,推荐培苗技术较好的自育苗;

2、5-8月份也是该病的易发期,这一时期注意池塘环境稳定,少用刺激性大的药物,定期消毒防病。建议10-15天使用一次“永乐碘”或“优肽”控制病原数量,易发病池塘可以连续使用2-3次;

3、增强河蟹抗病力,河蟹体质好坏决定了其抗病能力,建议长期内服“LY-生命素”,解肝毒、调节河蟹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4、连续3年以上的养殖池塘,一到养殖后期出现抓脚病并且有大量伤亡的池塘建议次年更换主养品种,建议主养青虾,少放或最好不放河蟹,隔年再主养河蟹会有好转。

大多情况下,

增氧机意外停止工作

会给水产行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智能渔机控制器配有电流检测功能,

全天24小时监测渔机运行状态,

当增氧机、投饵机等发生故障、

或是意外停电时,

系统会自动电话报警,

通知用户及时解决,

避免因意外情况,造成巨大损失。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即可进入淘宝店,加入购物车,双十一还有更多优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