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苹果的文章,之前已经写过两篇。因为这种水果是自己的最爱,又爱得最久,所以其中承载的意义也最多。但回顾时才发现,写出来的那一大堆多是罗里吧嗦的回忆和随感,和“吃”几乎挂不上钩——这当吃货都不合格的呀!

好吧,那今天就专门开一篇文章,正儿八经地聊聊各种各样的苹果。

归兮归兮奈若何(苹果满堂兮美人)(1)

前两天的台历上画的苹果,看起来可好吃!

从小就在吃的苹果,大概就是国光、香蕉和红富士三种。三足鼎立,个性分明,谁都取代不了谁。比如国光,主打的就是脆,外加清晰明确的苹果香——就气味本身而言,简直可以当做“苹果”这个族群的嗅觉名片,或者说,模板。只是国光的酸度稍微有点高,果肉质地又过于紧密,吃起来的时候,总觉得口感不是那么畅快。

归兮归兮奈若何(苹果满堂兮美人)(2)

国光苹果(图片来源:网络)

香蕉苹果则完全可以看成国光的反义词。这个品种的特点是果肉粉、绵、有“沙瓤”的感觉,天津人对这种口感的描述是“面”,倒也形象。可惜我不喜欢那种沙沙啦啦的口感,加上香蕉苹果既缺香味,也缺汁水,没有任何能够吸引我的地方。不过有人就喜欢它特殊的香味,说是一种类似香蕉的清香。对此听得多了,倒也好奇。有机会可以重新买来尝尝。

归兮归兮奈若何(苹果满堂兮美人)(3)

黄香蕉苹果,不是梨(图片来源:网络)

压轴出场的往往是主角,也就是我在苹果中最爱的一种:富士。

富士苹果引种自日本。有趣的是,这个品种的父本和母本,分别就是前面的国光和香蕉。然而富士自身的特点,却又很难看成上述两者的简单叠加,可以说是1 1>2的效果。

富士最吸引我的特点,就是它的香脆。这种脆,和国光苹果紧密厚实的口感不同,是带着空气感的,可以描述为“酥脆”;却又因为汁水饱满,不会让人觉得口感空虚、缺乏后劲。在一口接一口的“咔嚓”声中,酸甜芬芳的苹果汁,会不断迸射到口腔中,像立体声环绕一样,带来全方位多角度的愉悦感。至少我觉得,要体会啃苹果的乐趣,首推富士这个品种。

富士的香气也值得一提。国光的“香型”是鲜明的,因为有明亮的酸度打底,拔高了香味的调性;但酸度过于明显,缺了圆融之美。香蕉苹果的“香型”则偏甜,不像水果,更像花。当然也挺好闻,却总像是隐在幕后一样,难以让人一见则喜。唯有富士,初闻是滴溜溜的酸,但同时也有清凌凌的甜在下面托着,还有一点花香的婉约,如同一支调配得宜的香水。

这香气的平衡性极好,既不激烈,也不幽深,就那样自顾自地快活着,于是咬上一口后,自己也便随着笑起来。

归兮归兮奈若何(苹果满堂兮美人)(4)

苹果面包布丁。烘烤后的苹果更好吃

近些年,商家越来越注意营销技巧,所以苹果的品种也推陈出新,但其实很多都是“老三样”的亲族。比如阿克苏,其实就是因为产地自然环境特殊,导致糖分在果核部位堆积的红富士。再比如秦冠,其实是用香蕉苹果杂交出来的。至于最近助农产品中常见的甘肃花牛,看看就知道和蛇果沾亲带故,但其实它们都是红元帅的后裔——“红元帅”听起来陌生,“黄元帅”家族的王牌产品,就是香蕉苹果呀。难怪它们都是面面的。

归兮归兮奈若何(苹果满堂兮美人)(5)

我说这一张,很有秋天的感觉(图片来源:网络)

另外,这里还想单独扒一扒几种网红苹果的皮。首先是“丑苹果”,目前市面上常见的产地是大凉山、昭通、泸沽湖等西南地区。但这个商品名并不是品种名,因为所谓的“丑”,是因为果实生长时不套袋,并非品种特点。要问品种,用来育成“丑苹果”的当地苹果品种,主要是嘎啦、红将军(早熟的富士亚种)、红富士三类。没什么神奇的。

和“丑苹果”情况类似的,是那些打着“野苹果”招牌的、产地同样是西南地区的苹果们——有时这个概念会和“丑苹果”连用,因为这些“野苹果”也不套袋,用来营造天生地养的“野味感”。

从植物学上讲,野苹果这个种类倒是存在的,但是它的果实完全没法吃,所以一般都用来做嫁接的砧木。所以商家把那些灰头土脸、个头又小的苹果称为“野苹果”,其实是在混淆概念。同样被刻意混淆了概念的,还有这两年炒得很火的“奶油富士”——什么用牛奶灌溉所以蛋白质含量高啊,什么带着奶油香啊,统统不存在的!不过是给富士一直套袋,令其不因阳光照射而上色而已。“奶油”不过是对果皮颜色的描述,结果到了营销文案里,竟然开出了这么多脑洞……

城会玩,给跪啦。

归兮归兮奈若何(苹果满堂兮美人)(6)

爱咋咋爱谁谁

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吃上苹果的?这个考据有点难度,因为翻翻资料,苹果的古称是一本烂账:有人说“柰”是苹果的古称。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有“枇杷橪柿,亭柰厚朴”的记录,晋郭义恭的《广志》中也有“西方多柰,家家收切曝干为脯,数十百斛为蓄积,谓之频婆粮”的记载——大概“频婆”和“柰”扯上关系,就是从后者的记录开始。

然而史料中的“频婆果”,又不一定是苹果,甚至不是柰。例如宋人李调元的《南海百咏抄》中收有《咏频婆果》诗一则:

“虞翻宅里起秋风,翠叶玲珑剪未工,错认如花枝上艳,不知荚子缀猩红。”

文字挺美,意境也好。但是,用“猩红”去描述苹果的颜色,好像有点夸张;而且苹果和“荚子”更是没半点关系。再考证一下,便知道这里的“频婆果”别名“凤眼果”,是一种常绿乔木的果实。其中“频婆”是梵语(bimba)的音译,原意为“身影”,佛家以喻相思。又因凤眼果的果实颜色红润鲜艳,故频婆果经常被用来形容唇色的姣美——想想《广志》成书的时代,佛教已经传入我国了,“频婆果”和“频婆粮”的撞车,或许只是个巧合吧。

归兮归兮奈若何(苹果满堂兮美人)(7)

艳丽姣美的频婆果(图片来源:网络)

柰,或者后人所说的“林檎”“花红”,这些都是本土苹果,以现存文献来看,它们的原始产地在西北地区如甘肃、新疆等地。而现在我们吃的“国产苹果”,其实已经是来自国外的引种:除了“三大件”之红富士,前面说的嘎啦苹果也是引种,娘家在新西兰。另外在几十年前,一种名叫“印度青”的引种苹果,也是父辈们回忆中的老味苹果。但不知为什么,现在见得少啦。

归兮归兮奈若何(苹果满堂兮美人)(8)

美艳的印度青,听说储存后非常、非常、非常甜(图片来源:网络)

说过了本土苹果、国产引种,再说说这两年常见的进口苹果吧。新西兰进口的姬娜、红玫瑰、天后、皇后等等,都是个头小巧,颜色鲜艳,值得用“美不胜收”去形容的苹果,特别是玫瑰,名字、外形、味道、香气,全部正中靶心,于是好感度高高的。类似的还有同样是新西兰的Posy,是今年年初才见到的新品种,价格很高。恰巧当时正处于低潮期,就不惜重金买来尝鲜,顺便哄自己开心。效果很好。

归兮归兮奈若何(苹果满堂兮美人)(9)

艳丽得几乎妖异的Posy

同样昂贵的还有新近流行起来的火箭苹果,无论个头还是样子,都让我想到小时买过的“海棠果”:小小的一枚,半黄半红,颜色与其说鲜艳,不如说娇嫩;味道也缺少鲜明的冲击,微甜,无酸;香味淡淡的偏果香,停留度却很低;口感则稍微有点粉,汁水也少。总之肯定不会复购。

近年来进口果品市场上,日本苹果也不少,大概来自青森的知名度最高。从这里走出的苹果有两种特别出名,一是个头堪称巨无霸的“世界一号”,每个都能达到500克以上,但味道和普通的富士没啥差别;二是黄皮肤、小雀斑的俏美人王林。都说这种苹果有馥郁的兰花香,我也买过一次,却被粗糙的果皮惊呆了。而且它的口感我也不喜欢,是和“香蕉系”一样越放越绵的那种,大概是沾亲带故吧!而且我并没尝到传说中的兰花香,也许是买得不对,或者品质不够好。

归兮归兮奈若何(苹果满堂兮美人)(10)

王林苹果。满脸可爱的小雀斑(图片来源:网络)

外来的苹果大致说完了,最后还想说说外来的苹果文化。

西方文化中,苹果是非常好的意象。这可能和希腊神话中关于“金苹果”的传说有关:赫拉、雅典娜、阿芙洛狄特三位女神,为了争夺写着“给最美丽的女神”的金苹果,分别对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许以不同的好处,结果引发了特洛伊战争——战争当然不是什么好事,但无论是作为女神奖品的金苹果,还是凡人奖品的海伦,显然是因为非常诱人,才惹来了这些麻烦。

《圣经》中也有苹果出现,但和葡萄(见《葡萄:我说这酸甜和爱情无关,你信不信 》)不同的是,它没有什么额外的宗教寓意,就只像蜂蜜(见《蜂蜜:别问了,就是为你辛苦为你甜 》)一样,被用来代指各种美好的事物。如《雅歌》中的“我的良人在男子中,如同苹果树在树林中,我欢欢喜喜坐在他的荫下,尝他果子的滋味,觉得甘美”,以及“求你们给我葡萄干增补我力,给我苹果畅快我心,因我思爱成病”。总之,都是纯粹质朴的欢喜。

英语中有the apple of one's eye这个习语,用apple比喻pupil(瞳仁),来表示“被某人珍爱着”的意思。实际上,该典故也是来自于《圣经》——“Keep me as the apple of the eye.”(求你们保护我,如保护眼中之瞳。)

归兮归兮奈若何(苹果满堂兮美人)(11)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个譬喻真的很好。因为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碰巧在听王菲的《Eyes on me》——自己多年前至爱的一首歌,后来却被忘掉了。在这首歌里,清媚的女声吟唱着一个故事的片段:当那个人的视线久久停留在她的身上,她因此知道他在爱,而等待着这一刻的她亦然。

世界很大,用来相遇的酒吧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角落。但他们眼中只有对方,忘掉了整个世界。

他们是彼此眼中的唯一。

2020年8月14日

【写在后面的话】

这篇文章的标题不容易想,最后援引了一下《楚辞》。是自己非常喜欢的一句。也算点题。因为本篇的BGM其实不是一首,是碰巧能呼应的两首。不过如果真的照着酬唱的方式写出来,就成撒……官……发糖了哈。

犯众怒的事儿咱不干!所以还是说点安全的。

就像《葡萄》那篇提到了偷葡萄被发现的窘事,和苹果也有过类似的“孽缘”:高一军训的最后一天,我们被带到一片苹果林里。教官说,这里的苹果可以随便摘,不过每人最多只能带走四个。

那时候的自己就有鬼心眼了,眼睛滴溜溜一转,在心里盘算着:只说最多“带走”四个,在肚子里装多少,没人管吧?

被这个念头鼓舞得非常开心,于是,其他人还三五一群地在那儿踮着脚尖摘苹果,我直接跑到林子深处,挑了棵枝干舒展的树,三下五除二就爬上去了。

苹果树本来就不高,枝节离得也近,要爬这种树,真的只是胆量的问题。爬到树上之后欢喜极了。摘下一个苹果,用衣服擦了擦,就开始咔嚓咔嚓地啃。正得意得摇头摆尾,忽然听到下面有人扬着声音问我:

“最上面的苹果够得到吗?要不要我帮你?”

惊慌失措地含着一嘴的苹果往下看……看到了一脸慈父式笑容的物理老师……正开心地朝我挥着手……

被!被抓包啦!OTZ

以前说过自己最喜欢苹果,这点始终没变。尽管在桃子、草莓、蓝莓、柚子上也会花不少钱,但苹果的意义始终不同。它是最长情的陪伴。

而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如今对这句话服气得五体投地。因为终于知道承诺这东西,说出虽然也未必很容易,但要做到,更是格外艰难。

有些东西是要用一辈子的长度去证明的。所以千般言语,不如简简单单的一个事实:这个人,在这里。

一抬头就能看到你,在离我只有一步远的地方——有时我觉得,爱情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

2020年9月17日

【写在后面的后面】

连续四篇音乐主题的文章发完了。上一次这样做,是在四月底连续写了三篇和糖果有关的文章,也因此有了“八音盒里的糖果”这个专栏。而这次的四篇是八月中旬,除了第一篇《蜂蜜》接续了上一个主题,接下来的三篇都是水果。果子狸。

甜甜的文字,无论写着还是读着都让人开心,所以这几篇的阅读量都挺不错,一点也不意外。只是糖多了也会腻的。

所以接下来又要有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回到日常餐饮的轨道上啦。家常菜、小吃、随处可见的食材……什么什么的。内容也从欢欢喜喜的小糖水,重新回到大多数时候一本正经,偶尔小伤感一下的怀旧路线上。嗯,也不知道你们更喜欢看哪种。

说实话,回答是什么并不重要——反正我写起东西来,一向很任性的。哈哈!

那么今天就先到这里。八音盒要盖上盖子了。只是糖果匣不要急着收起来喔:)

还是2020年9月17日X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