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是中唐诗人刘禹锡的散文名篇,被收入《古文观止》中,成为后代文人"安贫乐道"的座右铭。在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后,更是变得家喻户晓。
《陋室铭》的由来刘禹锡为什么会创作这么一篇简短凝练的散文呢?原来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
我们先从刘禹锡这个人说起。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少年有才名,为王叔文所赏识,后来参与了王叔文等人领导的"永贞革新",与好友柳宗元一起作为中坚人物。
不过,一朝天子一朝臣。朝局变动,革新运动失败后,刘禹锡作为失势的一方,难逃被打压的命运。
刘禹锡被贬为和州(今安徽和县)通判,从京官成为一名地方官。按照唐朝的规定,通判可以在衙门内住一套三间三厦的房子,住房面积并不算小。
不过,刘禹锡这个人是个硬骨头,不喜欢向强权低头(参考《玄都观桃花诗》"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他不懂得巴结权贵,而和州知州又恰好是个势利小人。
见到刘禹锡并不奉承他,也不送礼表示一下,于是决定给他这个被贬之人一个下马威。这位知州大人让刘禹锡搬到城外南门面江而居。要知道,那个时候面江而居,可不像现在的江景房一般舒适,但刘禹锡并不埋怨,安然处之,还写了一副对联表明心迹:"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看到刘禹锡不服软,知州大人再生一计。让刘禹锡由南门搬到北门的德胜河边,住房面积大大缩水,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不过,刘禹锡不以为意,看到堤边绿柳成荫,风光旖旎,又即景生情,写了一副对联挂起来:"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和州在秦代时成为历阳)
刘禹锡的两幅对联摆明了身在江湖、心在朝廷的心态,并没有因贬谪而心灰意冷。知州大人此时更来气,于是让刘禹锡再次搬家,这次刘禹锡住到了一间只能放下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的小屋。
短短几个月,刘禹锡三次搬家,住房条件每况愈下。即便如此,刘禹锡仍是怡然自得,浑身散发着强烈的乐观主义精神。
相传,在这个陋室房门上,他又贴了一副对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接着,刘禹锡就在这里写出了传唱千古的佳作——《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写完之后,他还请人刻碑于门前,用以鞭策自己。看到身处如此逆境,仍然不改初衷的刘禹锡,知州也只好放弃了对他的打压。
后来,因为有名人效应加持,这所刘禹锡曾经住过的陋室,在宋代已经成为文人膜拜的文化圣地。宋代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记载:"和州陋室,唐刘禹锡所辟,有《陋室铭》柳公权书。"今天,这里更是当地的文化名胜了,许多人到来这里都会去慕名参观。
《陋室铭》的艺术特色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一般用来歌功颂德或鞭策自己。比如,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西周青铜器散氏盘,上面刻有铭文,《散氏盘铭》既是书法学习的重要材料,也是研究西周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史料。
散氏盘
刘禹锡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写自己的陋室不"陋",以表达对那种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美好精神的赞扬。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开头两句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引出了全篇的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宋朝大儒朱熹认为:"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刘禹锡先从神仙和龙的意象开篇,其实并不是随意的。
神仙,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许多帝王将相、文人骚客都曾有过寻仙、求仙的经历。神仙不会在乎人世间的功名利禄,也不会纠缠于人世间的宦海沉浮,是一种具有更高境界的人格象征。
而龙自古也是中国文化中的精神象征,《易经·乾卦》中有:"潜龙勿用""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的内容。刘禹锡此处颇有一点"潜龙勿用"的意思,不断进德修业,砥砺自身。
接着,是对陋室的实景再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突出了陋室的清幽之美。青苔这种苔藓类植物,喜爱生长在潮湿的环境中,也侧面表露出陋室的偏僻和人迹罕至。但在作者看来,这样的环境非常符合自身怡然自得的意趣。
然后,用朋友和爱好来凸显"情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说的是与作者结交之人都不是泛泛之辈,而是有着高尚情操的博学之士。大家聚在一起干什么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都是相当高雅的兴趣爱好,好友们可以相互切磋、相互慰藉。最终达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理想境界。
最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以诸葛亮、杨子云为心中楷模,希望像这些先贤一样,淡泊名利,坚守节操。以孔子"何陋之有?"的反问作结,表达出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赵孟頫《陋室铭》局部
《陋室铭》虽然只有短短81个字,却构思精妙,语言凝练,音韵和谐,意境高远,洋溢着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不愧是传唱千古的佳作。
#423头条知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