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上都说,Girls help girls的时代,已然来临。

“因为我淋过雨,也想努力为别人撑把伞。”

能在困境之中,得到别人的帮助,是一个人的福气。

但在“Girls help girls”里面,我认为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对你遭受的苦难,我感同身受。”

作为一部女性经典宅斗剧,《知否》里也有不少“女性帮助女性”的温情时刻。

比如盛老太太和她的妯娌,盛家的大老太太。

盛老太太帮助这位老嫂子的方式,就是强势阻止大老太太离婚。

仅凭这一点,盛家大房一脉在复兴之后,把盛老太太当做毕生的恩人,孝顺有加。

盛家大房感恩到什么地步?

我敢说,要是盛纮不孝,盛家大房立马会把盛老太太接过去,当菩萨一样供起来。

知否盛老太太给几个孩子的嫁妆(盛老太太阻止她离婚)(1)

大老太太临终前叮嘱儿孙,一定要像孝顺自己一样照顾盛老太太,否则她在九泉之下死不瞑目。

盛老太太一度考虑把盛明兰嫁给大房的侄孙胡泰生。

对此盛明兰的堂姑盛纭开玩笑说:“凭婶母对我的恩情,只要不把我儿泰生拉去吃了,做什么我都愿意。”

那为什么盛老太太强势阻止大老太太离婚,反而赢得盛家大房如此感激涕零呢?

我们先来说说盛家唯一和离的女儿盛淑兰。

盛淑兰自带丰厚嫁妆,嫁给了奇葩秀才孙志高。

孙志高和他老娘反而瞧不起盛淑兰,当着盛家人的面,都敢打骂淑兰,就别提人后是如何苛待了。

在盛家大老太太的运作下,请来盛老太太坐镇,利用孙志高贪财的毛病,留下一半嫁妆,成功让盛淑兰和离。

盛淑兰得以脱身,不得不说她运气好。

知否盛老太太给几个孩子的嫁妆(盛老太太阻止她离婚)(2)

一是祖母给力,不愿袖手旁观。

二是盛淑兰还没有儿女,离婚难度直接降低。

三是孙志高贪财。

要是盛淑兰有个一儿半女,不愿放弃,那么盛淑兰大概率就是,留下孙家被折磨至死这一条路了。

盛淑兰的经历,就是她的亲祖母盛家大老太太,当初走过的路。

盛家大老太太却是为了儿女,不得不苦熬多年,死活不愿意离开夫家。

当初盛家大老太爷要休妻,是盛老太太站出来强势干预,以侯府千金的身份镇住这位大伯哥。

乍看,这是盛老太太阻止别人脱离苦海,那么为何盛家大老太太感激到如此地步?

不是什么家道复兴,也不是什么以离婚为耻,而是盛老太太此举,保全了盛家大房儿女的性命。

古代女子离婚,儿女的抚养权,99%是留在夫家。

像《梦华录》里的顾千帆那样,和离之后女方能带着孩子全身而退,并且把儿子过继给哥哥,属于1%的极少数。

要达到这种情况,条件非常苛刻。

起码男方家完全不计较,而且女方家世要远胜男方,娘家愿意代为出头。

显然,大老太太达不到这样的条件。

知否盛老太太给几个孩子的嫁妆(盛老太太阻止她离婚)(3)

当大老太太得知老公在宠妾的挑唆下,准备休妻的时候,她快要疯掉了。

她不怕自己被赶出家门。

她不怕自己将会受尽屈辱。

她害怕的是自己还活着的一儿一女落入丈夫和宠妾之手。

她的长女,得了一场小病,只要花点钱抓副药服下,就能活蹦乱跳,一如往昔。

结果,她丈夫死活不愿意给钱,大女儿就这样小病拖到不可治愈,离开了人世。

长女夭折,成了盛家大老太太一辈子的心头伤,临终前还怨恨不已,要去阎王爷告状,让阎王爷评评理。

那么道理就很简单。

如果大老太太被赶出了盛家,她倒算是脱离苦海。

要是机缘好点,再觅良缘的话,人生就是另外一番光景。

问题是她的一儿一女怎么办呢?

于是盛老太太出来帮大嫂子的忙。

她一边阻止大伯哥,不让他休妻,一边让她带着儿女躲到乡下。

就这样,盛家大老太太在外苦苦支撑,才躲过了母子分离的人间惨剧。

等到盛家大老爷败光了家产,困顿而死之后,盛家大老太太才敢从乡下回来。

知否盛老太太给几个孩子的嫁妆(盛老太太阻止她离婚)(4)

盛老太太又拿出钱来,资助盛家大老太太带着儿子盛维、女儿盛纭去做生意,慢慢复兴家业。

小说里盛老太太曾经说过,婆家这位老嫂子比自己更能熬,所以她到老年时,儿女满堂,儿孙孝顺。阖家热闹。

这其中的煎熬,道尽了当初婚姻制度对女性的不公。

盛家大老太太是舍不得她老公吗?

她对老公恨之入骨。

等到有能力之后,她千方百计找到当初老公的宠妾,把仇人丢到最残酷肮脏的窑子里,受尽折磨方才死去。

即使到临死前的最后一刻,她都在诉说对老公的愤恨。

身边的人,都理解她的痛楚,心有不忍。

很简单,同为女人,人人都明白她为何要忍,为何不离开盛家这个伤心地!

因为在当时的制度下,她带不走自己的一双儿女。

一旦她独自离开,她的一儿一女,跟在亲爹身边,只有死路一条。

当盛老太太不让她被休,就相当于保全了她一双儿女的抚养权,这样母子三人才有活命的希望。

盛家大房把盛老太太当做最大的恩人,不仅仅是家族利益结合和捆绑那么简单,背后是有真实的情意在打底。

那就是一个女人对另外一个母亲的成全和帮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