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真的是小人吗(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真实范雎)(1)

本文共2684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左右

昨天晚上我看了三生三世的大结局,其实吧~并不是喜欢,只是觉得生活太平淡,总要找点更平淡的事情去做。但是今天要讲的不是三生三世,是一个人——范雎(ju)。

提到范雎先插一句题外话,我昨天傻傻分不清【睢】和【雎】这两个字,怎么看都觉得两个字长得差不多。

好了,回归正题。司马迁在《史记》中如此评价范雎:“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这也是睚眦必报一词来源。看完这句话,很多人一定会觉得范雎必定异常小心眼,其实把范雎的缺点太过放大,我会觉得这对范雎本人来说太过不公平。

正如我昨天看到的《大秦帝国之崛起》中,范雎俨然被拍成了一个睚眦必报的小人。反而让人忽略了范雎对秦国的大作为。如果让我来评价范雎,我觉得,范雎更像是一个天平,天平的两端一个叫君子,一个叫小人。这也更像那个时代,众多说客都带有的特点。

从哪里说起来呢,就从范雎随须贾大夫入齐说起吧!提及须贾,许是因着范雎,很不讨喜~但是换个角度想,我会觉得须贾或许比常人更放大了范雎小人的一面,这也是当时众多说客不大受重视的原因之一。说客,毕竟是非黑白全靠着权谋之术。

范雎也正是靠着过人的权谋,在随须贾大夫入齐时,得到了齐君的赏识,齐君赐其酒肉美食,黄金十斤,并希冀范雎能够留在齐国,效力齐王。须贾也因此怀疑范雎定是出卖了魏国的情报给齐国,才会得此礼遇,遂猜忌在心。或许有人会认为须贾以小人之心度了范雎之度,范雎虽然拒绝了齐君,可这并没有让须贾安心。站在须贾的角度,我并不觉得这种猜忌是没有缘由的。

首先,我们从背景来看,战国那个年代,并不同于春秋,战国的战争更多的是以吞并为目的了,一个齐国君主如此赏识“我”手下的门客,难道不是存了吞并我魏国的心?再次,“我须贾”虽然没有什么能力,但也是靠着自己做到了中大夫的位置,虽无大能但必有小才,而范雎就这样居于我上,受到了齐君的赏识,就算是现代人,都会有嫉妒之心,古人又为何不可有呢?

但是,我也认为,范雎并不是没有能力去说服须贾相信他的。这里,我很喜欢《大秦帝国之崛起》中范雎的自我解释,他说:“须贾因齐国之事,已对我有所猜疑,我在他下面为他的门客,而他必不会再让我有所作为,必会阻我发展。”我想,或许也是自此,让范雎决定离开魏国,可是电视剧中有一点不对,须贾是因齐的事情而责难于范雎,故最终几乎将范雎折磨致死,而并非电视剧中所演,是范雎先去投靠了秦相穰侯,还为正在如厕的穰侯擦屁股,此事被须贾所知,故此才要处死范雎。

这里,电视剧如此拍摄,就好像是因为范雎背叛在先似的,未免把范雎的小人化太过放大了。范雎或许从齐国回来之后,和须贾当真有了嫌弃,但他还是一个君子,并未主动去交好任何国家,而是在被郑安平救了之后改名重生之后,才去了秦国。这其实是范雎君子的一面。

电视剧中,范雎随王稽入秦后,想尽办法靠近昭王,他以离间昭王和穰侯、武安侯、太后关系博得王上信任,提到太后,若我说芈八子,你一定熟悉,这时候的太后便是曾经红极一时的《芈月传》里的芈月。这其实与史实严重不符,在我看来,这又是编剧放大范雎小人的另一点,这样对范雎又未免太过不公平。但我还是认为,范雎获得昭王赏识的手段,的确有着其小人一面的思考。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范雎入秦之后,又做了什么呢。

范雎随王稽入秦后,并没有直接得到昭王召见,昭王速来不喜欢说客,所以范雎难以在最初得到召见也是情有可原的。范雎见得不到昭王召见,遂写了一封意味深长的信,信的内容我就不详细复述了,百度上一搜绝对比我的完整,大致就是自古贤明的君主必是伯乐,必会将有贤之士留在身边为他效力,你若留我,我必全心待你,并将我所有才能都交予你,助你实现秦国大业,反正见一见我对你也没什么不好,但是万一错过了我呢?

讲真,这封信你要给我看,我肯定不会有什么感觉,所以说,昭王真的不止是贤明之君。范雎也依靠这封信成功地引起了昭王的注意,话说,范雎入宫那天,故意选择内宫之道,而他明明知道却佯装不知,远远看见昭王,还高喊,我只知太后,不知秦王。你说他是为了以此来刺激秦王,其实不尽然,范雎毕竟是中国响当当的纵横家,纵横家最出名的就是权谋之术,他又怎会不知外戚专权早已是昭王心底的一个疙瘩。只不过电视剧中太过夸大范雎在这部分的表现了。然而,范雎引起秦王注意的手段,也的确不那么君子。

电视剧中,范雎和昭王的第一次交谈,是以除三贵展开的,这段是不对的。换个角度想,你对我来说是陌生人,外戚再如何专权,他们都是我的亲人,我凭什么信你一个权术之臣而远我的亲人?所以电视剧这里,未免把范雎描写地太过愚笨。

其实,范雎和昭王的第一次见面,谈的是“远交近攻”,范雎建议昭王近攻三晋远交齐、楚,正是这一外交策略为秦国后来的吞并六国奠定了基础。范雎也是在逐渐取得了昭王的信任后,才提出了废除三贵之策,虽是范雎提出的,但不得不承认,昭王心里早有打算,只不过缺那么一个推波助澜的人而已。

其实,从范雎给昭王的计谋来看,不得不说,非君子之计谋。在我看来远交近攻,无非就是先麻痹我的敌人,让他以为我们是朋友,然后等他最大意的时候,给他来一棒子,至于除三贵,骨肉亲情相互猜忌,更是一种悲哀。但是范雎也的确是秦国成就霸业的功臣之一,他也的确像他所说,忠心为主。

他推举了对他有恩的郑安平、举荐他的王稽,即便最后郑安平叛逃、王稽通敌,范雎也并未曾想除他们而后快,他无非是心里觉得不安罢了!他对待自己的恩人的宽容与仁慈,和最后因二举恩人,均遭背叛,最终辞官,颐养天年的一种态度,我却认为又是一种君子的表现。

在我看来,范雎虽然是有勇有谋的纵横家,但是范雎更符合我们最普通的人群,游走在君子与小人之间,电视剧里的范雎未免太过小人,我认为不能用小人或是君子一个词来判定范雎,睚眦必报,最终逼得魏齐自杀,嫉妒白起,挑拨白起和昭王不和,最终逼死了白起,很多人凭借这些说他是小人,可是细想来,你会不会原谅一个曾经几乎要杀了你的人?当你手握重权时,你真的会有足够的容人之量去允许别人和你平起平坐?今人尚且做不到,推己及人,怎么能要求一个曾死过一次的范雎做到呢?

反观范雎对待恩人的做法,郑安平救了范雎一命,王稽举荐过他,他便助此二人飞黄腾达,今人会做到如此地步吗?恐怕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在帮助他人时,都不会这么毫不犹豫的吧!哪怕一点小错,都巴不得远之吧!

今天写了这么多,实属昨天看《大秦帝国之崛起》中把范雎描述的那样不堪,而闲的无聊替他鸣一下不平而已。但我并没有批评电视剧不好,比起现在那些穿越、浓情蜜意的电视剧来说,这部剧很多历史都很符合史实,值得考究的,只不过还是要提醒大家,看这类电视剧的时候,不要认为历史就是如此~用句龙飞飞的话:历史很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