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确认1955年的电影《平原游击队》没看过,但绝对听说过。

它特别容易让人联想到《铁道游击队》,事实也是如此——这部电影相当于是地道,地雷,铁道游击队的综合版。那个时代的人都喜欢和地道有关的电影,所以它的名气很大,但关键原因还是因为里边出了个“李向阳”。

李向阳平原游击队(看电影平原游击队)(1)

《平原游击队》是一部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电影,在50年代影响广泛。主人公“双枪李向阳”是一个家喻户晓、备受观众喜爱的银幕形象。

李向阳平原游击队(看电影平原游击队)(2)

李向阳的扮演者——郭振清,是一位头戴軍帽,身着便衣,手举双枪的青年,五官开阔、棱角分明、眼神坚定、沉着冷静,堪称威武英雄!那时的人不知道郭振清,只知道李向阳。当时他不到三十岁,但显得年龄大了——看上去像八路军,也像民兵!

李向阳平原游击队(看电影平原游击队)(3)

在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相持阶段,人们的吃、穿、住、行都成了问题,甚至所有人的性命都朝不保夕。而李向阳和他的战友们脸上经常性地挂着自信乐观的笑容——这正是把抗日战争浪漫化,典型的银幕正面人物形象。

李向阳平原游击队(看电影平原游击队)(4)

一手一个驳壳枪,这是英雄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浓眉大眼的李向阳,一看就能打胜仗。但在他的脸上,你感觉不到那种很强烈的军人式的凶猛表情,而是永远隐蔽着一种农民式的温顺厚道——他的机警和勇敢,是因为不得不应付来自敌人的那奸诈、最不可靠的、最诡谲的元素,所以他们必须具备足智多谋。

李向阳平原游击队(看电影平原游击队)(5)

李向阳的主要任务,就是牵制日军的松井部队,保住藏于李庄的粮食——在保护粮食这场大戏里,所有正面角色的男演员们不负众望,表现得都很爷们。

李向阳平原游击队(看电影平原游击队)(6)

无论多么政治正确的年代,感情流露最真实的镜头,永远都是观众挚爱——38岁的凌元,扮演了李向阳的母亲。片中的情节是李向阳半夜从外面归来,一直挂念儿子的母亲没有诸如“你回来啦,”之类的对话,而是从眼神里表现出真正动情的关切——凌元把一个母亲对孩子最真挚的感情,从内心深处用一双眼睛表达了出来。

李向阳平原游击队(看电影平原游击队)(7)

老勤爷、小宝子被敌人杀死的那场戏,李向阳赶回来,可爱的小宝子的手心还握着那颗他最喜爱的子弹。当时的郭振清悲愤交集,努力去表现当时李向阳复杂、深沉的内心情绪——英雄气带着烟火气,这个人物,一下被演活。

李向阳平原游击队(看电影平原游击队)(8)

方化演的日本人神态、举手投足非常棒。不像现在电视片里的鬼子,各个傻茄子似的。这个反面人物,面目狰狞,眼球暴突,凶相毕现。

李向阳平原游击队(看电影平原游击队)(9)

在性格特征上,他动不动就暴跳如雷,奸笑冷笑变幻无常。在光线处理上,电影经常用自下而上的逆光,更使这个形象显得乖戾阴险。总之,方化演得很真,这个“太君”很抢戏。

李向阳平原游击队(看电影平原游击队)(10)

与以往的塑造反派角色的方式不同,当时的大环境下,所有战争片都是敌傻我精,敌人全面处于我方的计谋之中——敌人用不着尊重。可是此片不同在于,敌方的松井并没有那么傻,而是能够有几分猜明白我方的用意,于是,电影有了些尔虞我诈。

李向阳平原游击队(看电影平原游击队)(11)

半路杀回马枪,表现的是其狡猾和奸诈——李向阳低估了松井的狡猾,松井半路折回李庄,残杀了一些不肯说出粮食藏在哪里的乡亲,表现其残忍。

李向阳平原游击队(看电影平原游击队)(12)

只是在最后十分钟,情节垮掉了——为了让我军胜利全歼敌人,导演让松井居然听从李庄报告员的话,把日军带进村里,说服力弱。以全片塑造的老奸巨猾人设,松井根本不会听信片面之词。但是这里导演并没有处理——明明都看出来有诈,带队的跑了,松井还坚持进村。显得十分局促、不实。

李向阳平原游击队(看电影平原游击队)(13)

结尾当然是李向阳复仇胜利,符合观众心愿。

战争动荡的年代,人人都期待英雄,只有一个有勇有谋的人才能燃起大家的热情和无畏精神。从这个层面上讲,老电影犹如大动物,它们通常都有平静的外貌,显得安静而笨拙,沉稳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