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过三次高考失利怎么办(三次高考失利南下打工)(1)

即使过去快30年,谭先生也能清楚地记得在当年7月那个放榜的下午,录取榜单上找不到自己的名字,这意味着,第三次高考也是无功而返。

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住在这里的人们大多以务农为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仅仅是能够读书,就算得上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那时候(小学)一个班能考上初中的才两个人,”谭先生回忆到。在读初中的时候,负责教英语的老师产期休假回家了,英语的学习只能靠学生自己学习,“没人教,那些英语音标都不会读,后来高考的时候英语才拿了一点分,做题只能靠蒙。”

曾经有过三次高考失利怎么办(三次高考失利南下打工)(2)

受访者供图

1992年高考,谭先生所在的班级一个人都没有上榜,而按照往年来说,整个学校应该有二十名左右学生上榜。“复读生高考就很有优势,那会能上榜的多是复读生,”谭先生回忆起1991年高考改革,湖南、海南、河南三“南”共用一套卷子,考试分类则由原来的文理分科改为医农、理工、文史、地矿四类分类,每类有四门课程,“我们一看情况这样,就决定接着再复读一年。”

当时涟源市部分民办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对复读生采取以分数差为收费标准的制度,考生分数与分数线每相差1分,就收取10元学费,“我那个时候差个10来分,所以学费收了100多块钱。”谭先生说起自己高中入学的时候,一个星期的生活费只有五块钱,还得包括洗漱费用,在空闲的时候,谭先生偶尔会去打工赚取零花钱使用。

1993年高考,高考考试科目由原来的医农、理工、文史、地矿四类改语数外三门加上两门其他科目。此外,复读生与应届生的分数线之间划开分差,“当年复读生比应届生要多个十几分”,第二次高考谭先生仍然与大学失之交臂。

继续复读,或是就此放弃?一方面,读完大学的哥哥回到老家工作,准备在市里购置一套房产,家里各方面正是需要用钱的时候;另一方面,尽管英语不好,但是物理化学很好,他不愿意就此放弃。“考不上就去挖煤吧,”谭先生回忆起当年父母对自己说的话,涟源市煤矿资源丰富,挖煤打工在当地十分常见。在这个时候,谭先生的高中物理教师劝说他继续高考,并希望他能主动去做父母的思想工作,“我之前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排名娄底市赛区第三,如果还是应届生身份的话估计可以直接保送,可惜当时已经是复读生了。高中物理老师觉得我物理化学得很好,不希望我就这么放弃。”谭先生告诉奥一新闻记者。

时间来到1994年7月,谭先生已经不很清楚最后一次高考的心情和成绩了,只是记得在28号放榜的日子,在粗略地扫过榜单之后,一个人头也不回地返回了家中。几天后,村上的人从镇上回来的时候告诉谭先生,有企业来到镇上招工,高考500分以上的可以免费参加招工考试,谭先生毫不犹豫地报名了。“8月5号考试,15号出成绩,20号体检,28号早上6点坐火车南下,29号凌晨2点到达广州。”回忆起当年,谭先生告诉记者,还有许多高考失利的同乡与自己一同南下打工。

结束了“高中生”的生涯后,谭先生再次以“学徒工”的身份在社会中学习、成长。职业资格证书、函授本科毕业证书、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证书、能源管理证书、9项专利证书、创新人才证书以及优秀共产党员证书等等,大大小小的证书见证了谭先生数十年的成绩,也见证了他“活到老,学到老”的践行。谭先生目前就职于广东省茂名市一家化工企业,主管企业内部生产事宜,年近50岁的谭先生告诉记者,明年他还将参加高级工程师考试。

曾经有过三次高考失利怎么办(三次高考失利南下打工)(3)

谭先生函授本科毕业证书 受访者供图

今年语文高考作文题出来后,谭先生笑着对全国甲卷的题目说道:“(现在)红楼梦我基本都能说全章回名录。”回想起自己的三次高考,谭先生仍然觉得有些遗憾:若是当初考上大学,或许能够更早十年达到如今事业上的成就。然而,在近30年后的今天,谭先生还是想对如今的高考生说,“高考不是学习的终点,也不存在一锤定音,将学习当成自己的习惯,才能够在变化万千的当下持续向前进步。”

文字:奥一新闻记者 姜丹 见习记者 谭涵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