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个故事。

曹魏正始十年(249年)正月,权臣曹爽“保护”曹魏皇帝曹芳前往洛阳城外高平陵给魏明帝曹叡扫墓。在家装病一年多的司马懿发动军事政变,占领洛阳。但是,这个时候,皇帝依旧在曹爽手中;而且,曹爽手握兵权,可以调动其他军事力量围攻洛阳,消灭司马氏势力。

影帝司马懿开始了更精彩的表演。他要求在城内的老臣——尤其是跟曹爽他爹曹真颇有故交的老臣——接二连三地给在城外的曹爽写信,说司马叔叔只是看不惯他太骄奢,曹爽只要交出兵权,可以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啥事都没有。曹爽有点犹豫,司马懿又派一批老干部出城做工作,说司马大叔真的不想伤害你,我们都是你爹的老部下,看着你长大的,会骗你吗?

可以随便发誓吗(发誓有用吗)(1)

接着,司马懿的表演到了高潮。他带着一群大臣来到洛阳城南洛水边,指着洛水发誓。具体句子不可考,大致是我司马懿绝对保证曹爽一家性命,否则俺司马懿天打雷劈,全家不得好死,云云。声泪俱下,表情丰富,十分感人。旁观大臣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然后,他们成群结队地跑到曹爽营中,非常生动地描绘了司马懿发誓的情形。

曹爽心中最后一道防线崩溃了。他回到洛阳,交出了兵权。然后不久,司马懿及其党羽举起屠刀:当年三月,曹爽、曹羲、曹训、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以及桓范等人都被逮捕入狱,被扣上大逆不道的罪名,灭三族。此次屠杀中,大约有5000人被处死。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高平陵之变”。

可以随便发誓吗(发誓有用吗)(2)

虽然曹爽崩溃的原因很多,但是司马懿对着洛水“发誓”表演的因素不可忽视。因为,在没有契约的时代,中国古人是比较敬畏神灵的,欺瞒神灵,就是自己找死。这种人,人人可诛之。然而,估计司马懿是一个“无神论者”;或者,在全家性命攸关的时刻,欺瞒一下神灵也只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了。总之,他使出的“洛水起誓”表演,击中了曹爽的软肋,起到了神奇的作用。

所以,曹爽投降,在某方面来说,是太相信“誓言”了。当然,那些前来游说的“老臣”也“居功至伟”。

这说明,很多时候,“发誓”并没有用。“发誓”属于道德范畴,也属于“迷信”范畴。所以,“誓言”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一个人所发的“誓言”是否有效,完全取决于TA的道德,公序良俗对其没有多大约束力。一个人跟你产生经济关系,拒绝签署法律文件却指天“发誓”,基本不可信。所以,在法治社会,在文明时代,契约代替了“誓言”,法律文书代替了“劝说书信”。

可以随便发誓吗(发誓有用吗)(3)

可以说,契约精神是最宝贵的精神,法律条文是最有力量的“武器”。封建时代,是不存在契约精神的,谁拳头硬谁就是“法律”。在公民社会,人际关系基于契约和法律,发誓赌咒基本就是小丑的表演了。

同样,国家郑虎也要有契约精神。契约精神是信心的源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具备契约精神,人家就对这个国家中国地区有信心。信心比黄金贵,而信心的外在表现就是契约精神。很多地方“招商引资”工作开展起来举步维艰,就是郑虎搞曾经“关门打狗”,没有契约精神,人家不来了。不但外面的不来,“里面”的也想“跑路”。具体是谁,我也不多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