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上海发布上,一则来自基层抗疫人员的留言,让许多人猝不及防地“破防”了。三天熬两个通宵、五天只睡十个小时、还要面对看不到自己是次密影像就不肯去隔离的居民……短短一则吐槽,实际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基层防疫人员,与病毒传播赛跑的画面。

实际上,

这样的基层防疫人员,

遍布上海的各个角落,

实际上,

他们已经这样跑了将近两年。

戴着呼吸机的居民要隔离,社区推出人性化举措

90后居委小伙带伤上场,居民送来了一锅茶叶蛋

市民为中风险地区驻守民警送水饺外卖

上海机场边检民警在抗疫一线迎来37岁生日,女儿发来短信

浦东机场出入境民警:最忙的时候,儿子只能从新闻里看到我

……

居家隔离次日,中学生收到社区送的生日蛋糕

回上海抗疫人员(凌晨3点收工到家)(1)

切断病毒传播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找到“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以及“外围涉及到的风险群体”(又称“高筛人员”),请他们配合疫情防控工作。按照上海相关规定,密接和次密接需要集中隔离14天,高筛人员需要先进行集中隔离或者居家隔离2天,再转为后续管理。所有人员送到集中隔离点之前都要接受核酸采样。

高冠戎是外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科长。她告诉记者,她所在的科室负责街道辖区内所有疫情相关人员的转运工作(包括密接、次密接、高筛人员)以及转运前核酸采样,对接本辖区内所有酒店和居民区人员14 7健康监测、居家隔离,对接40多个酒店负责人,累计管理3000 入境人员,处理各种疫情相关咨询电话。“基层工作人员就是24小时待命,随时出动。”

“转运过程中,我们遇到过17岁的孩子,60多岁的阿姨,30多岁已经有高血压的白领,还有辛苦来上海打工的人员。”在与转运人员联系沟通的过程中,高冠戎发现,有的居民欣然接受,有的居民表示相当理解。也有的一开始接受不了,后来逐渐转变了态度,同意配合。“感谢大家的共同支持,让我们的疫情防控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高冠戎说。

回上海抗疫人员(凌晨3点收工到家)(2)

“每一位转运对象,我们都会做好沟通安抚工作。”高冠戎记得,转运对象中,有一名外地来沪看病的人员,因为受到疫情牵连,要转运出去集中隔离。感觉到对方的担心后,高冠戎加了他的微信,进行后续的沟通和交流。“他一直有问题问我。我知道他在隔离点没有亲人,又担心自己的身体情况,心情比较郁闷,我也很理解他。所以,只要工作有间隙,我就会和他沟通,宽慰他一下,让他慢慢放下心来,配合防疫安排。”

遇到一下子接受不了的人,作为工作人员,还要更加耐心地与对方沟通。高冠戎提到,一个17岁的女中学生,出地铁后到过静安寺的久光百货,被判定为次密接,需要接受14天的集中隔离。她的母亲则是高筛人员,需要接受48小时隔离,没有问题的话再转为12天的社区观察。

“我去和母女俩沟通,一开始,那位妈妈接受不了,坚持说女儿只是路过。我让她们回忆,是否有在哪个店铺买过东西,用过电子支付,她们想起来了。我告诉她们,在那个特定的时段里,出现在那个空间的人都可能有风险。母女俩表示接受,愿意配合防疫进行隔离。”高冠戎说。

在到过久光百货的次密接中,还有一位妈妈接受了集中隔离,与她同住的儿子作为高筛人员,也要接受居家隔离,但男孩尚未成年,还在读中学,每天的吃饭问题让妈妈牵肠挂肚。为了解决母子俩的后顾之忧,高冠戎向外滩街道反映了情况,街道安排社区工作人员每天为男孩送餐。

得知居家隔离的第二天是男孩生日,当天,工作人员还专门为他送去了生日蛋糕,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

回上海抗疫人员(凌晨3点收工到家)(3)

■送给男孩的生日蛋糕

有人称赞说,一线的社区卫生工作者用自己的“小爱”,温暖着在疫情中受到影响的每一个人,“大家都在表扬上海做得好,都是你们的功劳和奉献!”

全力以赴!“居民们第一次遇到这样的疫情防控社区工作者也是第一次呀!”

回上海抗疫人员(凌晨3点收工到家)(4)

1月12日凌晨3点,作为上海某小区居委会书记莫思郊(化名)终于暂时结束前一天某幢楼的防疫工作,刚回到家中不久,电话再次响起,整个小区要实行排查管控。

莫思郊还没缓过神来就懵了,根本来不及思考的她一边往小区里赶,一边给居委会其他工作人员打电话,“没有一个人因为时间太晚、离家太远这样的理由而晚来,所有人都是立刻再次匆忙出发。”

凌晨4点,所有工作人员全部到位,灯火通明的居委会办公室里,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讨论天亮以后的工作流程。

2000多户居民们一睁眼就是吃喝拉撒,面对即将来到的焦虑和惶恐。莫思郊又担心又坚定,“因为这是我们的社区,也是我们的’战场’!”

凌晨5点多,天空依旧茫茫黑,莫思郊和同事们则在寒风中,分别守在不同区域的楼下守候,向这个小区最早出门上班的那批居民解释政策。

被劝回的居民有带着五味杂陈的情绪,“我们还有多久可以出去?”“被传染的概率有多少?”……

回上海抗疫人员(凌晨3点收工到家)(5)

6点多当朝阳照耀在这个小区的角落时,莫思郊和同事们则在穿梭在每一个楼栋里发告示、跟每一户居民解释情况。“防控情况讲了轻了,居民感觉无所谓;讲了重了,居民又感觉恐慌。”莫思郊的电话更是响得像热线电话,每一个被占线的电话,她都会记得一一回拨,虽然她的声音已经疲惫又嘶哑,“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居民理解最重要!”

小区排查管控的第一天,莫思郊和她的同事们根本不记得是怎么过的,三顿饭忙得一顿都没顾得上吃,因为精神高度紧张,根本没有饿的感觉,“我们小区有100多位老人需要送饭上门,因为工作人员人数紧张,让我感觉特别不好意思的是,有些饭送到的时候都凉了。”老人们除了吃饭、就是看病,莫思郊和同事们一刻都没有停,接着联络医院、老人子女等等。

经过24小时的手忙脚乱,这两天,莫思郊和同事们理顺了工作流程。工作虽然忙碌,但让她非常感动的是,不少居民都积极报名想要参加志愿者工作。

莫思郊的儿子今年高三,家里还有年迈的老人需要照顾,最近照顾家庭的责任只能交给先生了。“我们日常工作的社区里的每一个居民,也是我们的家人!当他们需要守护的时候,我们义不容辞。”当莫思郊全力在社区抗疫第一线,得到了家人的充分支持和理解。

社区干部们的一腔热诚,有时也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委屈。莫思郊说,“有不少居民感觉自己被冷落了,因为平常居委会干部都很热情地服务好每一位。但抗疫当下,居民诉求要分轻重缓急,有些事情只能争分夺秒快速告知,居民可能一下子就有了失落感。还有些居民吃惯了外卖、新鲜牛奶,长期不烧饭,让他们一下子进入居家自给自足模式,就有了难度。”

回上海抗疫人员(凌晨3点收工到家)(6)

疫情改变了居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社区工作者的生活。面对24小时不间断的高强度工作,他们只能在办公室里临时眯一会。莫思郊说,“其实大部分居民都能理解,我们共同守护家园。”

在上海还有零星楼栋需要闭环管理,居民区的书记有些晚上11点多接到电话,第一时间就匆忙赶回了办公室。即便是凌晨,年轻的居委干部们更是穿上防护服,挨家挨户上楼排摸200多户的情况。等到他们下楼时,明明是寒风冻人的天气,他们闷在防护服里,却连头发都全部湿了,冷风一吹不禁在打哆嗦。

抗疫一线的社区工作者有多苦?又有多难?面对不同居民的提问、诉求,他们可能要不断重复回答上百遍、甚至上千遍,甚至有些提心吊胆,生怕有些问题没回答好、哪些事情没落实好,他们期待的可能只是居民们的多一些理解:“要知道,居民们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疫情防控,社区工作者也是第一次呀!”

这对“大白”夫妻档,在不经意间同框了

回上海抗疫人员(凌晨3点收工到家)(7)

1月13日,上海市大连西路玉田新村88号发现新冠密接人员。玉三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和社区医护人员迅速配合,进行核酸检测工作。在这群辛劳的基层工作者之中,就包括王磊和郑敏霞夫妻俩。

今年已经是他们结婚的第15年。目前两人都在曲阳社区工作,王磊负责玉三居委会的卫生条线,最近一直在忙新冠疫苗接种工作。郑敏霞则是社区医院门诊部的护士长,今年是她在社区医院工作的第10年。去年,郑敏霞还参与过两次隔离点的防护工作。

1月14下午,第二次核酸检测。事先毫不知情的两人,携手完成了采样工作。现场的一名工作人员,或许是被这对相濡以沫的夫妻所感动,偷偷地在他们防护服上各画了一颗爱心。如今,这样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正在被更多人所看见。

回上海抗疫人员(凌晨3点收工到家)(8)

“面对新冠疫情,本就应该共同战斗”

1月13日一大早,玉三居委会里,王磊和另一位工作人员已早早到岗,开始他们一天繁忙的工作。这时,一阵急促的电话声突然响起:大连西路玉田新村88号发现新冠密接人员。在其他居委干部还没有上班的情况下,王磊和另一位工作人员迅速出动,第一时间赶往居民楼前守着大门。

9点开始,现场展开第一轮核酸检测。因为医护人员对楼内的情况可能不太了解,需要有一位居委干部全程陪同。谁去?这时,王磊的内心有一些小纠结。他看了一眼比他年纪大很多的同事,勇敢地第一个举起了手。

第一次穿防护服,王磊坦言,他的内心其实和每一位居民一样紧张。甚至,有一点恐惧。王磊的工作,主要是负责挨家挨户地敲门,配合医护人员登记人员的详细信息,同时确保每家的成员无一遗漏。就这样,核酸采样工作从上午9点一直持续到快中午。共走访了21户人家。其中年纪最大的居民80岁,年纪最小的才15岁。核酸采样过程中,居民都十分配合,有居民对他和医护人员一直说着感谢,还有居民在离开时叮嘱他们“外面降温了,注意保暖”,这些满满的暖意,瞬间让王磊内心的忐忑烟消云散。

回上海抗疫人员(凌晨3点收工到家)(9)

第二天早上六点多,王磊就早早出门去给居民送早餐。他的妻子郑敏霞则留在家中准备着早饭,家里两个上初一的小姑娘当天要期末考试。忙完孩子的事情后,妻子也出发前往社区医院工作。她的工作是根据当天的排班来安排的。

下午2点,大连西路玉田新村88号将要进行第二次核酸检测。正准备穿防护服的王磊,猛地一抬头,突然看见了妻子那熟悉的脸庞,他连忙问道,“今天是你来这边做核酸检测工作啊?”妻子点头回应。因为妻子一直奔走在抗疫的一线,对于妻子“扫楼”这件事并不奇怪,但王磊没想到的是命运居然把他们安排在一起。

虽然是第二次穿防护服了,但王磊的动作显得依然有点笨拙,一旁的妻子就手把手地教学,指导老公穿上“战衣”后,一起开始第二轮核酸采样工作。

这时,玉三居委会的一位工作人员,看到眼前这珍贵的“夫妻同框”的画面,悄悄地用红笔在他们防护服的后背,各自画了一颗红色的桃心,还帮他们各自写上“我是老公”“我是老婆”的“自我介绍”。然而,两位主角本人却并不知情,直到现场所有人的手机都对着他们疯狂拍照的时候,俩人彼此一看,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

回上海抗疫人员(凌晨3点收工到家)(10)

后来,有同事将这张照片发到了朋友圈,不少人评论道,在被他们“撒狗粮”的同时,纷纷感受到了上海寒冬里的浓浓暖意。但夫妻俩却表示,这次偶然的邂逅,其实就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这本就是我们的分内工作。面对新冠疫情,我们本就应该共同战斗!”

回上海抗疫人员(凌晨3点收工到家)(11)

“只要大家都平安了,我们做的事就值得了”

“外面的工作再苦再累,只要回家看到妻子的脸庞,我就觉得那些困难的事都不是事了。”

王磊表示,面对眼下繁重的疫情工作,他们夫妻俩之间会互相鼓励。

接下来,他们还会继续在各自的基层岗位上,与狡猾的奥密克戎病毒继续斗争。王磊将继续挨家挨户地宣传新冠疫苗的接种工作,郑敏霞不久后会以护士的身份第三次进入隔离点。他们相信,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定会迎来疫情结束的那天。

回上海抗疫人员(凌晨3点收工到家)(12)

这次穿防护服的经历,让王磊终生难忘,

“没有穿防护服之前,我就觉得基层的医护人员非常辛苦。这次,亲自穿上防护服和他们并肩作战,我才亲身体会到了它的勒。我只是偶尔承受这样的痛苦,但是我的妻子却要经常承受。”

看着一旁的妻子,王磊的眼中满是疼爱,他只希望工作强度大的妻子不要过于劳累。

穿上厚厚的防护服,他们是并肩作战的勇士。脱下战衣,他们则是相濡以沫的普通夫妻。家中还有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期盼着他们能够平安归来,“只要大家都平安了,我们做的事情就值得了!”夫妻俩共同表示道。

疫情之下的浪漫,

是汗水浇灌下的无与伦比的浪漫

转自|新闻晨报·周到APP 记者何雅君、荀澄敏、唐玮、陈泉、谢竲、石明明、牛强

来源: 新闻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