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发展到今天同质化愈加严重,而影像系统自然就成了消费者感知最强,或者说厂家营销的最佳着力点。
在手机进入计算摄影时代后,软件上各家开始用 AI、机器学习、算法搭建自己的 Fusion 图像引擎;而在硬件上每个厂商都在用不同的相模组,去探索不同的方向。
有的探索如何看的更远,有的在探索如何无缝覆盖常用的焦段,也有的用上了超高像素去摸索解析力的天花板。
每一个厂商都在探索可能的方向,那么蓝厂想探索的方向是什么呢?
目前来看是想探索 ois 的上限?官方的宣传口径是 VIS,甚至给出暗示能替代手持云台,有成为新一代 vlog 神器的潜质。
X50 影像系统主打的卖点是防抖。
宣传片里效果自然很好了,跑步、运动、跟拍,防抖效果都非常出色。我自己上手摸过朋友的工程机后,录像效果也确实是 top 玩家。
而防抖,
通常来说,在手机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想实现防抖的能力有两种,一是电子防抖,二是光学防抖。
除此以外的各种奇奇怪怪的防抖,比如说 AIS 和这次的 VIS,论实际的 “祖宗”,大都是电子防抖和光学防抖的进一步发展。
一种,大多数旗舰手机都会用的光学防抖,也就是 ois,
OIS 光学防抖又称为镜头防抖,这种防抖技术的原理是通过在镜片组中增加一个使用磁力悬浮的镜片,配合陀螺仪工作,当机身发生震动时,能检测到轻微的抖动从而控制镜片浮动对抖动进行一定的位移补偿,从而避免了光路发生抖动,实现光学防抖。
你可以这样理解,当你迈开腿向前跑步的时候,手机跟着你运动,此时手机内部的镜头模组,也会产生一个向前和向上的惯性,而光学防抖的作用就是用磁极、滚珠、通电线圈等方式去克服这种向前向上的惯性。
同理,也能最大程度的抵消手机向其他方向运动的力。
这次的 X50 本质上还是更加 “激进”(非贬义)的 “光学防抖”
有缺点吗?
缺点是啥,
大。
你就看主摄那个巨大的 “眼睛” 就知道了;
因为从结构上来说,光学防抖的实质就是给手机的镜头模组一个可以上下左右前后移动的空间,方便抵消手机运动时的作用力。
因此必然需要更大的手机内部空间,预留空间给镜头组。我之前只是上手摸过一会 X50,没拆开来看,朋友不让我拆,说要还回去的,只能作罢。
但我想,这颗 “微云台” 模组,可能是现阶段单个 sensor 最大的模组之一,甚至可能没有之一。(坐等拆机)
另外一个缺点,就是边缘解析力。
前面说了 光学防抖会让镜头组保持一个浮动的状态,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凸透镜镜片的中心至四周薄厚不一,对光线的处理能力也自然有很大诧异。因此,边缘画质会略有缩水,锐度会略不足。
这个我觉得还可以,边缘画质应该也是做了算法探究,锐度保留的不错。
另一种,就是电子防抖,即 EIS。
EIS 电子防抖是利用侦测到机身抖动的程度来动态调整 ISO、快门或软体来做模糊修正。EIS 是一种演算法运算,透过影像裁减补偿方式来避免模糊,防震效果取决于演算法的设计与效率
依然简单化理解。我们想象前面有一张 A4 的大白纸,是你手机能拍摄的画面大小。还记得我们说的跑步场景吗?
手机的镜头模组也会向前、向上,这个时候手机原本的 A4 纸大小拍摄画面大小,裁去了周围一圈的大小。
仅仅保留中心的画面,裁切的画面用作补充。这个时候,无论你上下左右如何晃动,都是清晰稳定的。
自然也有缺点。
但主要是和算法有关,什么画面拉伸、什么噪点压制的不够,各家的算法都不一样,就不展开说了。
说句题外话,我看到有一些数码答主用一图流 “科普” 这个 vivo 的新防抖来龙去脉,科普当然是好的,我举双手双脚欢迎更多的优质数码博主来知乎分享干货,分享自己的见解。
但烦请稍微专业点,数码区本来就已经够水的了,拿参数去凑字数,用题图去凑篇幅,挺不好的。
多说说体验,多聊聊技术。这可比你照着资料复制粘贴来劲多了。
至于说,vivo 这次的探索路是对了还是错了,我谨慎看好;至于销量,咱也不好说,交给市场反馈做回答吧。
但我仍然觉得,任何一家厂商在技术的投入,都应该抱着鼓励,不说支持,至少也应该保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
我们实事求是,如果世界上的手机都是千篇一律的潜望式、或是什么一亿像素超大底、要么就是多像素合一,这多没劲。
你看,
隔壁那谁不是还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隔壁那谁谁的超大杯,今天开始预售。
这多有趣!
真要我看啊,新的影像军备竞赛才刚刚开始。
,