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洲纪事——一线脱贫攻坚实录》
朱朝敏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是艾青的诗,相信任何热爱家乡的人读来都会有所感触。在我看来,这句话用来形容那些为改变农村面貌不断努力的村民和扶贫干部再合适不过。在《百里洲纪事》这本书里,无论是扶贫干部还是处于贫困中的家庭,都在“脱贫”这条路上不懈努力着。
作者朱朝敏是湖北省枝江市百里洲人,她在这本书里记录的正是她的家乡百里洲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格外感动人心。
真实再现12个扶贫故事
书中故事都发生在百里洲,长江的第一大江心岛。这里因四面环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导致经济多年来发展缓慢,贫困人口有6076人。《百里洲纪事:一线脱贫攻坚实录》是一部典型的实录报告文学,全书通过12个典型精准扶贫事例,讲述这些遭遇天灾人祸、身患重病、鳏寡孤独、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有血有肉的人生故事,记录他们坎坷的脱贫之路,真实地呈现他们在历史变革进程中的窘迫、困惑、诉求与心声。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省枝江市有上万名扶贫干部投身百里洲的脱贫攻坚战,作者朱朝敏参与其中。她历时两年深入百里洲参加一线扶贫工作,走遍百里洲的41个村庄,采访数百位扶贫干部和脱贫人员,真实记录这块土地上的人与事,他们的命运、生活现状以及在脱贫攻坚大背景下的悲辛欢愉。
在书中,可以看到驻村干部和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
月娇的扶贫对象覃老太是79岁的孤老,独自照顾患有精神疾病的孙女。医生说孙女的病很难治好,可覃老太没有放弃,院子里永远种满了孙女的药——虞美人花,经过她的悉心照料,孙女的病有所好转……
扶贫干部刘平的扶贫对象杨勇 ,因为年轻时农药中毒留下一些后遗症,常犯糊涂,靠捡垃圾为生,经刘平的劝解和帮助,慢慢摆脱贫困,住上了干净的新房子,开始张罗给儿子娶媳妇,生活有了奔头……
《百里洲纪事》不仅展现了贫困乡村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公里”丰富的现实场景,还生动呈现了当下乡村的生态环境、道德信仰、人性人心,是中国脱贫攻坚战的生动缩影。
湖北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李修文说:《百里洲纪事:一线脱贫攻坚实录》来自精准扶贫的现场,记录了当下乡村物质和精神的深刻变化,并关注了“贫困户”的心理状况及突围。它是2020脱贫攻坚决胜历程的如实报告,更是当下中国乡村的生存现状图景。
《北京文学》主编、社长杨晓升说:中国2000万人脱贫行动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物质贫困正逐步得到解决,精神上的贫困正成为扶贫难点。本部实录性报告文学,作者以亲身经历和深入真切的体验,向读者呈现了扶贫攻坚历史变革中那些值得全社会关注的人间细节。读来五味杂陈,也发人深思。
深刻关注“贫困户”的心理状况及突围
精准扶贫,就像一缕阳光,照亮每一个困顿的角落。中国2000万人脱贫行动是人类历史上的壮举,百里洲的故事只是千千万万扶贫故事的一个缩影,当有一天最需要帮助的人、最困顿的人们都变得幸福了,相信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如何深刻地把握当下乡村的问题症结?如何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在物质贫乏的表象下,是人性人心问题,是人情世故问题。作者通过乡村一隅这一特殊群体的脱贫纪实,折射了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探讨了如何把握当下乡村的问题症结,如何打好脱贫攻坚战等诸多难题,引领领导干部、广大读者对脱贫攻坚给予特别关注和深入思考。
作者在书中说:“无论是自愿的,还是被逼的,还是当作任务的,一旦到了村里,一旦深入扶贫这个场系的核心,没有谁能够敷衍,也没有谁缺乏一两个经典故事。”
“眼下的农村,经济收入少带来的贫困的确存在,但这表象背后,都有深刻的原因,追根究底,离不了天灾人祸和纷繁复杂的人事关系。说白了,人情世故、世道人心,是一口大油锅,在时光的火焰上被烧烤得沸腾,煎熬着我们,无一人例外。而那些时运不济的弱势者率先经受,我们伸出一把手——别说我们帮了什么,只不过是建立一种关系去见证,见证一个事实:时间如何剥开真相,摊开了那些创伤疼痛给我们看,关于生存,关于人性,关于生命。无一例外的共同伤痛下,我们的伸手与其说是为了他人,不如说是为了我们自己。我们对他的扶贫对象很感兴趣,是因为,我们都想见证生命的奇迹——那些奇迹给我们这些俗世中为生计奔波的男女以勇气,或是安慰,成为我们面临生命脆弱时自我挽救的一个参照。”
扶贫干部也确实把帮扶对象当做家人一样对待,在书中可以看到苦口婆心的劝说:“老哥子,你不要再捡垃圾了,那东西挣不了钱,也没地方放,而且都是细菌,接触久了就会得病,划不来。再说一身臭,谁都不喜欢,你儿子海云肯定不愿意把新房给你住。家里的田种上玉米和高粱,收获了,卖一部分挣点零花钱,剩下的全部拿来喂猪,喂养两三头肉猪,不成问题。到年底,我们单位的同事一起买下猪过年,对你和我们双方都好,这叫皆大欢喜。”
扶贫干部辉哥的帮扶对象熊贵生,因车祸导致下半身瘫痪,原本一家的依靠倒下了,妻子李桂香因患有小儿麻痹症常年依靠轮椅,但是为了照顾丈夫,撑起这个家,她强撑着拖着不能走路的右腿搀扶瘫痪的丈夫做康复训练,四年如一日的坚持,最终让瘫痪在床的丈夫可以独自站立,甚至可以走一两步。而辉哥在帮助他们的过程中也把他们当做了亲哥哥和亲嫂子,每周有两天专门到他家帮助熊贵生做康复训练。
人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但在《百里洲纪事》这本书里,我看到的却是夫妻间的相互扶持,相濡以沫。他们也许挣扎在贫困线上,可是他们对生活的奋斗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的精神世界是高贵的。
正如《中华文学选刊》执行主编徐晨亮评价这本书时所说:精神与心理意义上的“脱贫”,就是要让每个个体都活出自己的尊严。
这本书里想要表达的,正是呼吁社会不仅要关注贫困者的“物质脱贫”“精神脱贫”,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脱贫”。书中的主人公生活在百里洲这座小岛上,很多人生活上贫困,同时心理上是孤独的,相信更多人想看到的是这些人的心灵不再是一座孤岛,而是有一双双帮扶的手连接他们,温暖他们,帮助他们。
正如作者借助扶贫干部田满强的口说:“人世间的苦啊,不轮到自己,谁都明白不了,可是什么时候,都不能小瞧人心。”
“他们的事迹,被还原为日常生活的原态,在精准扶贫的政策下不动声色地展开,并细化为一日三餐吃喝拉撒。简单概括——“生老病死”,生活有所保障,生存能获得尊严。这哪是只属于他们的课题,也是大家的,是所有人无法摆脱的共同命运。大家能够幸福地生活,活出尊严,是这个时代的共同课题。”朱朝敏在序言中这样写道。可以从书中的主人公的身上深刻体悟到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读懂脱贫攻坚这项国策的伟大意义。
《小说月报》《散文》主编王惠仁说:朱朝敏写出了扶贫之知,更写出了扶贫之行。仅仅有怜悯心与偶尔善举是不能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无数个笃实困境催生了扶贫脱贫的中国方案,朱朝敏以百里洲为例,讲出了中国的知行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