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一经发现就轰动世界。

目前学界公认,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是金石学家王懿荣。故事版本很多,但基本梗概是一样的,1899年,中国近代金石学家、收藏家、书法家、清朝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因患病买药,其中有一味药叫“龙骨”,王懿荣偶然间发现了“龙骨”上契刻有文字符号——甲骨文。我们往往注意到王懿荣的偶然和运气,却忽视王懿荣的必然与实力,金石学家的一双慧眼是修炼出来的。

汉字演变集萃(一片甲骨惊天下)(1)

王懿荣

据说,从汉以来就有“龙骨”入药的记载,所以“龙骨”在千百年来人们的认识中,它只是一味良药,王懿荣辨识甲骨让一味“良药”的价值,还原了它本来的意义,药不再是药,而是珍贵的历史遗存。王懿荣和他的朋友《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此后收藏了很多契刻有文字甲骨。非常遗憾的是王懿荣还没来得及深入研究甲骨文,就在1900年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殉国(兵败服毒投井)。在国际上,把他发现“龙骨”刻辞的1899年,作为甲骨文研究的起始年。1903年刘鹗发表《铁云藏龟》,书中他精选了1058片甲骨,这部著作让甲骨文从少数学者观赏的“古董”变为广大学者研究的资料。

《铁云藏龟》出版以后,引起了孙诒让的注意,他开始研究这本书,并对甲骨文做了辨析和分类,于1904年发表《契文举例》成为甲骨学研究的开山之作。甲骨文研究在早期,最知名的应当是“甲骨四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其中罗振玉成就最高,研究最深入,他的著作《殷商贞卜文字考》在1910年出版,收录了2221片甲骨拓片。

《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政权与神权紧密结合,商王在处理政务前,都要用甲骨进行占卜。我们所见“龙骨”其实是商代占卜用的工具。在占卜前,先把龟甲和牛肩胛骨削刮平整,然后在甲骨的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占卜时,先把要问的事情向鬼神祷告述说清楚,接着用燃烧木棒,对深窝烧灼,烧灼到一定程度,在甲骨的相应部位便显示出裂纹来,这就是“兆”。占卜者根据“兆”来判断事情的吉凶、成败。占卜后,便用刀子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刻在甲骨上,这就是卜辞。刻有卜辞的甲骨被当做档案资料妥善收藏在窖穴中,遂得流传于后世。

汉字演变集萃(一片甲骨惊天下)(2)

甲骨文

甲骨文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体系。据最新数据,甲骨的出土数量已达16万片。甲骨文字形总数有150万之多,单字约4500 个,可释读的在三分之一左右。从甲骨文已识别的2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甲骨文的发现可以说是惊世大事。其证明了《史记·殷本记》的可信,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早了一千多年。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是现今考古研究的科学结论 ,这个结论要求我们继续溯源。

《易·系辞下》中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在文字出现以前, 先民们“结绳记事”,至于怎样“记”法,《春秋左传集解》中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扬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就是在绳子上边打结记事,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效果“足以相治也”,事情会记得清清楚楚。但是推敲起来结绳记事远远不是“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这么简单,世间万事万物,用一根绳子表达清楚,应该相当复杂才对。1.绳子应有主次之分 ;2. 绳子应有经纬之分;3. 绳子应有材质之别;4.绳子应有颜色之别;5.绳结结法不同;6.绳结的位置不同;7.其它辅助材料,这样就有了多种排列组合,可以确定时空、分门别类、表形表意,这样看到绳结就能通过语言把事情叙述清楚。

结绳记事要成功,首先要编制一个表达的“规范和标准”,它应当是相当简约的,否则难以记忆;其次,要有足够的“耗材”,比如各种绳子、颜料、其它辅助材料,否则,难以严格执行“规范和标准”;第三,记事人要相当“专业”,比如要掌握绳结的多种打法;第四,记事人有足够的时间,打多种绳结是相当繁琐的;第五,长时间保存。

汉字演变集萃(一片甲骨惊天下)(3)

结绳记事

用了好长时间编织了一张有“千千结”的“网”,实际是难以保存的,这也是结绳记事没有考古实证的原因。结绳记事表达过程很繁琐,表达的内容很有限,实用性不够强。于是“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历代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历来各家有不同主张,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有:结绳说、八卦说、刻契说、仓颉造字说、刻划说和图画说。那么这个圣人是谁呢?他是仓颉。仓颉“龙颜四目,生有睿德”,相传为中国原始社会后期黄帝的左史官,仓颉为左史,沮诵为右史。很多人认为仓颉是个传说,我更愿意相信他是真实的存在。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联盟共享的交流交际符号,黄帝把创造文字的任务交给了仓颉。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

“仓颉造字”在战国时期已经流传广泛:《荀子·解蔽》称:“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韩非子·五蠹》:“昔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吕氏春秋·君守篇》亦记载有:“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

秦汉时期有关仓颉造字传说和记载更多,秦朝统一文字后,李斯所作教学课本《仓颉篇》的第一句话就是“仓颉作书”;《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文解字序》中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诸子百家立场不同主张各异为什么在“仓颉造字”如此统一呢?特别是《荀子·解蔽》中“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壹”应当解释为“专一”或者“专业”,再或“精通”,说的是古代善于刻写(写字)的人很多,但只有仓颉一个人的名声(字)流传了下来,这是因为他用心专一,仓颉造字最具实用价值,最符合民众的实际需要。

汉字演变集萃(一片甲骨惊天下)(4)

仓颉造字

仓颉上观日月星辰,下察山川风雨,他受到自然万物的形迹的启发,体类象形,合类会意,因而创造出了汉字。造字方法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叫做“六书”。象形就是描摹事物形状的一种造字法。指事一般是指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或用纯符号组合来创造新字的方法。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组合起来另造新字、以表示一个意义的方法。形声是一种半意半音的造字法。表示意义的部分叫“形旁”或“意符”,其作用是指出字的意义类属;表示声音的部分叫“声旁”或“声符”,其作用是标明字的读音。转注,根据一般的说法,是指部首相同、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有共同点可以互相注释的一组字。假借,就是一种同音代替的方法,即借用同音字表示意思,借用的字就叫假借字。

相信“仓颉造字”为实并不是说仓颉造了所有的字。就具体的“字”来说有首创、有保留、有再造,重要的是创造了造字方法,更重要的是他完成了汉字体系的全面奠基,所以,汉字的专利为仓颉所有。

《淮南子·本经训))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那是因为有了汉字之后,“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简单地说,自从有了文字,民智日开,中华民族智慧增强,探索和把握自然变化的规律,跨入文明时代,这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件。

仓颉造字发生在4000—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当前考古发现的甲骨文都是盘庚迁殷之后的遗存。仓颉到盘庚之间至少有1000年,在这1000年里汉字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呢?

当然,这1000年中,我们的先人,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线索,比如:1984年在山西陶寺发现的陶寺朱书,其中的一个字为“文”,另外一个字专家们有“尧”、“易”、 “命”等多种解释。还有2013在浙江平湖遗址考古发现的庄桥坟刻符,也可能是原始文字。只是线索太少了。

有时候,我这样想,我们是不是不用纠结汉字创造、发展链条是否完整,因为那个链条本来就是完整的,只是我们不能完整的叙述。历史的风霜雨雪几千年,也许那个链条中的某个环节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美洲的玛雅文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已被无情湮没,我们再也找不到了,但她曾经存在。也可能那个链条中的某个环节就在那里,只是我们没有王懿荣的运气。如果不是王懿荣的发现,说不定我们会把殷商历史记忆吃光了呢。因为缺憾,我们追求圆满。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从殷墟甲骨文算起,历经周、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直至现代,或铸刻,或书写,或印刷,或数字化,无论是哪种形式,汉字始终是记录汉语而形成浩瀚中华典籍的文化符号。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及草书,尽管汉字形体在不断变化,其形式有繁简之分,但汉字的内在系统始终保持稳定,其构形的原理和使用的规则古今基本相通。汉字作为记录文化典籍的工具,它使中华文化绵延不绝。

汉字演变集萃(一片甲骨惊天下)(5)

汉字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字,也是最长寿的文字。,世界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汉字是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兼容形、音、义于一体,是全息的信息载体。中国人将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以及自身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标准都蕴藏在文字里,每一个汉字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部富含底蕴的文化史。

构成汉字的笔画与部首,就是中华基因的密码。笔画与部首结构成字,有外形和骨架、有思想和灵魂、有情感和神韵。从汉字发展看,汉字具有超时空性,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能识别同一个汉字,了解汉字的基本含义。由于汉字结构及超时空性的表意功能,它使得中华民族拥有共同的文化基础,促进了中华多民族的融合发展。

汉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文字,足以让我们深为自豪,我们会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满怀豪情地走向明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