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重要的著作。荀子成就人文同类之道,包括:天与人的关系、性善与性恶的关系、心与道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圣王之道、为学之道、政制之道、富国之道、君臣之道、强国之道、礼乐之道。

荀子正名全文及翻译(荀子原文译文八)(1)

富国篇 第十

【原文】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故天子袾裷①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②冕,士皮弁③服。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量地而立国,计利而畜民,度人力而授事,使民必胜事,事必出利,利足以生民,皆使衣食百用出入相掩,必时臧余,谓之称数。故自天子通于庶人,事无大小多少,由是推之。故曰:“朝无幸位,民无幸生。”此之谓也。

【注释】

① 袾:通“朱”,红色。裷:通“衮”,画有卷曲龙形图的衣服。

② 裨:地位卑下的衣服。

③ 皮弁:白色鹿皮做的帽。

【翻译】

礼是有贵贱等级的,长幼有差别的,贫富和权力轻重都有适宜的规定。所以天子穿红色龙形图案衣帽,诸侯穿黑色龙形图案衣帽,大夫穿卑下的衣帽,士穿白色的衣帽。德行一定要和地位相称,地位一定要和俸禄相称,俸禄一定要和使用相称,由士开始,士以上地位的人一定要用礼乐来节制,百姓平民就一定要用法制法度来节制。量度土地而确立国土,计算利益而养活人民,量度人的能力而授予事务,役使人民一定要给予能胜任的事务,事务一定要生出利益,利益足以养活人民,都要令人民的日用衣食、支出和收入保持平衡,一定时常收藏起有余的,这就叫作和法度相称。所以由天子贯通到平民,事务无论大小或多少,都是由此类推。所以说:“朝廷没有靠幸运的官位,人民没有靠幸运的生活。”就是这个意思。

【解读】

荀子认为君主要做的是量度土地,计算利益,量度人的能力,这是增加利益,节约使用,令人民富裕的方法。君主做的事,是为了人民,而不是国家的名声或地位等。

【原文】

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故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而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也。故美之者,是美天下之本也;安之者,是安天下之本也;贵之者,是贵天下之本也。古者先王分割而等异之也,故使或美,或恶,或厚,或薄,或佚或乐,或劬或劳,非特以为淫泰①夸丽之声,将以明仁之文,通仁之顺也。故为之雕琢、刻镂、黼黻文章②,使足以辨贵贱而已,不求其观;为之钟鼓、管磬、琴瑟、竽笙,使足以辨吉凶③、合欢、定和而已,不求其余;为之宫室、台榭,使足以避燥湿、养德、辨轻重而已,不求其外。《诗》曰:“雕琢其章,金玉其相,亹亹④我王,纲纪四方。”此之谓也。

【注释】

① 淫:过分。泰:奢侈。

② 黼黻(fǔ fú)文章:古代礼服上的花纹。

③ 吉凶:吉事和凶事。如婚礼和丧礼。

④ 亹(wěi)亹:勤恳的样子。

【翻译】

人的生活不能没有群体,群体没有名分就会相争,相争就会混乱,混乱国家就穷困。所以没有名分,是人的大灾害。有名分,是天下的根本利益。君主是管理名分的枢纽。所以赞美君主,是赞美天下的根本。安于君主,是安于天下的根本。尊崇君主,是尊崇天下的根本。古代圣王用名分来分别,用等级表示不同,有些人要受赞美,有些人要受厌恶,有些人要受厚待,有些人要待遇微薄,有些人安逸,有些人快乐,有些人劳苦,并非特别用来作为奢侈过分华丽的名声,而是用来显明仁德的文制,贯通仁德的顺序。所以为各人雕刻器具,绘画花纹。令人可以由器具来辨别贵贱而已,而不是追求外观。造钟鼓、管磬、琴瑟、竽笙,令人可以由音乐来辨别吉凶、一起欢庆、成就和谐气氛而已,不是追求其他目的。建造宫室、台榭,令人可以避开干燥潮湿,修养德行,辨别尊卑轻重而已,不是追求外表。《诗经》说:“雕琢花纹,有金玉的外貌,勤恳的我国君主,治理四方。”就是这个意思。

【解读】

人是群居的,但群居一定要有名分,又一定要有君主来管理名分。所以贵贱不能没有差等。人的宫室、衣服、礼乐,都不能没有差等,用来分辨贵贱,令君主可以治理万物万民。而百姓要靠君主的智慧来治理,所以百姓会赞美君主的仁厚和德行,百姓愿意为仁德的君主劳苦,甚至出生入死救助他,又会绘画很多花纹来装饰。这是说人的生活应有贵贱等级,但这是百姓愿意的,并不是君主强加上去的。

【原文】

若夫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重财物而制之,合天下而君之,非特以为淫泰也,固以为主天下,治万变,材万物,养万民,兼制天下者,为莫若仁人善也夫。故其知虑足以治之,其仁厚足以安之,其德音足以化之,得之则治,失之则乱。百姓诚赖其知也,故相率而为之劳苦以务佚之,以养其知也;诚美厚也,故为之出死断①亡以覆②救之,以养其厚也;诚美其德也,故为之雕琢、刻镂、黼黻、文章以藩饰之,以养其德也。故仁人在上,百姓贵之如帝,亲之如父母,为之出死断亡而愉者,无它故焉,其所失焉诚美,其所得焉诚大,其所利焉诚多。《诗》曰:“我任我辇,我车我牛,我行既集,盖云归哉!”此之谓也。

【注释】

① 断:决断。

② 覆:捍卫。

【翻译】

君主注重颜色而穿衣,注重味道而吃食物,注重财物而控制金钱,为了统合天下而做君主,这并非因为过分奢侈,而是因为要治理天下,治理变化,管理万物,养育万民,同时治理天下万民,这就没有比仁德的人更好了。仁德的人智慧思虑足以治国,仁厚足以安定天下,德行的声望足以化育天下,得到仁德的人就能治理国家,失去就会混乱。百姓真是要靠他的智慧,所以一起为他劳苦而使他安逸,以培养他的智慧;百姓真的赞美他仁厚,所以会为他出生入死而救护他,以培养他的仁厚;百姓真的赞美他的德行,所以为他雕琢、雕刻、制作花纹用来装饰,以培养他的德行。所以仁德的人在上位,百姓尊崇他好像上帝,亲近他好像父亲母亲,为他出生入死而感到愉快,没有其他原因,就是因为他肯定的理想真是美的,他所得到的成就真是大的,他所获得的利益真是多的。《诗经》说:“我背起粮食,我拉车,我扶车,我牵牛,我的行为既已完成,都说要归去了。”就是这个意思。

【解读】

百姓实际的生活是有等级分别的,百姓也会歌颂在上位者,但这些表现都是自愿的,因为在上位者是贤能仁德的君子。所以在上位者不易为,德行要好、能力要强,责任重大,最重要的是一心为民。

荀子正名全文及翻译(荀子原文译文八)(2)

【原文】

墨子之言昭昭然为天下忧不足。夫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墨子之私忧过计也。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①,一岁而再获之。然后瓜桃枣李一本数以盆鼓②;然后荤菜③百疏以泽量;然后六畜禽兽一而剸④车;鼋、鼍、鱼、鳖、鳅、鳣以时别⑤,一而成群;然后飞鸟、凫、雁若烟海;然后昆虫万物生其间,可以相食养者,不可胜数也。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麻葛茧丝、鸟兽之羽毛齿革也,固有余,足以衣人矣。夫有余,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墨子之私忧过计也。

【注释】

① 盆:量器,一盆共十二斗八升。

② 鼓:量器,一鼓共十斗。③ 荤菜:有强烈气味的蔬菜。

④ 剸:通“专”。

⑤ 鼍(tuó):扬子鳄。鳣(zhān):指鲟鱼或鳇鱼一类的鱼。

【翻译】

墨子的言论很明显是为天下人担忧不足够。其实不足够并不是天下公共的祸患,只是墨子的私人忧虑过度而已。现在的土地生出五谷,人善于治理,每亩可以生产数盆,一年可以再收获多一次。而瓜桃枣李的果实每一棵都要用盆和鼓来数。荤菜和蔬菜多得以山泽量度。而六畜和禽兽一只就大得要用专门的车来载,鼋、鼍、鱼、鳖、鳅、鳣鱼按不同时期繁殖,一条可养成一群,飞鸟、凫、雁多如烟雾大海,还有昆虫万物在其中生长,可以互相饲养,多得不可胜数。天地生出万物,是有余的,足以让人食用,麻葛茧丝、鸟兽的羽毛牙齿皮革,也是有余的,足以给人衣着。事物是有余的,不足够并不是天下的公共祸患,只是墨子的私人忧虑过度而已。

【解读】

荀子认为天地万物,原本是有余的,足以养活人,但墨子担忧不足,只是私人的忧虑而已。人类的问题不在于不足。

【原文】

天下之公患,乱伤之也。胡不尝试相与求乱之者谁也?我以墨子之“非乐”也,则使天下乱;墨子之“节用”也,则使天下贫,非将堕之也,说不免焉。墨子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将蹙然衣粗食恶,忧戚而非乐。若是则瘠,瘠则不足欲;不足欲则赏不行。墨子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将少人徒,省官职,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若是则不为;不威则罚不行。赏不行,则贤者不可得而进也;罚不行,则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贤者不可得而进也,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则能不能不可得而官也。若是,则万物失宜,事变失应,上失天时,下失地利,中失人和,天下敖①然,若烧若焦,墨子虽为之衣褐②带索,啜菽③饮水,恶能足之乎?既以④伐其本,竭其原⑤,而焦天下矣。

【注释】

① 敖:通“熬”。

② 褐:粗衣。

③ 啜:吃。菽:粗劣的蔬菜。

④ 以:通“已”。

⑤ 原:通“源”。

【翻译】

天下公共的祸患,都是因为混乱的伤害。何不尝试一起寻求令天下混乱的人是谁呢?我以为墨子反对音乐的主张令天下混乱,墨子节用的主张令天下贫困。这样说并不是指责墨子很坏,而是认为他的主张不免会变成这样。墨子如果权力大而拥有天下,或如果权力小而只拥有一个国家,就会忧愁地穿粗衣,吃差劣食物,忧愁而反对音乐。如果是这样,生活就很贫瘠,贫瘠的生活就不足以让人追求,在不足以追求的生活中,奖赏是行不通的。墨子如果权力大而拥有天下,小则拥有一国,就会减少跟从的人,减省官职,崇尚功绩,愿意劳苦,和百姓一起做一样的事业,一起有功劳。如果是这样,他就没有威信,没有威信就不能实行刑罚。不能实行奖赏,贤能的人就不可得奖赏而获取官职,不能实行刑罚,不贤能的人就不可得刑罚而辞退。贤能的人不可得奖赏而进入,不贤能的人不可得刑罚而辞退,这样贤能和不贤能的人不可得到相应的官职。如果是这样,万物就会失去适宜的发展,事物变化会失去适当地响应,在上失去天时,在下失去地利,中间失去人和,天下好像被煎熬,好像被烧焦。墨子虽然为了天下而穿粗衣腰带,吃粗粮和饮水,但又怎能令天下富足呢?既然已砍伐了根本,枯竭了源头,天下当然是烧焦了。

【解读】

真正的祸患,其实是天下混乱。而正是因为墨子主张节用,上位者与百姓一样的劳苦,令上位者没有威信实行赏罚,不能任用贤能,辞退不贤能的人,所以处理万事万物失当,天下就会混乱。

荀子正名全文及翻译(荀子原文译文八)(3)

【原文】

故先王圣人为之不然:知夫为人主上者,不美不饰之不足以一民也,不富不厚之不足以管下也,不威不强之不足以禁暴胜悍也,故必将撞大钟,击鸣鼓,吹笙竽,弹琴瑟,以塞其耳;必将①錭琢刻镂,黼黻文章,以塞其目;必将刍豢②稻粱,五味③芬芳,以塞其口。然后众人徒,备官职,渐庆赏,严刑罚,以戒其心。使天下生民之属,皆知己之所愿欲之举在是于也,故其赏行;皆知己之所畏恐之举在是于也,故其罚威。赏行罚威,则贤者可得而进也,不肖者可得而退也,能不能可得而官也。若是则万物得宜,事变得应,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④如泉源,汸汸⑤如河海,暴暴如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臧之。夫天下何患乎不足也?故儒术诚行,则天下大⑥而富,使而功,撞钟击鼓而和。《诗》曰:“钟鼓喤喤,管磬玱玱,降福穰穰⑦,降福简简,威仪反反⑧。既醉既饱,福禄来反⑨。”此之谓也。

【注释】

①錭 :通“雕”。

② 刍豢:食用的牲畜。

③ 五味:甜、咸、酸、苦、辣。

④ 浑浑:通“滚滚”。

⑤ 汸汸:通“滂滂”。

⑥ 大:通“泰”,平安。

⑦ 穰穰:形容多。

⑧ 反反:慎重和谐,引申为整齐。

⑨ 反:通“返”。

【翻译】

所以先王圣人不是这样的。他们知道作为人民的君主,没有美丽外表和装饰不足以统一人民,没有财富和丰厚待遇不足以管理下层,没有威信和军队强大不足以禁止残暴和凶悍。所以一定要敲撞大钟,敲击大鼓,吹笙和竽,弹琴和瑟,用来填塞人的耳朵。一定要雕刻图案,绘画花纹,用来填塞人的眼睛。一定要有肉食稻米粮食,美味芳香,用来填塞人的口。然后增加跟随人员,完备各种官职,增加奖赏,严谨施刑罚来警戒人心。令天下人民都知道自己所希望追求的全部都在这里,所以奖赏能够实行。人民都知道自己所畏惧的全部在这里,所以刑罚才能够有威信。赏罚能够实行,贤能的人就得以加入,不贤能的人就可以辞退,贤能和不贤能的人可以得到相配的官职。这样,万物就得到适宜的发展,事物变化得到适当的响应,在上得到天时,在下得到地利,中间得到人和,财富滚滚来好像泉水源头,浩荡好像河海,高大好像山丘,不时焚烧了,也还是多得不能收藏。天下又怎怕不足够呢?所以儒家的方法真的实行,天下就太平而富有,使用人民都有功劳,撞钟击鼓而和谐。《诗经》说:“钟鼓声很响,管磬声很铿锵,上天降福很多,上天降福很广,威仪很整齐。人民又醉又饱,福禄自然会来。”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

观国之强弱贫富有征验:上不隆礼则兵弱,上不爱民则兵弱,已①诺不信则兵弱,庆赏不渐则兵弱,将率不能则兵弱。上好功则国贫,上好利则国贫,士大夫众则国贫,工商众则国贫,无制数度量②则国贫。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故田野县鄙③者,财之本也;垣窌④仓廪者,财之末也。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者,货之源也;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⑤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故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十年之后,年谷复熟,而陈积有余。是无它故焉,知本末源流之谓也。故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伐其本,竭其源,而并之其末,然主相不知恶也,则其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以国持之,而不足以容其身,夫是之谓至贫,是愚主之极也。将以求富而丧其国,将以取利而危其身,古有万国,今有十数焉,是无它故焉,其所以失之一也。君人者亦可以觉矣。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

【注释】

① 已:通“止”,禁止。

② 制:面积。数:数目。度:长度。量:容量。制数度量,即是法度的意思。

③ 鄙:五鄙为一县。泛指乡村。

④ 垣:矮墙。窌:通“窖”,引申为囤粮的地方。

⑤ 斟酌:酒筛得少叫斟,酒筛得多叫酌。引申为调节的意思。

【翻译】

看国家强弱贫富是有征兆的:上位的人不尊崇礼义,兵力就弱;上位的人不爱人民,兵力就弱;禁止和承诺都不守信,兵力就弱;奖赏不加重,兵力就弱;将帅率领无能,兵力就弱。上位的人爱好功绩,国家就贫穷;上位的人爱好利益,国家就贫穷;士大夫众多,国家就贫穷;工人商人众多,国家就贫穷;没有法度,国家就贫穷。下层人民贫穷,上位的人也贫穷,下层人民富有,上位的人也富有。所以田野乡村,是财富的根本,地窖谷仓,是财富的末节。百姓四时和顺,事业有次序,是财富的源头。等级赋税和国库,是财富的支流。所以英明君主一定严谨培养和顺的情况,节制支流,开发源头,按四时斟酌变化。财富涌来天下一定有余,上位的人不会担忧不足够。如果是这样,就上位和下层的人都富有,互相都多得没有办法收藏。这就是国家计划的极致了。所以帝禹时有十年水患,商汤时有七年旱灾,但天下都没有面带菜色的人。十年之后,每年的谷又再成熟,而旧积蓄还有余。没有其他原因,就是因为知道本末源流。所以田野荒废而国家仓库充实,百姓空虚而国库充满,这就叫作国家垮掉。砍伐了根本,源头枯竭,资源都并入了末流的国家仓库,但君主宰相仍不知道是恶的,这样,国家倾覆灭亡是会立即来到。用国家来维持他一人,但仍然不足以给他容身,这就叫作最贫困,是愚昧君主的极致。想要取得富贵而丧失了国家,想要取得利益而危害自身,古代有一万个国家这样,现在有十数个国家这样,没有其他原因,他们所以失去的原因是一样的。作为君主的人也应该觉悟了。其实面积一百里的小国家,也足够独立了。

【解读】

荀子认为墨子主张得非乐、节用,会令天下贫困。因为没有音乐的等级,就没有适当的赞美和装饰,上位者没有威信实行赏罚,辞退不贤,任用贤能,百姓的生产也没有功绩,天下就会混乱而贫困。荀子由富民而成就富国的观点很明显。荀子注重先养政和,开源节流,积极令上下都富有。所以墨子的主张只是消极地追求节用、非乐。荀子赞美财源滚滚,真正见到荀子注重人在天地之间,天生万物养活人民,而成就丰盛的生活。现代的中国资源丰富,但很多人民仍然贫困,是否有实践由富民而富国的政治思路?为何天生万物不足以养人?荀子的看法应有所提示。

荀子正名全文及翻译(荀子原文译文八)(4)

喜欢的话请转发、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