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是乐府旧题,曹操此处,只是借用了古题来写事而已,内容和“步出夏门行”的题意无关。曹操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当为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征讨乌桓胜利后回师的途中。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正当各路军阀在中原混战的时候,居住在辽西地区的乌桓逐渐强盛了起来,他们总是南下略地,成为了河北地区的严重边患。

曹操临死前写的诗(曹操北征胜利后东临大海)(1)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曹操打败袁绍之后,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逃到了乌桓地区,成为曹操北方的大患,而当时,曹操南面还有刘表、刘备等人,一时间,曹操处在了南北夹击的被动局面,为了摆脱这个局面,曹操采纳了谋士郭嘉的意见,在建安十二年夏天亲率大军北征乌桓,结果一战告捷,九月便班师回朝,在经过碣石等地方时,写下了非常著名的一组诗,这首《观沧海》便是其中之一。

关于碣石的确切位置,至今争议不绝,一说在河北昌黎北的碣石山,一说在河北乐亭县境内,但我们此处分析诗文内容,不必过分纠结于具体地点,只要知道,这首诗是曹操登临一片傍海的石山而写下的就可以了。

曹操临死前写的诗(曹操北征胜利后东临大海)(2)

此诗通过描写河朔地区的海边景象,表现了曹操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是曹操最著名的诗作之一。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远眺大海,将苍茫的景色尽收眼底,居高临海,视野极其开阔。这是总写,以下若干句的内容,都是从这两句中而来的。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诗人初望大海所看到的景象,水面浩渺、辽阔苍茫,远处突兀而出的山岛,更是异常显眼,这种壮阔而又非凡的画面,只有见过大海的人才能真切地感受到。

曹操临死前写的诗(曹操北征胜利后东临大海)(3)

之后,曹操进行了更加深入和细致的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虽然九月份已经是秋风萧瑟、百草凋零的时节,但是远处岛上的草木却依然繁密茂盛,显出一片生机,而海面上也洪波汹涌,让人心胸为之一爽。或许是诗人得胜而归的喜悦让他丝毫没有悲秋的情绪,读来反而觉得苍茫雄浑,气势十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更是发挥了诗人的无穷想象,将大海与辽阔无垠的宇宙联系在了一起,仿佛在这开阔无边的大海面前,日月星辰都变得渺小了。虽然这四句纯是写景,但是却透露着一股霸气,没有远大的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没有绝对的自信,是决不能写出这样开阔壮丽的诗句的,可见,曹操绝不是演义中所塑造的那种奸雄形象。

曹操临死前写的诗(曹操北征胜利后东临大海)(4)

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乐府旧题的套话,就不多言了。

总体来看,曹操这首诗,通篇纯写景物,这在曹操之前,是非常少见的。但是,虽然纯是写景,却将作者胸中的无限豪气吞吐而出,写得雄浑壮阔,这自然是作者的气度、品格等具体表现,所以曹操这首诗,自然能够传唱千古而不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