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6 13:10

美景慰乡愁七绝 画意诗情解乡愁(1)

粉墙黛瓦、雕梁画栋、小桥流水,几乎成了江南小城富庶又清雅的标准描述。但在胡士诲老先生眼里,丰惠古县城,这座他生于斯长于斯整整20年的江南小城,光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用画的。

美景慰乡愁七绝 画意诗情解乡愁(2)

他画桥画水画街市,画寺画塔画戏台,也画轿子乌篷船,驴子自行车的新旧杂处,还画船夫浣衣女、引车卖浆者,钓鱼放风筝、手抱肩扛逗小孩的忙闲有序。在他的笔下,整座城充满生机与古韵。每幅画下,老先生又以文字稍加点化勾勒,更生诗情画意。于是有了《画出家乡一片情》一书的瓜熟蒂落。

14年“鼓动”和互动,从4幅画到一本书

《画出家乡一片情》的成书出版远非一蹴而就,而是横跨了14年。

据胡士诲老先生在前言中自述,当初因报上一幅古建旧照的启发,触动了数十年的故园之思,故乡丰惠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如电影镜头般一帧一帧地浮现,萦绕不去。丰惠南门荷花池头路2号文魁台门的老宅旧址更是深深印刻在其脑海。据了解,胡士诲于1951年离乡,去时刚满20岁。于是,凭着当年念上虞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时积累的一点绘画功底和兴趣,也试着拿笔边学边画,从简到繁,从祖宅景物到街市繁华,从手艺匠人到民俗风物,从人文景观到自然风貌,胡士诲的视野越画越宽,题材也越趋丰富。

2004年,经人推荐,胡士诲以“昔日丰惠城,俯仰皆是景”为题的4幅旧时风情画发表于《上虞日报》,很快得到了上虞乡贤研究会会长陈秋强的注意。他认为,上虞乡贤多以文字记录著述,用绘画的形式却不多见,所以一直鼓励他多画些。胡士诲自觉这也是游子本分,因而也更添了信心。

不仅如此,这4幅画也撩动了胡士诲诸兄妹的思乡之弦,旅居上海的大哥胡士谔更是写来了一封长达5000字的回信,满纸皆是丰惠的风土人情。此后,散居各地的兄弟也一度书信往来频繁,形成了共忆幼时趣事,故园往事的美好氛围。而为留下这些记忆,胡士诲又牵头集结编印家刊《忆故园风物》,前后持续达4年之久,累计刊发23期近20万字。《画出家乡一片情》一书中也以往来互动的形式,选录了部分文字,读来颇有现场感。

美景慰乡愁七绝 画意诗情解乡愁(3)

不过,胡士诲的小女儿胡瑾中告诉记者,父亲虽从70岁就开始退休在家,但自母亲被确诊为帕金森病症后,就承揽下了烧饭洗衣照顾母亲的重任,所以每天能坐在书桌前安心画画写写的时间非常有限,平均只有一两个小时。恰是这短短的一两小时,也是父亲最感慰藉的自由时光。现在父亲自己的身体也比较弱,不能久坐,亦不能劳累。陈秋强得知后,又多次“鼓动”老先生将生平画作和回忆文章结集出版,于人于己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期间,胡士诲共创作了87幅硬笔风情画和8万字回忆文章。

美景慰乡愁七绝 画意诗情解乡愁(4)

时光不老回忆无价,参与丰惠的现在和未来

9月20日,如落叶归根,这本以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丰惠古县城为背景的《画出家乡一片情》如约回到故地,在丰惠镇举行了简约而温馨的首发式。前来参加首发式的,既有本地文化人士,民间文史爱好者,亦有镇政府相关人士。他们济济一堂,以首批读者的身份,话乡情、忆往昔、说未来。

丰惠镇党委副书记王华祥认为,这是一本浓缩着丰惠深厚文化底蕴的难得的乡土教材和宝贵财富。特别对于当前丰惠老街的改造提供了很好的文化支持和记忆支撑。据了解,今年3月,丰惠镇正式启动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对所有危旧房建筑遵循“修旧如旧”原则按1∶1进行修复。修复后将引入手工艺店、老字号等特色店铺。

不仅如此,其实早在6年前,丰惠一处书香名城楼盘在进行文化策划时,经由陈秋强的推荐,就将胡士诲老先生以旧时丰惠人文景观为题材的12幅画纳入了其中的文化长廊建设。上虞原文联主席陈荣力当时看后兴奋地发表观后感,“能用如此高雅的形式,集中、鲜活、又恒久地展现丰惠古城的文化精华和人文景观,其动因、其心血、其追求,堪称出类拔萃。”如今,刻画于汉白玉碑的这12幅画俨然成了该楼盘最具特色的人文风景。老先生得知后也曾兴冲冲前往,一睹为快。

时隔两年后,即2014年,丰惠文史馆筹建处也先后两次跑去余姚找胡士诲。除了向老先生征求展馆布置的意见外,还恳求其为展馆拟设的一条旧时商街实景模型提供几幅老店铺内景图。胡士诲欣然应承,并专门挤出时间画了雨伞店、南货店、成衣店、药店共4幅旧貌图。次年春节,老先生一家当踏入新落成的文史馆,就惊喜发现,原来的4幅店铺图已经原样化为了实景,店内陈设,伙计神态,顾客穿戴,如出一辙。老先生见后,能为自己的作品能得到如此尊重而备感欣慰,还高兴地张罗女儿为其和店内伙计、顾客蜡像合影留念。

美中不足的是,首发式当天,胡士诲老先生因身体原因,未能成行,由其女儿女婿代为出席。首发式后众人叮嘱他们待老先生身体好转后,多来家乡走走看看,对丰惠老街区改造、历史文化名镇的打造多提宝贵意见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