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自然山川的描绘上,中国山水画的产生,相较于西方风景画,早了将近一千年。古代先民们在定居的农耕文明中,将认知用图案的方式记录下来。随着这种认知的不断深入,形式美感被逐渐地发现并创造出来。在中国山水画中,关于构图的“三远”法,便是古人认知觉醒的重要体现。

山水画意境生成的基础:山水画如何营造出意境(1)

北宋 郭熙 《早春图》

“三远法”最早是在北宋画家郭熙的著名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中提出的,是中国山水画的特殊透视法。简单来说就是指三个构图的视觉角度,即以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的视点来描绘画中的景物,概括称之为“平远”“深远”和“高远。”

山水画意境生成的基础:山水画如何营造出意境(2)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局部

一、平远法

“平远法”是平视效果,相当于站在平地上往前看,自近山而望远山,反映的是一种俯视的境界,塑造的是“山随平视远”的那种艺术效果。

山水画意境生成的基础:山水画如何营造出意境(3)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局部

平远景色则要画出左右辽阔的空间,诸如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群山莽莽,溪流回转,这便是深远法的经典体现。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和倪赞的《紫芝山房图》便属于平远山水的类型。

山水画意境生成的基础:山水画如何营造出意境(4)

倪赞《紫芝山房图》

“平远”的视线多处于画面耳朵中间或者中部偏上的位置,即:“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二、深远法

“深远法”则是俯视效果,相当于站在山上往下看。取势场面宏大,视野广阔。

山水画意境生成的基础:山水画如何营造出意境(5)

王蒙《具区林屋图》

深远法多用来表现云横秦岭、气断巫峡之景,对于有经验的山水画家来说,深远是三远之中最难表达的。元代画家王蒙的《具区林屋图》便是深远法的经典之作,通过四面的环山,将幽深的溪谷层层透措,屋宇柿比送次,画出了难度极大的纵深美感。

山水画意境生成的基础:山水画如何营造出意境(6)

石涛 《溪桥野色》

古语有云:“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如同借给观者一双千里眼,能看到万水千山,丘陵沟壑亦浓缩在画面的尺寸之间。

三、高远法

“高远法”是仰视效果,相当于站在山下往上看。取势高大雄伟,震撼人心,有阳刚之气,反映的是一种仰视所见的巍峨宏伟的山势。

山水画意境生成的基础:山水画如何营造出意境(7)

范宽 《溪山行旅图》

高远法要画出山体高耸的形势,则可将下部虚隐起来,如要画山顶则可虚化山脚,正如郭熙所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反之,如欲画较远的平川,则可把上面虚起来,以造成平川万里之势,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明代沈周的《庐山高图》就是运用高远法的典型佳作。

山水画意境生成的基础:山水画如何营造出意境(8)

沈周《庐山高图》

古语有云:“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高远亦可以称为“虫视”,即是故意将自己置身低处,看什么都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视线往往处于画面的下端,以此法描绘崇山峻岭最为合适了。

山水画意境生成的基础:山水画如何营造出意境(9)

自宋代郭熈之始,元、明、清的文人士大夫所作的山水画,几乎都是把“远”作为一种山水画的自觉。他们作画强调“平远”与“淡远”。平与淡不仅是描绘自然之境,更是一种对人生内心境界的终极期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