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星体为什么会分成恒星、行星、小行星等类别呢?简单的说就是犹豫期本身质量的不同造成的,小行星的质量不断增加,就会成为圆球形的行星级别的天体,行星的质量不断增加,也会成为能发光发热的恒星。可以说质量是决定星体类别的最主要标准。

行星和恒星的大小对比(行星质量增加会成为恒星)(1)

宇宙中发光发热的星体大都是恒星,在我们的太阳系中,太阳是唯一的恒星,也是我们地球生物获取热量的源泉,太阳系有八大行星, 地球是其中最大的岩质行星,如果地球质量继续增大的话,会成为气态行星,那么如果再继续增大呢?会成为一颗恒星吗?

理论上讲是这样的,当地球质量继续增大的话,就会吸收越来越多的氢和氦等元素,渐渐变成气态行星,并且星体以这两种元素为主,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以引发氢核聚变,成为恒星!

行星和恒星的大小对比(行星质量增加会成为恒星)(2)

然而从太阳系现实条件来看却根本没有这种可能性,因为地球的质量实在太小了,木星的质量比地球大了300多倍,然而它仍然还只是颗行星,那么它有可能会成为恒星吗?从现有的条件来看,它几乎没有任何可以成为恒星的可能。

行星和恒星的大小对比(行星质量增加会成为恒星)(3)

行星和恒星的大小对比(行星质量增加会成为恒星)(4)

这是因为木星的质量距离成为恒星还相距甚远,通常认为恒星的最低质量是太阳的0.08倍,或者说是木星质量的80倍,只有达到这样质量规模的星体才可以引发内部的氢核聚变,从而成为一颗恒星,想一想,木星的质量已经很大了,是地球的318倍,然而最小的恒星也需要80个木星的质量,这需要的物质太多了,在我们的太阳系中,太阳占据了可见物质总量的99.86%,在剩下的0.14%中,木星又占到了0.1%,所以就把其他所有星体的物质加起来也还不到木星质量的一半,所以这整个太阳系中都没有物质可以帮助木星大规模增加质量的,因此木星不可能成为恒星。

行星和恒星的大小对比(行星质量增加会成为恒星)(5)

木星不但成为不了恒星,连褐矮星也成不了,褐矮星是介乎于行星和恒星之间的天体,其最小质量规模为木星的13倍,最大质量规模为木星的80倍,也就是说要成为褐矮星,也要13个木星加起来才可以,这样就可以点燃星体内部的氘核聚变,不过这种核聚变产生的热量比较小,而且时间比较短,通常都不到1亿年。

行星和恒星的大小对比(行星质量增加会成为恒星)(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