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了别人燃烧了自己(社会点燃了他的梦)(1)

2020年4月,苏正民看望自己资助的学生。

□ 长江日报首席记者 张维纳

李想的朋友圈已经被大凉山彝族小伙苏正民的毕业论文致谢刷屏了3天。不断有凉山彝族自治州同乡给李想发来微信,称“阿苏是我们的榜样”。

远在厦门的何子耕和苏正民已3年没见面,读完6000余字致谢论文,他写下一段长长的留言:“正民学弟,你以一己之力激励了更多像我一样与你同龄的青年大学生……”武汉上班族刘楠下班后乘坐地铁,在车厢里边看边哭,眼泪打湿了口罩。

有媒体评论,人们感动于这6000字,是因为助人与感恩是世间最动人的力量,也因为它符合这个社会最干净的价值信条——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

■ 同乡加入苏正民志愿服务队支教

李想没有想到,她相识3年的苏大哥忽然上了热搜。“很久不联系的同学也都跑来问我:‘认不认识苏正民?’”

李想也来自大凉山,她朋友圈里的凉山人都在转发苏正民的致谢论文。“我们曾经都是‘苏正民’,但他做了我们想做但没做成的事。”

去年寒假,李想加入苏正民志愿服务队,一起前往凉山州支教。支教结束后,她和苏正民一起去家访。在一名受资助的女孩家里,一位单亲妈妈独自抚养着3个孩子,还要赡养一位老人。为了撑起这个家,单亲妈妈一个人打了两份工。单亲妈妈告诉他们,再难也要把孩子们送出大山。

李想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苏正民的每一步努力都体现了“人活着是为了摆脱贫困,而不是摆脱贫困的家乡”。

林露和苏正民是高中同班同学。和苏正民一样,林露的求学之路也是困难模式,也同样在中学时期受到了好心人的资助和帮扶。

林露以前一直觉得,自己回馈社会可能需要有钱时再做,或者自己有一定的成就后再做。苏正民发起的阿依助学计划让她忽然意识到,哪怕每天只出1元钱也能做一些很有意义的事。

不仅是林露和李想,网络上众多来自凉山州或贫困山区的“苏正民们”也写下了留言,讲述着他们相似的成长故事。网友“赵兴旺”在评论中写道:“我也是从国家级贫困县考出来的‘大山娃’。感谢党、感谢国家、感谢家人、感谢老师、感谢社会,让我和无数个‘阿苏’走出了绵延不绝的大山。”

湖北省学生联合会驻会执行主席韩承熙说:“6000多字致谢论文就是一粒种子长成大树的故事,是无数贫寒学子靠知识改变命运的缩影。为何会让人泪目?因为我们在致谢中读到了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意义。苏正民就是新时代青年最好的榜样,他向阳而生,再卑微的种子也能开出属于自己绚烂夺目的花朵。”

■ 苏正民的演讲促他学起教育学

目前在厦门大学读研的何子耕上次见到苏正民还是3年前,那次是两人唯一的一次见面。

2019年,湖北省“百生讲坛”演讲比赛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行,何子耕是主持人,苏正民是演讲人。现场,何子耕听了苏正民的演讲几度落泪。“一张张真实的图片,一句句真切的话语,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凉山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爱和照顾,真切地感受到他一路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何子耕说,那次,苏正民给他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上了一堂讲述国家发展、人民奋斗的国情课。

演讲比赛结束后,何子耕匆忙走到台下找苏正民合影。至今,这张合影照片还保存在何子耕的手机里。

何子耕告诉记者,苏正民的演讲让他更懂得了教育的意义。如今,他在厦门大学读研的专业为高等教育学。他说:“我本科阶段学的是公共管理学。那次演讲比赛结束后,我对教育学产生了兴趣。苏正民既是追光者,也是拾光者,更是发光者。现在,他的这束光正在照亮和影响着我们。”

也是在那次演讲比赛结束后,被苏正民感染的何子耕开始了自己的志愿服务活动。2019年,他主动报名参加了军运会志愿者。2020年疫情期间,他又多次进社区做志愿者。

被苏正民影响的还有室友王浩恩。大学4年里,王浩恩和苏正民一起无偿献血,和苏正民一起去凉山州支教。“如果没有遇见苏正民,我不会想到去做这些事。”

王浩恩评价苏正民:“他是非常纯粹的人、没有私心的人。和他相处后,你会不自觉地敬佩他。”

王浩恩再读苏正民的致谢论文,依然还会感动。他告诉记者:“正是因为我了解苏正民的付出和努力,所以我更想告诉苏正民:‘你最应该感谢的是那个坚持的自己。’”

刘楠说,苏正民在致谢论文中对65人一一点了名。这些愿意帮助他的65人也都是身边的平凡人,但他们托举了一个山区学子的求学之路和向上人生。知恩图报的苏正民不仅没有忘记,还决定用自己的一生去回馈。刘楠说:“在这篇致谢论文里,阿苏争气,又有良人相帮,是一段助人与感恩的美好故事。助人与感恩是世间最动人的力量。”

■ 老师成为苏正民献血小分队成员带动家人献血

苏正民的致谢论文火遍全网,和他相熟的老师却在心底添了一分担心。

即使和苏正民认识多年,再读苏正民的致谢论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师赵晓依然被感动得落泪:“社会点燃了他的梦,他发出了照亮别人的光。”

在苏正民的致谢论文中,赵晓被多次提及。2019年冬天,赵晓在北京出差,得知苏正民一直只盖着一床薄被子,就为他买了一床厚棉被。这件小事被苏正民一直记在心底,并写进了致谢论文。

“正民总说我们是在帮助他,其实他也在影响着我们。”作为苏正民献血小分队成员,赵晓不仅带着家人一起献血,还在苏正民的影响下签署了遗体器官捐献协议书。

面对自己的学生,赵晓总是不自觉地心疼。不止一次,赵晓提醒苏正民“不要委屈自己”。每次学校做活动,苏正民总是留下来打扫卫生、搬桌子;对于志愿服务队的工作,他总是挑最烦琐、最困难的做;为了给自己和妹妹攒学费,他利用假期去掏下水道、去工地搬砖……

赵晓告诉记者,苏正民得到过大家的帮助,也很早就感受过生活艰难和世态炎凉。他以“感恩”拥抱世界,也希望更多的人以善意去守护他的纯真与初心。

得知苏正民要离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巢容华向苏正民交代:“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你都要跟老师说。老师们一定会帮你想办法,我们就是你的靠山。”

接受记者采访时,巢容华感慨地说:“我们敬佩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但我们更要让甘为孺子牛的人过得幸福。”

1个月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位校领导听说苏正民要离校回乡支教,急急忙忙去商场为他买了两双鞋和一件衣服。“我们就想让这样的孩子也能过得好,不要活得太辛苦。”

6月16日,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2届毕业典礼上,校长杨灿明在毕业致辞中点名表扬苏正民:“来自大凉山的苏正民同学虽生活艰苦,但始终自立自强、质朴友善,尽自己所能急人所需、解人之难。今天,他与大家一同毕业,选择继续燃烧青春热血,开始了服务西部的新旅程。”

毕业典礼结束后,杨灿明在会场上遇见苏正民,反复叮嘱他:“毕业回乡支教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只有把身体各方面保证好,才能做更多的贡献,才能影响和帮助更多的人。”

作者:张维纳

来源: 长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