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德平工作室原创作品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作为全国第一大拳种——太极拳,曾享有“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的美誉。其之所以能名扬四海,不在于拳法招式本身优于其他派别,而是背后潜藏的深厚文化底蕴。在拳理上吸收诸家武术流派之精华,融汇《易经》、《黄帝内经》、《针灸大成》等经典名著,在实战历程中结合阴阳动静开合的原理,由此诞生。

陈氏太极拳是武太极还是文太极(陈氏太极拳为何是)(1)

陈氏太极拳的源流

太极拳源于明末清初时期,为陈氏第九代陈王廷所发明。据《陈氏家谱》记载:“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剑棍创始人也。”,他在祖传的108势通背长拳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导引吐纳之术,从而创立了一套阴阳相合、刚柔并济的太极拳。除了所传之太极拳外,还有炮捶一路、双人推手、以及刀枪剑棍等器械。当中尤以推手技法,名扬天下。

陈氏太极拳是武太极还是文太极(陈氏太极拳为何是)(2)

(陈王廷)

何谓推手技法

推手亦称“擖手”。其要点建立于在抓、拿、摔、化、跌、打及反骨等基础上而衍生出的一种实用性技击方法。推手以沾、粘、连、随及缠丝劲为核心,同时也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13势为基础,并辅以阴阳之理,从而在推手时做到刚柔并济、轻重兼备、快慢相兼的效果。当然,除了以上的基础拳法之外,感官的灵敏与否对于切磋而言,是成败的关键。以触觉来讲,我们能透过皮肤去感觉对方拳劲的轻重、快慢、虚实、长短、和动向;在判断上,透过当下所受的拳劲大小继而判别对方出手的忽快、忽慢、忽进、忽退、忽左、忽右、忽高、忽低、忽开、忽合、忽蓄、忽发。随着内劲灵活变化的配合,在技巧上往往发挥到太极乘势借力和以轻制重的特色。与之配合的,还有对战时应该采取的战术,例如“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的要诀,以达到意在人先,乘势借力,克敌致胜为目的的一种高超技击方法。

陈氏太极拳是武太极还是文太极(陈氏太极拳为何是)(3)

陈氏太极拳的拳理

拳法的演变,自然离不开拳之要义,太极拳术,亦是如此。其拳理源于太极二字,所谓太极,即太虚,为天地万物之根本。“太”者,有极其至大的意思。“虚”者,空虚无物之意。太虚为空之境,真气所充,神明之宫府。真气之精微无运不至,故主生化之本始,运气之真元。太极乘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这就是太极生阴阳之理。故练拳应循于阴阳、动静、刚柔等太极之法,进而演绎为以屈伸、进退、开合、虚实、引进、收放、弛张等拳法精要。此外,在用意不用力的原则上,习武若能心静则意专,意专则气沉丹田,便可使太极的运动形式,松、圆、柔、活透过配合自身充沛之内劲,达至内外合一的境界。

陈氏太极拳是武太极还是文太极(陈氏太极拳为何是)(4)

陈氏太极拳的练功之法

了解太极拳自然免不了要究其练功之法。此可分为三大原则:立身中正、用力勿过以及呼吸自然。首先,在身法上,以中正为主。须将头顶百会穴虚虚领起,并对准会阴穴,使其成一条线,上下垂直对准,如此便能让其身躯不偏不倚,而身法便自然而然达到中正的要求。其次,用力勿过其实是练太极拳的原则,在此前提下,练拳者能专心于太极拳动作的柔和,来化去身体上原有的一股僵劲,从而让整体动作能够柔和地串连在一起,节节贯穿。这便是太极拳中其中一个变化——由柔生刚。这种变化也正正是太极拳法的特色之一,当拳法练至柔和之极,全身肌肤关节,处处松开,为有意识之松,无丝毫鼓劲之意,使身体各部产生富有弹力之掤劲,经过不断加强,便可柔中生刚。最后,太极拳最独具特色的便是这用意行气。所谓意指的是意念,用脑的想象称之为用意;而气并非一般呼吸的空气,它是指通行人体经络的内气。在太极拳的一招一式演变上,须先由脑的想象,再而引导肢体上的运行方式,从而练就意到气到,气到劲到。

陈氏太极拳的拳法招式

当提及到陈氏太极拳,缠丝劲和震脚是首要论及的方向。缠丝劲为太极拳之核心,是所有拳法动作之根本;震脚则为陈氏太极拳之特色,有益于气沉丹田之功。缠丝劲意指运劲为螺旋形之缠绕运转,其基本上可分为顺缠丝和逆缠丝这两方面。手心往外转向上为顺缠,往内转向下为逆缠,此乃手部顺逆缠丝之表现;膝盖往外转为顺缠,往内转为逆缠,此为足部顺逆缠丝之表现。且缠丝劲会因运动中手足旋转方向不同,故而会出现双顺、双逆、甚至是一顺一逆的缠丝变化。其展现的正就是阴阳两仪互补之妙,其外表看似柔软,实则柔中带刚,刚柔相济。透过肢体上动作螺旋运转,以腰脊为轴,做到在技击方面上,能以缠丝劲化解外来的压力。对方要劲便以顺缠给之,对方给劲便以逆缠受之。在以缠丝劲牵制对方重心的同时,选择适当的时机乘势反击,以慢打快,四两拨千斤,便可无形中将对方彻底击倒。当然,缠丝劲的运转在于体内的充沛内劲,动作与呼吸相配合,动作开展引伸为呼气,合聚回缩为吸气,一动则气达四梢,一静则复归丹田。缠丝劲之所以为陈氏太极拳之核心,正因为一切动作,无论手法、腿法、甚至是步法都以缠丝劲为根本。因此,习拳者能透过动作之连贯,达到外练形式,内养中气,内外双修的境界,直到功夫练成时,自然而然会有一种浑厚的内劲贯穿全身,形于肌肤,便为之缠丝劲。

陈氏太极拳是武太极还是文太极(陈氏太极拳为何是)(5)

除缠丝劲外,震脚亦是陈氏太极拳的个中精髓。其本义是指脚步强力落地,并重踏地面。运用得当,能在武术上提高一定的技击效果。正如康戈武说过:“震脚具有调节全身气力突然爆发,使动作震撼有力、内外合一之作用。”。当然,震脚与缠丝劲相近的地方在于两者需透过配合呼吸吐气,使气易于沉入丹田,降低重心从而令身体趋向平稳。在对打时,震脚一般可分为五种制敌关键,一为震踩对方脚面,使其失去活动能力;二是震地时发出之声响,可产生威吓效果,致使对方心生畏惧;三在发劲的同时使用震脚,不仅能增加打击强度与效果,亦可提高技击效果;四在震脚之后,利用地面强力反弹,迅速变换身形,可使对方在瞬息之间无法立即反应。同时施以对方进击或闪避,可收奇袭之效;五震脚之后,利用地面强力反弹,以气势与速度,连续上步进逼,可迫使对方无隙可逃。结合以上种种步骤,配合吐纳之法,当气凝聚丹田时,震脚之劲便可发。

陈氏太极拳的理论与文化内涵

陈氏太极拳在拳法招式虽然是变化万千,但不得不提的是其背后的理论以及文化传承。论及太极,人们只知太极是吸纳百家之长,融汇不同学说之精华而生,实则却不知太极的背后关联。《太极拳论》开篇提及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这里的“无极”其实可以解读成老子的“复归于无极”里的“道”。所谓道,乃天地万物之本,是沿袭了阴阳变化之理,在陈氏太极拳的变化上其实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至阴极而阳生,至阳极而阴生,两者之间顺应道法自然之规律,从而造就太极拳在其发展上虽然以“道”为基础,却能衍生出刚柔、动静、虚实等概念,使其千变万化,但也终究还是逃不出一个“道”字。因此,世人只知太极拳技法之高超,却忽略其拳法上实则是“通乎道”的证明。习太极拳者,必先学其拳法形式,究其内涵,悟其理法。故陈氏第十六世传人陈鑫于《太极拳谱》道:“太极之理,一言难尽。阴阳变化存乎其人。稍涉虚伪,妙理难寻。”,追求太极拳不能只重拳法形式,还要透过自身领悟,才能使其用拳之技法能有所裨益之余,还能令太极拳本身的发展不再停滞于古人所传之形式,而是有更好的理念将其完善,才不负古人的一番心血。

总而言之,陈氏太极拳作为我国的“国粹”,其蕴含的不单单只是长久以来不断发展的历史意义,还有其背后所体现的文化价值。不但融入《易经》、中医等多种学说,更结合前人透过阴阳两仪所悟的两极之变化,汇聚百家之长,将这传统拳法定于一尊,形成世人无论男女老少都热爱的太极拳法。

参考来源:

蔡传喜、汤立许:<非遗视域下陈氏太极拳的荣耀之身与尴尬之境>,《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六期(2016年12月),页38。

香港陈氏太极拳总会:<陈氏太极拳的起源>。撷取自网页http://www.hktaizhi.com/style2

王西安:《陈氏太极拳 推手技法》(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页1、4。

乔小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陈氏太极拳的传承研究>,《拳击与格斗》(2017年7月),页83。

洪允和:《陈氏太极拳 基础24式》(新北市:允轩陈氏太极拳研究会,2015年),页40-42、49、51-52。

赵世鹏、牛成龙、韩程爽、李睿:<浅析陈氏太极拳的修身养性价值及其作用机理>,《体育大视野》01期(2017年),页216。

刘勇:<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陈氏太极拳传承路径的选择>,《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5月),页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