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快到了,宣化上人的这段开示很有启发意义

祭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礼记·月令》篇里,曾经记载:“天子乃祀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从这段文字就可以看出,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严格的祭祀制度。

流传时间最长的祭祀活动有:祭祀日月星辰、社、门闾以及门、户、中霤、灶、行灯,俗称为“五祀”。中国的道教特别注重的祭祀又被称之为“五腊”,即:天腊、地腊、道德腊、民岁腊、侯王腊。

各个民族、区域或者不同的宗教、文化背景之下,人们均有不同的祭祀传统,但总体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点,这就是祭祀的对象除过天地鬼神之外,就是对先祖的怀念和祭奠。对先祖的祭祀活动,流传到现在就主要集中在清明节、寒食节和除夕。

清明节上坟经典语录(清明节该扫墓了)(1)

清明节扫墓

从农历的角度讲,清明节是新的一年第一个祭祀节日,万物萌动,百业始举,人们祭祀先祖既是对先祖的尊崇和怀念,更多地是希望能够祈求先祖在天有灵,庇佑自己的后辈儿孙一年顺利,在事业和家庭方面获得更大的收获。

提起清明节的祭祀,几乎所有人都会立即想起焚烧纸钱。焚烧纸钱的习俗大概兴起于汉朝时期,唐朝的太常博士王屿曾经说过:“汉以来,丧葬瘗钱,后世以纸寓钱为鬼事。”太常是朝廷专门负责祭祀的官员,王屿的这段话很有权威性,这表明从汉朝开始,人死之后,丧葬之时,要用纸币与死人同葬。

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都认为人死后就会变成鬼,所以在《说文解字》这部书里就说:“人所归为鬼”。并且,人们设想人死变为鬼之后,所生活的环境也与人世间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莫过于阴阳不同。人活着需要花钱来维系生活,人死了同样需要花钱,这就是用纸币陪葬的理论依据。

清明节上坟经典语录(清明节该扫墓了)(2)

人们的祭祀祖先活动

到了后来,人们觉得使用真的钱币陪葬太可惜了,代价太大,“表孝心”的成本过高,就使用纸剪成钱币的形状,用来焚烧给鬼使用。再到了后来,印刷技术在民间普及之后,人们开始在纸上印制钱币的图样,各种印制着“冥国银行”“十界通用银行”等字样的冥币,因为其面额大,动辄百万乃至上亿;颜色鲜亮、造型美观,从而成为人们祭祀活动时的首选。

在中国的民间,除过焚烧纸钱,人们还喜欢用纸张、竹篾、稻草、金箔等做成各种金银元宝、家具、用物、房屋,乃至汽车、轮船、飞机等先进交通工具,还有人会做一些类似人的美女、仆童等。这些各色物品经过焚烧以后,人们就认为在另一个世界的先祖就可以享用了。

在一些祭祀活动或者宗教仪式中,还有的人印制出一种叫做“往生钱”的纸钱,在一个黄颜色的纸张上,用红色的颜料印制着梵文或者汉子的“往生咒”。据说“往生钱”焚烧了以后,就成为一种具有两种功用的货币,一方面可以当钱使用,用来购买商品或者服务;另一方面,因为上面印制着“往生咒”,所以也就具备着特别通行证的功能,冥界或者地府的鬼差、关口都不能难为持有“往生钱”的鬼,甚至要提供便利令其往生善道或者极乐世界。

清明节上坟经典语录(清明节该扫墓了)(3)

市场流通的各种冥币

从根源上说,纸币陪葬、焚烧纸钱(冥币)等性质与各个原始宗教以器物、钱财、珠宝、牲畜甚至人殉葬的传统,其用意和目的是一致的,估计从上古时期人类就有这样的习俗。至于从汉朝以后,为什么要对包括纸钱、冥币等祭祀、陪葬用品一定要用火焚烧,估计与拜火教的思想有关。

拜火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印度教的经典《梨俱吠陀》一书中,火神阿耆尼就有一个神通,他可以将所焚烧的东西转化、传达给鬼神,让鬼神可以使用。还有一种解释就是焚烧的习俗是道教符篆派流传下来的。因为道教符篆派在进行法事活动的时候,要将符咒、文疏、表奏等“公文”以焚烧的方式传达给鬼神。

清明节上坟经典语录(清明节该扫墓了)(4)

道教的祭祀活动

佛教则是反对焚烧纸钱的。一方面,佛教认为人死后就要面临“六道轮回”的选择,天道、人道、阿修罗、地狱道、畜生道、饿鬼道,一个人死后成为鬼的概率只有六分之一,更有一些修行有得的人还有可能逃出“六道轮回”,所以并非所有去世的人都需要这些“生活物资”。

另一方面,佛教更不相信经过焚烧之后的纸币、物品能够供鬼享受。佛教相信施舍的功德,相信超度亡灵,更提倡用节俭、朴素的葬礼减少亡者的罪业。所以,禅宗沩仰宗第九代祖师宣化上人曾经在一次开坛说法的时候就开示大众:“人死后,烧纸钱,根本没用。”

清明节上坟经典语录(清明节该扫墓了)(5)

宣化上人

朱子治家格言曾经说过:“祖先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祭祀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对于传承家风、弘扬美德,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是有着一定意义的。清明节马上到了,但愿宣化上人的开示和本文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观点与视角原创作品,欢迎关注本自媒体号并参与讨论;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